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应用技术大学中外语能力核心素养探究

2019-01-21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跨文化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

一、引言

应用技术大学是当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拓展,是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应用为导向办学,侧重技术知识与技术成果应用的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为办学宗旨。教育部2015年11月批准成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2016年3月批准成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标志着我国应用技术本科办学层次的全面开展。作为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双元制办学模式的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办学是一大特色,而外语能力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应用型本科外语技能的培养不能照搬高职外语教学模式,再不是仅仅提高一些教学内容难度那么简单。国际化办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先进技术的同时,必然会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产生较为明显的中西文化冲突、休克。为了增强跨文化适应性与鉴别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思辨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外语教学方法更多重视外语语言技能的学习与实践,而忽视母语文化与对外国文化学习的正迁移作用。因此,认识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思辨能力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秀中国文化融入外语教学是当代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的时代要求。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外交流不断加深,信息化时代的冲击,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化,快餐文化、新鲜事物深刻影响着学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外语教学,因其易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西思想碰撞、意识形态差异性较大。如何落实好会议精神,实现外语课堂的育人功能,通过外语课堂对大学生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思想教育,是值得思考的。黄一玲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入耳入脑入心,敦化为民风民俗民德,一条重要的途径,是必须与中华文化的根本相融通。我们要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就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此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世界大国地位日益凸显,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与此相适应,外语教学不再满足于引进西方先进思想、先进文化,而且还要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倾听中国声音,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先进理念推介到世界各地。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掌握更多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述,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本国文化的亲近感与认同感,逐渐重视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将利于他们今后在涉外交往中,准确地宣传中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因此,优秀中国文化融入外语教学,是当代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思辨能力在应用技术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内涵关联

美国著名跨文化交际研究学者Brian Spitzberg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是指跨文化语境中(掌握中外文化特点与异同),交际者得体(符合目的语国家文化的社会规范、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有效(实现交际目标)的沟通交流能力。它包括交际能力和文化创造力两部分。交际能力又可细分为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从知识角度讲,语言能力指语音、词汇、语法等三方面知识;从技能角度讲,包括听说读写译五种综合能力。语用能力是指得恰当、得体运用语言的能力,即聆听者对语境的认识能力,由此理解交际对象的真实意图,并能准确表达自己意图的能力。语用能力和文化创造力是社会交际的基本能力,二者又可合称为社会文化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又可以说是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

思辨能力的概念,在中外学界有不同的定义。思辨能力,或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在中西方历史中经历千百年发展。就中国而言, 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命题,揭示了思辨的重要性,许多古代哲人以此为座右铭而自励。在西方,与思辨有关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相信理性的论述更可谓汗牛充栋,英国剑桥大学把“鼓励怀疑精神”(the encouragement of a questioning spirit)纳入其治学核心价值;美国耶鲁大学以“光明与真理”(Lux et Veritas,英译:Light and Truth)作为其校训;哈佛大学以培养学生“乐于发现和思辨”(rejoice in discovery and in critical thought)为其最高办学使命。美国学者彼得·法乔恩(Peter Facione)以一言概之:“教育,不折不扣,就是学会思考。”综合中外对于思辨能力的论述,我们可以概括如下:在认知技能方面,是指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评判与解释;在情感态度方面,是指尊重事实、相信理性、公正判断、客观评价与追求真理。

要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思辨能力的关系,首先要理解跨文化交际与思辨的关系。跨文化交际作为本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进行的特殊交际形式,必然与思辨存在着紧密联系。一方面,思辨以交际为基础,思辨能力的提高以人际交流为前提。辨析性的思考,通过推论,形成具有说服力的意见,对日常交际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具有较强思辨能力的人会用辨证的方法客观看待问题,往往成为较好的交际者。另一方面,交际促进思辨,交际增多,范围扩大,思辨能力强者在做出个人判断、评价前会反思、比较他人的思维模式,取长补短,做出有效反应,更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与智慧,进而推动交际进一步发展。思辨能力无论在情感层次上还是在认知层次上,都涉及人类思维的各个层面,影响人的各类行为。交际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内容,自然受到思辨能力影响。外语教学中,通过文化对比的教学方式可以将二者很好的联系起来,运用各项认知能力、思维标准与情感态度,对知识内容进行阐释与关联,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跨文化意识。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思辨能力的关系也是密切相关,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1999:1)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素质要求正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为创新精神提供智力支持;锤炼并提升实践能力。最新发布的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大学英语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文化体验进行跨文化教育。”(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12)事实上,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思辨能力乃高等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

四、优秀中国文化导向下的跨文化思辨外语教学在应用技术大学的实施策略

优秀中国文化融入外语教学是提升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基本要求;通过中西文化比较,强化辨析意识,把握差异性,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与思辨能力。具体实施策略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

(一)外语教师素养

外语教师是外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外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首先,强化自身知识文化素养。外语教师应当锤炼自身双语能力,更多地了解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掌握相关英译的表达方式,做到英汉知识同步精进。其次,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跨文化能力与思辨能力。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始终围绕跨文化交际与思辨能力培养这根主线开展教学,提问时加大开放性问题,减少封闭式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勤动脑,进行批判性思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中外文化对比分析,掌握文化差异性,增强语言敏感性,锻炼学生将中国特色文化与外语学习相融合,进行比照学习的能力。同时,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外语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引领示范作用,其言谈举止深刻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中西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差异,外语教师更应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意识,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较强的辨析能力,做到不仅仅传播中西文化知识,更要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通过外语教学,增强学生跨文化沟通意识、培养他们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明晰中外的辨识能力。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以优秀中国文化为导向,把历代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教学。外语课堂兼具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责任,使外语学习成为学生对外介绍中国、宣传中国文化的有效工具。外语教学内容选择上不应仅仅满足于外国文化“引进来”,而应更多使中国文化“走出去”。语言与文化相融合,使外语课堂兼顾其工具性与人文性教育的特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体来说,选择的教学内容,以日常交际使用为目标,依托当代优秀中国文化开展西方文化教学,选择现实中常见,蕴含中国文化的素材,降低学生因文化背景差异大导致的理解障碍,有利于形成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结合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兼顾未来职业发展需求,注重专业通识类外语教学,增强实用性与专业知识广泛性。此外,增加一些时政类、社会热点主题内容,弘扬社会主旋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追求工匠精神的探索。热点词汇、焦点事件为引领,关注不同中外媒体报道,丰富知识来源,体现语言教学的时代性与灵活性。以中西文化异同对比为立脚点,深刻挖掘材料中的文化内涵,加强不同文化现象的辨析解释,鼓励学生进行比较性思考,综合提高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文化素养。例如,笔者在讲授《综合英语》“校园生活”这一单元时,教学内容增加了中外校园文化、中外知名大学校训的鉴赏与对比,可以提炼出中国教育“重德、重能”,西方教育“科学、理性”的文化特征。通过“崇实、求精、致良知”的中德校训与“海纳百川,敬业乐群”的中德精神,引出本校人才培养在个人与社会层面的要求,进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语表述引入教学内容。“城市与环境”单元,增加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大发展理念。针对当下 “治理雾霾、应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等热点话题,通过“伦敦大雾霾事件”介绍中外治霾应对措施,引入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等理念,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方式。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突出强调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又称体验式教学(Experiential learning),即教师创设不同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中,体验感悟,已被应用技术大学公认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跨文化思辨外语教学是体验式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它强调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跨文化体验机会,让学生通过思考、辨别、分析、比较等促成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内化。教师通过启发性问题及互辨讨论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勤于分析的习惯,关注英汉文化差异,进而提炼形成概念化理论以指导实践。体验式跨文化思辨外语教学,可在课堂内展开,如要求学生扮演跨文化角色,阅读跨文化案例、观赏跨文化电影,间接体会跨文化沟通情形,通过讨论或头脑风暴把本族文化与异国文化进行对比反思,接着总结进行概念化归纳,把分析的结论进行实践检验。更有效的体验式教学应在传统课堂外展开,如加大国际化交流、增加涉外服务实践等,争取使学生接触形式多样的国际化教育。此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借助网络和多媒体、自媒体技术优势,建立跨文化交际网络资源库,把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思辨能力培养的相关学习、训练材料,以文本、音频、视频形式呈现,方便学生学习。这样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理解所学内容,就相关主题展开互动讨论,增强学习方式的自主性与灵活性。

(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精心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应用技术大学的外语教学应当依据授课专业学生的需求开展设计。机电类工科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信息输入需求大于其信息输出的需求,其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应以阅读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教学设计中应加大阅读能力的训练,提供更多的跨文化思辨文本供学生阅读,强化外语教育的人文性属性。经贸服务类文科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更侧重涉外口语表达能力,信息输出需要大于信息输入的需要。其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以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提升为主。教学设计中注重口语训练,尤其是表述性、评论性口语能力培养,强化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属性。笔者在讲授《综合英语》“交通出行”一章时,通过当今“新四大发明”之一的“高铁”引出,学生对这样的背景感到熟悉亲切,与之对应补充“古代四大发明”的英文表述,进而又回顾了“古代丝绸之路”历程,巩固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同时与时下“一带一路倡议”(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展开对比,加强学生对当下热点时事的认知。城市发展带动交通出行需求增多,为了保障良好的空气质量环境,提倡低碳减排,绿色出行,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单车相关知识学习也便水到渠成了。工科类学生动手能力强,教学中可以让他们绘制简单的“古丝绸之路”,增强其参与性。文科类,可通过不同交通出行方式的优劣对比展开讨论,强化口语训练。所有的教学设计把握住一个原则,即:与“中国特色文化”密切联系,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易于保持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关注度,方便教学后续开展。

(五)教学效果评价

外语教学效果评价,应逐步从单一的应试导向,向多元的评价手段转变,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检测学生外语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评价建议采取档案袋评价方式(portfolio assessment),这是建立学生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之一。档案袋内包含学生平时表现、期中评价、期末评价、个人报告、小组活动等情况记录,鼓励学生撰写反思日志,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巩固学习效果。其次,学生学习评价应引入学生间互评机制,通过互比互评,交流学习心得,发现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这一比照、反思、辨析的过程,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此外,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应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改变以往单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试卷评价,转向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创新意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导向和促进作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改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进而推动学校办学实力增长。

五.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快速推进,中国与世界合作竞争关系日益凸显,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融也更加频繁。在中国梦的引领以及中外文明全方面交流互鉴的影响下,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具有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外语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在外语教学中,开展人文通识教育,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比照教学,将会加深对二者文化异同的理解,启蒙学生心智,拓展思维,提升思辨能力,以客观、包容、开阔的视野看待中西文化差异。把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人文素养与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这一整体教育目标有机结合,开展外语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培养出符合产业所需的综合型、创新型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跨文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