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匠人 筑匠心
——中职在校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思考
2019-01-21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天津 300381)
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实干兴邦,提出了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确立了2025智能制造和举世瞩目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每年培养数以千万高素质劳动者的中职学校,如何在祖国转型的关键时期牢记使命、精心育人,弘扬工匠精神,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大国工匠,助推国家的快速发展,显得意义重大而深远,责任义不容辞。工匠,简单说就是指职场上德技双馨的人才。工匠精神则是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中职学校培养“工匠”,构筑“匠心”,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各中职学校应该严格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本、精心育人、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在办学过程中牢牢把握一项绝对核心、二个教育关键、一条实现途径,全力打造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持续努力,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发挥中职学校的造血功能,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工匠人,全力打造具有新时期特点的工匠精神。
一、全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是中职学校育匠人、筑匠心工作的一项绝对核心工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作为学校内教育实施的主体,其本身的理念、素养、学识,乃至一言一行,势必会对学生形成巨大的无以替代的影响。中等职业教师是培育工匠、广育贤才的特殊行业,有别于普通教育,其本身必须具备一种工匠精神。匠师才能育匠才。中职学校要想培养匠人、匠心,必须要有一支德技双馨的教师队伍,这是学校提升质量、立德树人、广育匠心中绝对的核心工作,我们必须下大力气首先抓好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一)加强党的领导,让教师明确教育方向和根本任务
多年的教学、多年的工作,很容易让教师把教书育人做成了习惯动作,把课堂变成了谋生的岗位,丧失了教育工作的热情、理念和方向,形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这是很可怕的。我们必须要加强全体教职员工的政治理论学习,使全体教职工对本职工作充满敬畏、充满自豪,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必须让全体教师从思想上真正明白我国的教育目标和根本性质,清楚认识到教育在国家脱贫攻坚、全面深化改革、大力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落实到思想里、行动中。学校党委要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坚持以教师队伍中的党员为主、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工作,增强全体教师的“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要坚持以基层党支部为核心,组建一支懂理论、有素养、善工作的政工队伍,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使每一名教师都能成为把握教育方向的明师。这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性任务。
(二)加强师德教育,让教师明确“教书匠人”的精神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时明确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这既是总书记对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充分肯定,更是总书记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要想让学生成为“工匠”,那教师必须首先是一名术业有专攻的教书育人的工匠。从党的十八大开始国家正式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抓好师德教育,是切实落实党中央精神的首要任务。师德,就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要想让全体教师成为工匠,首先要加强教师师德教育,要让教师明确自身的职业道德规范,使自己首先成为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名师。
(三)加强师风建设,使教师自觉遵守“教书育人”的行为准则
教师是一个把学生作为产品的非常特殊的加工行业。一所学校的师风直接影响着学风,师风与学风构成了校风。“三风”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师风一定是三风中的核心。简单说,师风就是教师的精神面貌、学识水平、工作态度。如果学校疏于对师风的管理,教师队伍精神萎靡、信口开河;对知识毫无渴求、敷衍了事;对教学不负责任、随意而行;对管理漠不关心、事不关己,这必然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严重影响育人质量。对师风建设,我们既要坚持政治教育、正面引导,大力弘扬教师的工匠精神,又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教学常规检查与督导,完善考核机制,加大奖惩力度,通过树典型抓反面,真刀真枪的抓好教风建设,使教师既有对岗位的热爱,又有对工作的敬畏。同时根据中职学校的特点,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方案,加大双师型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的企业实践,严格教研制度,鼓励教学研究,营造学术氛围。学校要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福利,关心教师的生活情况,帮他们解决现实困难,让他们减少后顾之忧,提升他们的“自豪指数”和“幸福指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引导、约束、规范全体教师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规定、行为准则,使教师队伍成为学校的核心力量,全力打造学校良好的育人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全国提升育人质量,真正使教师成为德技双馨的“匠师”。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学校;学校兴衰,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教育质量,重在师风。在目前全国上下凝心聚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职学校必须首先全面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真正使全体教师明确教育方向,珍惜育人岗位,热爱教育事业,钟情学生培养。使全体教师逐步树立起对教育事业的真心、对学校工作的热心、对本职工作的安心、对在校学生的爱心、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对教学方法的耐心、对教学组织的细心、对教学结果的用心、对更新知识的虚心,努力戒除浮躁心、功利心、投机心,使教师明师道、铸师德、扬师风,真正实现教师从“明师”到“名师”再到真正的“匠师”,全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匠师育匠人、筑匠心的神圣使命,不断使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学校始终在健康的轨道上快速前行。
二、牢牢把握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精神引领是中职学校育匠人、筑匠心的两个关键点
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德技并举,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按照广育匠人、构筑匠心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要想提升办学质量、培养工匠精神,必须长期坚持立德树人,狠抓学生德育,强化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一)狠抓德育教育,夯实学生德育品质
“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充分说明了基础的重要性。在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大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必须要把学生德育教育作为基础,全力打造稳定的校园秩序、规范的教学秩序、严格的学习秩序,创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在学生中广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途径多角度开展德育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工匠精神的基础。
1.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以文化涵养学生
文化的涵养如同春雨润物无声,长期熏陶会对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起到极大的影响。我们要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增加文化底蕴,创造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的校园。要全力打造班级文化,建设标准化教室,按照学校整体要求恢复黑板报设计,定期检查评比。打造办公室文化,规范文明礼仪,使全体师生明白,校内的每一个人都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践行者。更要下大力气做好学生宿舍文化的规范和评比,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暗示和感染。精心引入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通过精典诵读、文化讲座、精品赏析等形式,把古人圣贤、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在校园内广泛传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将书法、围棋、礼仪等传统文化和技艺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文化的滋润。
2.推进8S管理全面落实,把养成教育贯穿德育始终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就是要培养过程中对接企业标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具备现代职业素养的劳动者。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校期间深刻了解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的基本要求,实现五业联动,明确努力的方向,养成规范的日常行为准则。8S综合考评来源于企业管理标准。推行8S综合考评就是让学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段,无论是学习、实践还是生活,都有规范的行为准则与处事标准。不汇细流,难以成江河。细节决定成败。如果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都能真正把8S落实到位,互相督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此以往,把养成教育贯穿始终,势必会对培养学生严谨、规范、敬业的工匠精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强化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德育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技能为本。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高超操作技能的人才,是我们育匠人、筑匠心的初衷和目标。我们在狠抓德育教育的前提下,一定要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持续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
1.提升校内实训装备水平
中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行业、企业,不断提升实训装备水平,了解掌握行业前沿情况,狠抓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不断拓展把握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新趋势。“见多才能识广”。学校要抢抓机遇,科学论证,群策群力,大力开发新专业,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专业,不断提升实习实训装备水平,为教师和学生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
2.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质量
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学生技能训练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我们一定要按要求开设实训课程,不断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健全实习操作的规章制度,并加大实习实训的管理力度、考核标准,严格按操作规程要求管理学生,改变实训课“松、散、玩”的现状。实训中必须坚持强化基本功的训练,并注意抓两头促中间,狠抓纪律好、技能强的第一部分学生,让他们成为全班的榜样;严管自由散漫的第三部分学生,督促他们严格遵守实训规定;激励中间部分学生积极向第一部分学生学习,采取各种奖惩措施,逐步激发学生实训积极性。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树名星、选能手、严管理,实现以点带面的良好局面。认真开展班级里、专业间、全校内的技能比赛和技能节活动,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氛围,形成“人人尽展其才、人人皆可成才”的价值取向。
三、深化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育匠人、筑匠心工作的唯一实现途径
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明确指出:“大力办好职业院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的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这是国家的决定,更是职业教育自身规律的本质要求。闭门造车、关门办职教是万万不能的。天津市教委吕景泉主任提出的“职业教育五业联动”,为新形势下中职学校育匠人、筑匠心提供了具体思路和指导。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放在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专业的背景下,让学生逐步明确自己的身份定位、形象定位、行为定位、社会定位,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学习、锻炼的热情。游泳必须要在水中学。校企合作可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后,能在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上锻炼实操经验,接受企业文化和精神的熏陶,实现理实一体,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前些年,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员需求,为保证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在育人导向上多少发生了一些偏差,出现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忽略了职业素养和文化修养的培育。而目前,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为2005后的独生子女,针对这一群体,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特点,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根据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职学校要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拓展专业和企业,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坚持分段式强化技能训练。大力推进以“学生员工一体化、教师师傅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设置一体化、学校工厂一体化、品德技能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育人模式。打造校企双导师制度,坚持资源共享、协同育人,使学生自入学后始终在校企双导师的培育管理下。让学生明确自己学生和职业人的双重身份,通过学校→企业→岗位之间轮换体验,达到知行合一,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最终实现身份的正式转变,成为企业需要而且受欢迎的人。
脱离了职业的专业教学是苍白的,脱离了职业的德育教育是空洞的。培养工匠必须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基本途径去实现。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通过学生和职业人身份的协同并重、学校和企业教学场所的协同轮换、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的协同变化、基本品质和职业素养的协同发展、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协同管理、学习和工作的协同交替、精神和技能的协同培育,逐步实现学生向工人的转换,最终让学生达到正确的身份定位、职业定位,成为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较强操作技能的可用之才。
中职学校育匠人筑匠心,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和政治任务。这项工作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切不能急功近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中职学校,一定要从细节开始常抓不懈,全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这项基本核心工作,牢牢把握学生的职能技能和职业精神这两个关键点,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有效途径,按照习总书记要求,在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具有工匠精神、适合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