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动态高职人才培养初探
2019-01-21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1607)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对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如何把握住机遇,全面提高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本身社会认可度,从而使职业教育彰显其本真社会职能,推动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多数高职(专科)院校最想为之的,然而谈何容易。
相对于普通教育,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很低,这是社会各方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的家长只要自己的孩子能上本科决不会让他上高职(专科),无形中让很多职业院校进入了一个负增长的困境。我们看一下高职(专科)的招生录取情况,近几年报考高职(专科)的人数逐年减少,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2015年全国各省市高职(专科)最低控制分数线的平均值为209.18,2016年为202.26,2017年为196.3,这为高职(专科)院校的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造成了极为困难的环境,更令人担心的是这极大地助推了教师职业倦怠情绪的扩张,教师们想进行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面对这样的对象总感觉无从下手、无法可使。诚然全国高职院校中也有风声水起的,2017年据有关部门对江苏、山东、辽宁等9个省市的招生情况的统计结果,有146所高职院校在这9个省市的招生分数线超过了二本线,而这也只能是停留在新闻报导层面上,相对于全国1300多所的高职(专科)院校来说,这个比例还是相当低的,决不能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形式一片大好的佐证。再有随着企业(尤其是国企)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职能情绪的低落,职业教育正在失去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数情况下只是职业院校自己单方的口号,壮壮门面、糊弄糊弄上级检查而已,实质性的合作不多,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个高职院校面对的实际情况、存在的实际问题千差万别,假如再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不同院校、同一院校不同学生,必定会造成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实力不够的院校为了达到评估标准要造假,没有实际的系列育人改革,而是挖空心思编资料,通过关系凑过程,勉强通过各项评估、验收,骗得了各种牌牌,这极大阻碍了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这样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可怜,尤其是低分入校的学生,没得到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红利,也没受到良好学校育人氛围的熏陶,被学校贴上一个标签后走向社会,人生路途坎坷可想而知,有学生的自身原因,学校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基于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动态人才培养(以下简称动态培养)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结合每位学生的入学实际,按时间段为每位学生制定分目标,把分目标明示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然后按分目标的定位进行任务分解,分解后的任务下达到相应的授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相关部门(或组织)和其他相关人员,组织任务实施。实施阶段要做实每个环节,注重实际效果,特别要做好校企联合育人阶段的各个环节。考核部门为每位学生按时间段定制考核标准,阶段性任务结束后随时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下一目标的实施,精准施教,不搞形式,不走过场。
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同,动态培养方式的教学管理加强了学校与教师的参与力度、广度和深度。这就好比在一块比较贫瘠的土地上进行耕作,如果不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心血与汗水去精耕细作,就不可能有好的收成,即便你付出了比别人多很多的心血、汗水,由于适应这块地生长的作物有限,作不好选择、选不对流程,也不会有好的收成。我们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就是在比较贫瘠的土地上进行耕作,假如还套用本科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如大班式教学、辅导员多班管理、学生完全自主管理等等,就不能适应现实高职学生发展的需求。《意见》指出:要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强调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推动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教学标准,创新教学方式,改善实训条件,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严格教学管理。而动态培养比较契合这种要求。
首先,动态培养是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需要。大国工匠是我国制造行业,尤其是特重大项目急需的技能人才,十九大报告中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基础性要求和基础性工作。多年来职业教育人不断探索、实践和发展着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在不同环境下创造出形式多样的育人模式,其中成功的都是在面对自身环境,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勤奋工作而创造出来的。动态培养就是在根据每所学校的不同特点,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自身问题的基础上,为每位学生制定出动态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等,精准实施,切实达到学校育人要求,满足经济建设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动态培养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规律,能为大国工匠的生成与发展提供更多优良的储备。
其次,动态培养是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每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都有自己美好的向往,但多数情况下是在周围环境的不断影响下,在自身不良习惯的作用下,懒于付出,学无所成,虚度了在校时光,职业发展全凭到社会上只身闯荡。动态培养是在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按学生实际确定多个分目标,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育人资源,逐步实现各个分目标,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键技能)后,人才培养方案总的培养目标也就实现了。进入社会后,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作为立身之本,以在老师精心指导下的成长历程作为发展蓝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自身实际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懈奋斗后,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就指日可待了。
再有,动态培养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一所学校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或者合格的人才很少,成功校友就很少,社会声誉就会很差,这所学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他也不可能再生存下去。这里所说的合格人才简单的衡量标准是按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即那些能够合格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各个环节的学生,如果我们大部分高职院校在面对当前的生源情况,还是按原来的教学管理模式,完全依托学生的自主性,那培养出的合格人才一定不会太多,失去了社会职能的贡献性,高职院校的发展从何谈起,没有发展,其前景可想而知。动态培养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使高职院校沉下心来,工作目标盯在学生成长上,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真正完成育人的社会使命。
与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相比,动态培养教学管理模式管理下的学生学业的前段自主性不多,这是符合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实际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这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无疑强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然而,当前高职院校面对的大部分新生是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如果一味放手,他们就从高中阶段的严,突然到大学阶段的松,虽然他们大部分已成年,但还是容易把控不好自己,失去学习的自制,被其它事物所吸引,沉溺于当今社会提供的太多感观冲击强烈的一些事物上,荒废学业。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班级相当比例的学生长期不学习,上课混日子,期末成绩很差,他们会在补考时找老师网开一面,老师做了,最后审核学分够了,他们毕业了。这能怪老师吗?教师们每堂课要面对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人往上的学生,每学期要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上课,能有精力去为每位学生指导学习、规划人生吗?估计一学期下来能说出所教班级全部学生姓名的都微乎其微。这种状况显然不是现代职业教育所应有的结果,更不是重多学生家长所期望的,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就是教与学的深度交流,需要教师改变过去一对许多的教学模式,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经济社会提供更多真正合格的人才,动态培养教学管理模式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提出的。
动态培养首先要抓住新生入学的关键期。考入高职学院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大部分是学习弱势群体,进入新的环境后,他们有很强的欲望想去改变自己以往不好的方面,重新树立个人良好形象,为自己期望的职业前景而努力。在这个阶段,他们愿意与别人(尤其是师长)交流,愿意接受好的建议,能从内心理解各方的严格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个心理上进期,配备充足的人力、物力,通过职业规划教育、纪律教育、安全教育、军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入学教育和已有的学生档案资料,借助网络和智能手机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沟通、交流工具,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尤其要对学习能力与学习基础作为重点了解内容,为每一名学生建立较为实际而全面的个人职业教育初始档案,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这一点高职院校应该好好向社会培训机构学习,成功的社会培训机构能对每一名学员都按一个完整而独立的项目进行运作,如果你家有学龄孩子,还向这类社会培训机构提过培训需求,就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接着就是根据初始档案,为每名学生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成长计划,其落脚点与人才培养目标要一致。成长计划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要充分体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而且时间要快,新生入学教育结束前必须完成。要求学校应具备的条件有:第一要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成长计划制定需要的最实质性条件;第二要有充足的硬件设施,这是成长计划制定需要的物质基础;第三要有稳固、完善、高速的数字化校园网络,让教师、学生随时随地工作、学习、交流成为可能,这是成长计划制定时限要求的保障;第四要有真实、高使用率、专业全覆盖的实习、实训基地,这是成长计划中技能指标的制定基础;第五要有系统、高效的管理机制,围绕育人目标开展各项工作,约束学校心无杂念,这是成长计划制定的行政保障;第六要有全部模块化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每名学生的实际需要随意挑选、组合,形成成长计划的运行表,使成长的计划性得到有力保障。当然还有其它应具备的条件,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再下来就是要合理分配任务,其实就是为每名学生确定在学校的成长“责任师”。任务的分配可以打破班级限制,采取师生见面会的方式,老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学生初始档案资料,确定自己可以的负责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的学生可以根据相应老师的个人资料介绍,选择自己的成长“责任师”。为了确保责任指导效果,每名老师负责的学生数要规定上限和下限。再有就是每名责任师要配备一名责任助理,责任助理为高年级的学生,责任助理在责任师的总体要求和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责任助理参与学生成长计划的管理,有助于新生形成、老生进一步巩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行为。
剩下关键的一步就是要看成长计划的执行,因为“没有执行,一切都是空谈”。责任师要尽快引领新生适应学校生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出其在新的起点上勇往直前的热情与干劲,在学校良好从游环境下,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完成成长计划。第一,在成长过程中责任师和责任助理对学生要多交流、多鼓励、多表扬、多鞭策,增强其责任意识,避免其走弯路和走错路的情况发生;第二,要建立完善的反馈制度,责任师根据反馈结果及时校正每名学生出现的偏差,如果偏差较大还要及时调整成长计划;第三,教学形式与方法要适应新一代大学生的胃口,让他们对所学知识与技能“喜欢吃,易消化”,这样就能有效减少懈怠情绪出现的机率;第四,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建立人性化的网络学习平台和强大的网络资源库,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与交流;第五,考核形式要多样,考核纪律要严格,一定要保证我们推向市场的产品真正的全部合格。
最后再提一点办学成本的问题,动态培养教学管理模式的办学成本要远高于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如果一个高职院校看重的是办学成本,忽视办学质量的话,那这种管理模式很难实际推行。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观逐步强化,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动态培养教学管理模式将会在各个高职院校中流行起来,毕竟我们需要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