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播音主持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2019-01-21
(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天津 300112)
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逐步由初探走入发展的关键期,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成为高职教育主流趋势,深化人才市场对接,满足优质企业和行业发展,提高学校顶岗实习及就业的质量输出,激励学生创新创业,从而企业、学校、学生三方从中受益。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媒体环境的推陈出新,在应用型艺术类专业中,出现部分行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滞后、学生硬性完成任务的现象。为此,在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高职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基准,牢牢把握校企合作中的关键环节,优势互补,最终形成长效、稳固的实践育人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播音主持专业育人实践机理
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思想付诸于实践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说,“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作。所以,人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应该按实践和行动的需要来决定”。即人类在受教育过程中,习得知识的最佳途径是从生产实践中获得,这既符合生产实践发展规律,同时也在受教育中更快的帮助自身完成社会角色的高效率转换。这也正是现代高职教育中,校企协同发展的出发点。播音主持艺术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实践创造的过程中,在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实践中成长发展起来的,更需要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实践行为相结合,教学过程与传媒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也是当前高职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意识导向。
校企协作播音主持实践育人模式是指将传统媒体或新媒体的真实媒介平台引入校内,并通过媒体运营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全面打造真实媒介环境,包括匹配电视台或新媒体部的音频、视频设备;达到有效制作和播出的演播室和录音间;节目或制作成品定期可输送到新媒体节目展播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操作能力,达到培养与就业无缝衔接,形成课堂、实训、媒体工作室或校中店的综合型实践育人模式。所引进的媒介平台,包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实体机构,在传媒行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聚集媒介资源的同时,与校内播音主持艺术教法和学法相融合。高职院校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包括本专业既有的教学系统,如教学团队、教具设备、实训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等,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最终达到高职院校跨越模拟演播和实训,融合适宜媒体行业规范的实战型师资团队,形成课堂授课——媒体实训——有效播出的进阶式育人模式,提高实践成果转化。媒体平台凭借校内资源,整合传媒环境市场需求,享受相关税收政策,节约场地和租金,储备人才,拓宽媒体市场竞争范围。校企合作在双赢的基础上,通过顶岗实习轮岗式培训,媒体平台完成内容产品和大学生成长就业。校内媒体的运营由媒体人实际操控,学生全程真实参与。校企协同实践模式将教学、运营、社会服务等功能融为一体,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校、媒体平台互利双赢的局面。
在育人模式实践过程中,传统媒体或新媒体进驻校园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在共同开发媒体平台、内容产出方面的基础上,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出现的频次逐步上升,这与媒介环境的更新是不可分割的。在强调信息碎片化、及时性、有效性的环境变化中,随着线下内容编辑的完成,增加动手参与度和设计感的线上内容,让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学生,承担流程化、易操作,且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针对性训练可以完成的任务是再合适不过了。但传统媒体严格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让工作意识不够强烈的学生望而却步,并在传统媒体的严格把关下,校企协同发展以引入传统媒体为依托的少之又少。
相比较而言,首先,新媒体的灵活度更高,在项目承接、工作安排、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学校与媒体直接对接,科学合理调配双方资源,达到高度生产融合、教学相长。其次,项目形式丰富多变,各专业的学生都具有参与的可能性,实现全面优化人才,创造经济、社会价值。再次,与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和设计更为贴切,在运用型课程中,《广播播音与主持》开设节目策划与主持、广播剧演播等已有课程,学生锻炼和实践的过程有一定基础,对接新媒体传播平台具有先天优势。
二、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播音主持专业育人实践特色
高职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校企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促使教学过程与媒体内容相对接、实操能力与服务平台相对接,发挥媒体平台、学校、学生三方的最大价值,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
(一) 教练型育人教师
2014年6月,李克强在会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要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应用为出发点,教师让渡课堂教学时间和任务,学生就有更多规划自由和训练,提高模拟实战训练成果。以教练型团队、教练型素质为落脚点,从讲课授课、示范训练、导引学生三方面来体现教练型素质的长效稳定,并且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以授予知识技能点框架、关键环节为宗旨,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判断难点的方式方法为核心,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同时把握课堂进度、学生消化程度等方面,科学有效安排教学设计,优化教学逻辑和衔接,打造具有实战能力的教练型教师优秀团队。
(二) 实战化实训学生
校企协同发展最大的亮点在于校内实训项目转变为可制作播出的真实作品或节目,以点击率、转发评论量、收听率(或收看率)为评判标准,真正参与媒体行业竞争,创出大学生名优名品栏目和品牌效益。与此同时,其考核标准是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精神为出发点,实现由劳动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变。同时,校内以师带徒、“一帮一”的形式,将实训技能与知识授课有效结合。通过媒体工作室,学生以播音员、主持人或配音演员的身份,全程承接参与各类项目的制作播出,提高学生独立完成采编播工作的能力。
(三)责任化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发展的本质在于输出人才的责任分工。双方共同开发和完善培养细节,制定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平台教师标准、质量监控体系等。媒介平台在敏锐观察市场、融合最新创意时,如人工智能等,建立人工智能声音工作坊,学生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参与节目献声,让教师进入新媒体总部,学习实践一定的学时后随之转化,达到学生快速进入岗位、教学符合媒体环境要求、育人与用人对接的目标。
(四) 细致化教学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节目或成品作为项目教学的输出点,在实训演播室或录音间营造媒体工作环境,让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真操作,并且发挥专业基础优势,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和协调不同岗位,并且推动校内和业界教师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将新鲜元素及时融入项目工程中,推动课程实操与职业标准、行业规范对接,同时按照传媒业界标准和业务流程来设计教学内容,使理论实操教学与业务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可通过项目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激励学生积极态度,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规划,进而促进研发校内课程内容、教材教法学法不断更新,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三、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播音主持专业育人实践探索
高职播音主持校企协同发展围绕媒体行业规范,推进授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形成对接紧密、及时调整的课程系统;深化播音主持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改革,加强实训环节的评价和制度建设,在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以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与喜马拉雅FM平台校企协同发展为例予以分析。
(一) 校本课程对接职业标准,提高学习实用性和有效性
播音主持专业是“实践出真知”的应用艺术类,而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中,媒介作为传达信息的平台以内容为王、迎合受众。朴实的话语、亲切的交流是媒体平台贴合受众的表达方式之一,但播音主持专业常以培养端庄、大气、沉稳的播音语感为主要任务,辅以活泼、灵动的主持风格,这就影响到对口专业的输出培养。所以播音主持专业通过内容分析和重组,重点与岗位目标相对接,以增强作品或栏目专项技能为核心点,开发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其中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价值与情感目标。课程内容的技能组成,应从媒体岗位相一致的工作任务着手,补充或修改的部分课程内容,应与媒体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环节相符合。在国家职业标准、媒体行业规范的前提下,形成进阶式课程系统,贯穿整个教学工作过程。
(二) 教学手段对接实训业务,增强学生应变能力
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实现学生理解知识到会用知识的关键环节,在校企合作的项目中,提高学生实战能力取决于专业课与项目有效对接的程度。为了实现喜马拉雅FM广播剧和有声小说创作,需要教师去课本化、去主持化,激发学生感受任务角色、释放真自我,对声音的辨识度训练也比计划中的课本内容更为丰富。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选取著名有声演绎《盗墓笔记》音频系列、《混子曰:少年中国史》等知识点播系列,作为音色分析与设备环境音的操作训练,使课堂理论与业务操作紧密结合;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3D动画和视频穿插,将小说旁白处需要情景再现的部分作为重点处理,让学生把握“人物造型”。通过扩充不同声音用情、用气、转换共鸣腔等专业知识的内容外,作为阶段实训任务,完成喜马拉雅定时推出的配音模拟秀等活动。通过有效成品的制作完成,实现职业教育与现场实训的无缝衔接,学生的实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 学生评价标准对接媒体员工考核标准,确定以有效播出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喜马拉雅人工智能创新工作坊提出的实际需要运营的项目,需要教师组织高职二年级等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学生来实习实践,严格培训过程,更为精准的是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它决定着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习的实际情况,学生评价标准应与媒体员工考核标准对接。首先,是否有能力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并取得好评,作为评价衡量的标准之一。喜马拉雅FM在是知名的音频分享平台,2013年3月上线手机客户端,用户规模突破2亿,成为国内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在线移动音频分享平台,在推出高品质音频内容之外,更有作为公益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发起利于社会道德建设的公益活动,学生参与或策划活动的能力也是考评标准之一,这也向着建设素质目标和价值与情感目标靠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和思想认知。例如喜马拉雅FM联合宁夏、大连残疾人联合会发起的残疾人声音就业创业项目音频主播培训等活动,学生在夯实业务能力的同时,在思想意识上得到洗礼和启迪。其次,评价衡量的标准在于学生能否独立完成音频作品的配音或演播、后期制作,并达到上线公开收听,以收听率、转发量、购买量为参考值。考核内容涉及播音业务知识掌握情况、专业技能熟练程度、职业发展动力和素养的进阶表现,实现以能力考核为核心,教育成果转换、服务社会为目标的评价方式。
(四) 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媒体用人标准,输出“适销对路”的人才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培养的目标主要是能够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较强的广播电视、新媒体播音和节目主持、节目制作等实际操作能力,最终实现在广播电视、新媒体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等有声语言传播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AI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元素介入到媒体行业,知识付费栏目要求主播具备所播栏目的基本理论知识,例如《混子曰》节目,应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母婴百科》应积累母婴护理的相关专业名词。在演播时,才能做到“心口如一”,播出自然感、流畅感。有声小说要求主播对小说背后的故事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理解稿件,形成具体角色的形象感受,最终形至于声。如《我这一辈子》了解作者写作年代和写作风格,把握不同人物关系的层次感。这些都需要双方共同协调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将媒体行业用人与高职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接,真正实现校内培养、行业需求、岗位对接的人才输出目标,保证专业发展时效性的同时,媒体行业按需取才,达到高职播音主持专业与媒体用人单位良性发展。
高职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区别于本科播音主持专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学生对于实践性操作有自然的好感,对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知识点和劳动技能更是有效消化吸收,这就符合校企协同发展中,媒体用人单位的要求,即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专业能力与市场所需要对接,并以订单化培养充分调动校园媒体行业的竞争力,对学校、学生更是达到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实践育人的转换率,最终形成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