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上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天津市的调查分析

2019-01-21陈兴安郭志英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乐意意愿上学

陈兴安,郭志英,曹 瑞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孩子没有了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和理论就都化为灰烬,化为死气沉沉的木乃伊。”[1]激烈的学业竞争和考试压力造成学生上学意愿的降低和对学校不断增长的消极情绪,甚至导致某些小学生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如何遏制和缓解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是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受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托,在天津市教委德育处和各区县以及相关学校的支持、协助下,天津市教科院课题组完成了对天津市青少年“所思所想”方面的调研,本文是该调研成果的一部分。本调研选择天津市城区、县镇和农村三个区域的五、六年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天津市1300余名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详细了解和探讨了新时期小学生的上学意愿和学习状态,并结合学生的个人背景,从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年级(年龄)等变量,利用统计数据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寻找其中的变化趋势和存在问题的原因,为深化教育改革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工具

本调查研究采用自制的“中小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学习状况、身体健康状况、课余生活状况、家庭生活等几个维度。问卷还包括性别、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居住地、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人数构成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为叙述方便,本文将学生选择“能够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的比例作为衡量其上学意愿的指标,并称之为乐意上学率。

(二)调查对象

本调研选择天津市城区、县镇和农村三个区域的小学生作为调研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天津市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400份,实际回收1400份,有效问卷1303份,有效回收率为93.1%。详细了解和探讨了新时期小学生的上学意愿和学习状态,并结合学生的个人背景,从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年级(年龄)等变量入手,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三、总体情况

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较好的上学愿望,但学习意志有待于加强。统计显示,回答“你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吗”时,五年级学生选择“能”和“基本上能”高高兴兴去上学的比例(95.1%)高于六年级(90.8%)。在回答“你觉得自己的学习一直处于什么状态”时,选择最多的是“希望能取得好成绩,但总是难以战胜惰性”(50.2%);其次是“不需要别人提醒也能自觉学习”(33.6%);再次是“需要身边的人不断鼓励、鞭策”(10.1%);选择“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占3.5%。

四、学生上学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口统计学因素

1.家庭人数。社会的急剧变化也带来家庭结构的多样化。为了解不同家庭形态尤其是单亲、离异家庭和三代及以上同堂的传统家庭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问卷加入了一项家庭人数变量,并将其严格界定为“长期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调查发现,不同家庭人数的学生,其学习意愿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以学生乐意上学率高低排序,与之相对应的家庭人数依次是:(1)3 人(即核心家庭),占比最高(71.5%),上学意愿最强;(2)4人(67.2%);(3)5人及以上(传统三代同堂家庭)(66.5%);(4)3人以下的(单亲家庭),上学意愿最低(53.3%)。

2.性别因素。调查结果表明,性别对学生上学意愿上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男生中选择“能”和“多数时候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的比例分别是66.5%、26.4%,女生分别是69.5%、24.2%;

3.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独生子女在学生上学意愿及学习状况上差异不明显:独生子女学生乐意上学率为68.4%,非独生子女学生乐意上学率为67.6%。

4.父母文化程度。我们假定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高,就有条件给予子女学习生活上更好的帮助和便利,学生的上学意愿和学习状态相对较好。然而调查结果却并不支持这一假设。从父亲的文化程度看,父亲学历是小学及以下的,乐意上学率是75.0%;父亲学历是初中的,乐意上学率为69.3%;父亲学历是高中、中专学历的,乐意上学率为73.6%;父亲学历是大学及以上的,乐意上学率为64.8%,上学意愿仅高于回答“不清楚”的学生(54.5%)。从母亲的文化程度看,母亲学历是小学及以下的,乐意上学率是69.2%;母亲学历是初中的,乐意上学率为68.2%;母亲学历是高中、中专学历的,乐意上学率为71.7%;母亲学历是大学及以上的,乐意上学率为65.9%,上学意愿略高于回答“不清楚”的学生(61.2%)。不同父母学历的被调查学生乐意上学率的平均数是67.9%。也就是说,父母的学历越高,选择乐意上学的孩子越少。这样的结果与假设不合,原因何在? 这是否与高学历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业期望过高有关,还是与父母的教育观念以及对学校现状的不满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身体健康状况因素

1.运动时间。在回答“你觉得自己每天的运动时间够了吗”时,选择“足够了”的为34.4%,选择“基本上够了”的为36.9%;而觉得运动时间“不太够”和“不够”的比例分别是20.2%和8.5%,两项合计达28.7%。回答“足够了”和“基本上够了”的学生,乐意上学率为77.0%,远远高于回答“不太够”和“不够”学生的23.0%。表明运动时间充足,学生的上学意愿就强;反之,运动时间不足的学生,其上学意愿相对就低。

2.睡眠时间。在学生睡眠时间(主观感受)与其上学意愿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觉得“每天睡眠时间足够了”的学生,其乐意上学率为81.4%;觉得自己睡眠时间“基本上够了”的学生,乐意上学率为63.6%;觉得“睡眠不太够,有时感到困倦乏力”的,乐意上学率为52.2%;觉得“睡眠不够,经常感到困倦乏力”的,乐意上学率则为38.8%,上学意愿最低。

3.精力状况。数据显示,感到精力充沛的学生,上学意愿就强;而感到精力不够充沛的学生,上学意愿相对就弱。“精力很充沛”的学生中,有83.9%的选择了“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多数时候感到充沛”的学生,乐意上学率为56.6%;回答“不太充沛,有时感到疲倦乏力”的,乐意上学率为47.3%;回答“不充沛,经常感到疲倦乏力”的,乐意上学率为39.1%,上学意愿最低。

(三)家庭因素

1.父母教养类型。在父母教养类型(家教方式)与学生上学意愿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在“民主型”家庭成长的学生,乐意上学率是74.5%,上学意愿最强;而父母是专制型方式的学生,其乐意上学率是67.3%,上学意愿较低;父母是放任型教养和溺爱型教养的学生,乐意上学率分别是65.9%和65.1%,上学意愿偏低;父母是否定型的学生,乐意上学率为37.3%,上学意愿最低。此外,还有7.2%的学生成长在父母是混合型(即“其他”)教养方式下,这类学生的上学意愿也不强,乐意上学率是54.4%,远低于68.4%的平均乐意上学率。

2.亲子沟通情况。亲子沟通情况在学生上学意愿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调查发现,与父母沟通良好、亲子关系融洽的学生,上学意愿相对就强,与父母沟通存在困难、甚至与父母基本上无法沟通的学生,上学意愿就明显较弱。回答与父母“无话不谈,沟通融洽”的学生,乐意上学率是75.1%;回答“与父母基本无法沟通”的,乐意上学率是47.6%;回答“和父母沟通困难”的,乐意上学率则是40.7%,上学意愿最低。

3.父母榜样作用。父母能否做到以身作则在孩子上学意愿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对于“你觉得你的父母生活中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成为你心目中的榜样吗?”回答“做得很好,能”的学生,乐意上学率是78.3%;回答“基本能做到”的学生,乐意上学率是52.3%;回答“他们根本没有这种意识”的,乐意上学率是34.4%;回答“做得不好,不能”的,乐意上学率是31.2%。表明父母日常生活中能够以身作则,就会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和感召力,孩子的上学意愿就强。

4.父母关注。为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期望和想法,我们设计了“你最希望父母做的事情”这个问题。调查发现,回答父母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学生,其乐意上学率为78.6%,上学意愿最强;关注品德修养的学生,乐意上学率是72.6%;父母最关注学习的学生,乐意上学率为60.8%;最关注交友的,乐意上学率为60.0%,上学意愿最低。后两类学生的乐意上学率均明显低于被调查学生67.7%的平均乐意上学率。

(四)个人心理因素

1.学习动力。在与各类学习动力相对应的回答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学生,上学意愿最强,乐意上学率为67.9%;“为了将来找一份好工作”的,乐意上学率为63.0%;回答“我对学习知识很感兴趣”的,乐意上学率为86.6%,这部分的学生上学意愿最强;学生上学意愿相对较弱的,是回答出于义务责任和父母要求而学习的,乐意上学率分别是60.4%和58.2%。

2.同伴交往。关于“选择朋友时你最看重的是什么”的问题,按照学生回答的择友标准与上学意愿的对应关系,根据回答比例的高低排序,依次是:(1)选择“成绩是否优异”的,乐意上学率为81.8%;(2)选择“人品是否好,乐意上学”的,乐意上学率为74.0%;(3)选择“是否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的,乐意上学率为60.3%;(4)以“是否有颜值”为择友标准的,乐意上学率57.1%;(5)以“性格是否合得来”为交友标准的,乐意上学率为52.6%。表明结交的朋友不同,也会影响学生的上学意愿。

3.课余关注爱好。调查发现,课余时间学生最喜爱“看书、学习”的学生,乐意上学率为79.0%,上学意愿最高;其次是最喜欢“户外运动”的学生,乐意上学率为67.4%,上学意愿较高;课余时间最喜爱“听音乐、看电视、玩游戏”的学生,乐意上学率为58.4%,上学意愿较低;课余时间最喜爱“刷手机”的学生,乐意上学率为37.8%。值得注意的是,有占被调查者3.5%的学生课余“没有感兴趣的事情”,这部分儿童的上学意愿最低,乐意升学率只有28.9%。

(五)新媒体因素

1.手机使用。按学生乐意上学率的高低(作为学生上学意愿强弱的指标)排序,与之相对应的手机用途前三名依次是:(1)打电话(81.2%),(2)学习或查资料(79.9%),(3)看新闻(68.4%)。与学生低上学意愿相对应的排在后几位的手机用途分别是:听音乐、看视频(61.1%),看小说、玩游戏(53.0%),发微信、上QQ(53.6%),其他(39.0%),都明显低于乐意上学率的平均值。而没有手机的小学生,乐意上学率为77.4%,明显高于68.1%的乐意上学率均值;只有用手机打电话和学习或查资料的这两类学生,在上学意愿上强于没有手机的。

2.网络视频偏好。网络视频种类的选择在小学生上学意愿上呈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性。根据学生乐意上学率的高低,与之对应的视频类型依次是:新闻类(84.6%),综艺类(70.4%),体育类(68.0%),影视剧类(63.3%),动漫类(60.7%),选择“其他”的占56.5%。

3.网络游戏兴趣。调查发现,按照喜好网络游戏的程度,与之对应的学生乐意上学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1)对网络游戏一直不感兴趣(75.9%);(2)没玩过,但有机会倒想体验一下(75.2%);(3)有时会玩玩(70.1%);(4)以前曾玩过,感觉就那么回事(61.4%);(5)很熟悉,经常玩(56.8%);(6)其他占50.6%。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回答比例,均高于68.1%的乐意上学率的比例均值;而排在后三位的比例,都低于这个均值。

(六)影响学生上学意愿的其他心理因素

1.对教师批评惩罚的看法、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对老师批评惩罚的理解和接受度高的学生,其上学意愿较高,即乐意上学率就高。对于老师的批评、惩罚,持“能理解,因为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学生,乐意上学率为71.9%,上学意愿最强;持“没有想法”的无所谓态度的,乐意上学率明显偏低,为37.9%;而对老师的批评、惩罚持“老师没有权利这么做,当面顶撞老师”和“表面接受,但心里记恨老师”(即不满、怨恨甚至对抗)态度的,上学意愿最低,乐意上学率分别是38.7%和27.9%。“亲其师则信其道”,诚非妄言!

2.学习烦恼。调查分析发现,没有学习烦恼(有学习的兴趣和需求,对自己的成绩满意或者能够接受,适应学校生活)的学生,乐意上学率最高,为84.0%,上学意愿最强;“想看自己喜欢的书,没有时间,也害怕影响考试成绩”(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业表现较佳)的学生,乐意上学率是69.6%,上学意愿较强;而“不知道为什么读书,想玩没有时间”(缺乏学习需要和动机,学习成绩欠佳)和“书包重、作业多、考试难,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业表现不理想,成就感低)的学生,乐意上学率分别是39.7%和45.0%,表明这两类小学生的上学意愿明显偏低。

3.学生的心理需要比如自我期待、耐挫力,对于所渴望对象的态度、物质需求等,都会对其学习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你很渴望购买一款心仪的电子产品,而自己的零花钱又不够时,你会怎么办?”设计这道题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面对物质需要时的取舍态度,借此考察学生的自制力。回答“算了吧”的,乐意上学率为69.8%,上学意愿高;回答“向父母要钱”的乐意上学率为49.3%,上学意愿较低;而回答“找朋友借钱,以后慢慢还”的,乐意上学率为35.7%,上学意愿最低。

学生对零花钱多少的不同感受,也反映在上学意愿的差异上。认为零花钱足够(即选择“完全不符合”)的学生,乐意上学率为74.0%,上学意愿最强;总觉得零花钱太少的,乐意上学率为66.1%,上学意愿较强;选择“不太符合”和“比较符合”的,乐意上学率较低,分别为63.8%和57.6%。这一结果与学生对生活满意度和上学意愿的结论基本一致。

五、讨论与建议

小学生的上学意愿和学习态度取决于自身的学习需要(好奇心、求知欲,父母、教师期望要求和学业成就等)与学习压力之间的必要张力和平衡,过度的学习(教育)期望、激烈的学业考试竞争和过多过重的课程、作业,会带给很多未成年的学生以挫败感和沮丧、消沉的消极心理。如果不予以正视并尽早消除,这种趋势就会不断加剧,亟待引起各方面的充分重视。

从区域分布看,城区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最强,其次是农村,县镇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相对最差,而城区学生中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比例最高,为3.8%。在学生上学意愿上,农村学生乐意上学率最高,县镇次之,城区学生乐意上学率最低。这应该与城区里家庭和学校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期望要求更高和学业竞争更为激烈,以及学习压力大有关。因此,必须切实推进中、高考改革与观念更新,从体制和思想上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一方面,要通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和中考、高考制度,改进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教育、教学评价,精简、整合学科课程等,为学校和教师松绑,建设促进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的有利环境。另一方面,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行学生作业弹性制,为学生减负,禁止布置大量的机械性、重复性作业;探索实行科学、合理的学生作业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

对目前生活的满意度会影响到学生的上学意愿,以及三人以下家庭学生的上学意愿最弱,社会性发展相对欠佳,都说明提升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关注弱势家庭学生的重要性。社会和政府要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区学校教育和弱势、特殊家庭学生的帮扶支持,保障这些地区和家庭的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从年级比较看,学生随着年级上升和年龄增加,上学意愿和求知欲望却在下降。[1](174-175)在回答“你学习最大的动力来自于什么?”时,五、六年级学生选择“我对学习知识很感兴趣”的比例分别是14.2%和10.8%,表明六年级学生的求知欲比五年级的弱。这一调查结论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一致。如果把学习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那么求知欲显然就属于后者。科温顿(Covington)(2001)等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经常很兴奋并且渴望在学校学习新事物。但在3-9年级之间,他们对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内部动机会逐渐下降。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意识到高分(外部动机)对升学、毕业及大学申请的重要性,导致他们更努力地去获得高的分数。而且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能设定并追求长远目标,并根据学校课程与这些目标的相关性而不是内部动机来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于他们在学校经常遇到的过度结构化、重复而枯燥的活动,学生会逐渐失去耐心”。[2]说明划一性的学校课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亟待改进和完善。要保持小学生持续稳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校有必要开设多样化的、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个性化课程,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分组合作学习等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

调查数据和经验事实都表明,以知识为本位、过于强调结果和注重分数的教学评价机制正在不断地扼杀孩子们的学习愿望和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当掌握知识过程中取得成绩而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的时候,才能出现学习的兴趣;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成为孩子的沉重负担。”[1](175)

父母教养方式和能否发挥好的榜样作用以及对孩子的期望、态度,会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的上学意愿。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十分明显而重要,儿童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和对新情境的应对等,无一不受父母教养方式潜在或直接的影响。[3]如一些针对学业不良或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表明,学业表现欠佳与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而且这些学业不良者的父母采取惩罚、否认或过分干预的态度要明显高于学业表现优秀的学生。事实上,温暖和理解能够使子女产生信任、轻松和安全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而惩罚、否认和过度干预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和自卑心理。[4]此次调查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论相互呼应,彼此印证。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关注越是过多,给孩子带来的学习压力就会越大,他(她)的学习意愿反而越低。事实上,目前有很多父母过度地偏重于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绩,调查发现,有超过四成的孩子认为,父母关注自己学习方面的程度,远远地超过了对其身体健康和品德修养的关注度。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也表明,父母或家庭过高的教育期望往往并不能带给孩子良好的学业表现和学习成绩。[5][6]我们假设,学生对于父母所希望的,往往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的,也一定是父母做得不能令子女满意的地方。如果这种孩子对父母的不满和失望长期不能消除,就会影响到他们的上学意愿和学习状态。对父母的期望与学生上学意愿的交叉分析证实了这一假设。因此,父母应当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心理,把心态放平和,要把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作为基本着力点,尊重孩子的正当需要,不要将自己的要求投注和强加给孩子,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调查结果表明,对网络游戏兴趣越高,或者经常玩游戏的学生,上学意愿越低。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远离网络游戏,对孩子网络游戏的好奇心和兴趣要给予合理引导,对经常玩网络游戏的孩子,要加以必要的限制和管束。小学生使用手机并非不可接受,关键在于家长、学校的合理引导和科学管理,学生如果能正确地发挥手机的用途,对其学习生活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对网络视频类型的不同偏好,反映了学生不同的个性、趣味。由于小学生年龄较低,自制力较差,有些节目为了博取收视率,内容尤其是价值取向未必适合未成年学生;娱乐休闲类的影视类节目,总是一集连着一集,情节环环相扣,这种悬念感会吸引小学生不停看下去,分散学生的精力和心神,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有的学生甚至沉溺其中,对学习却提不起兴趣。因此家长不能放任不管,对于孩子观看视频的内容和时间,要做合理限制和必要的引导。家长要重视手机、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对学生身心的负面影响,合理地引导或适当管理小学生使用手机的范围、用途和观看网络视频的内容和时间;教育、引导孩子远离网络游戏,规制、约束游戏“小玩家”的行为。

调查结果表明,自制力强以及遇到难题自己设法去解决的学生,上学意愿较高;而物质需要急切渴望满足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向父母要钱或者张口向朋友借钱,这类学生对他人的依赖性强,上学意愿弱。因此,家庭和学校教育应当加大对未成年学生的自立、自强和独立、责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家长亲职教育的指导,针对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咨询和帮助。提倡、引导为人父母注重自身修养和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养方式,尊重孩子人格,包容和多鼓励孩子;改变成才观,德智体兼重,注重能力培养,动静结合,扬长促短,促进孩子的多方面发展;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应适当、合理,树立全面、长远的教育理念,克服短视、实用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认识。

英国教育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曾指出:“如果一个学生不能持续不断地产生学习兴趣,无法掌握技巧,体会不到成功的激动,那么就不可能在学习上取得什么进展,注定要失去信心。”[7]诚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每个孩子最初都是抱着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进学校的。“好好学习的愿望,这是人类美好的愿望。依我看,这是照亮儿童生活的全部意义和儿童欢乐世界的明亮火花。这一火花是脆弱的和不设防的,孩子以无限信赖的心情把它交给您这位老师,而要是您没有觉察到儿童的愿望,那就是说您还没有意识到为自己学生的今天和明天所担负的令人激动的责任。粗心大意地接触儿童的心灵,令人感到委屈的生硬的话语或漠不关心的态度,足以使这一火花就此熄灭。只有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绩,只有自豪地意识并感受到,自己在沿着陡峭的认识小径迈步前进、向上攀登,这才是渴求知识的微弱火花所需要的合宜的空气”。[1](173)这句话不仅是对教师说的,也是对每位家长以及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的谆谆告诫。

猜你喜欢

乐意意愿上学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举手之劳,我很乐意
好婚姻就是乐意回家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上学啦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