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小脑半球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
2019-01-21程敬亮
周 健,程敬亮,张 勇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河南 郑州 450052)
图1 右侧小脑半球CPP 的MRI表现 A.轴位T1WI; B.轴位T2WI; C.冠状位增强图像 图2 病理图(HE,×40)
患者男,52岁,因“持续性头晕伴双下肢乏力3个月”就诊。MRI:右侧小脑半球见不规则形肿块,约4.0 cm×3.6 cm×4.8 cm,呈长T1混杂长T2信号(图1A、1B),右侧桥小脑结合臂受压,邻近脑组织及第四脑室受压变形;DWI示病灶无明显扩散受限,ADC图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示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缘凹凸不平,呈分叶状(图1C)。行右侧小脑占位切除术及侧脑室外引流术,术中见肿瘤组织呈鲜红色,质软,包膜坚韧,血供丰富,小脑后下动脉发出分支供应肿瘤。镜下见瘤细胞呈柱状、分支乳头状排列。免疫组化:Vimentin、S-100均为阳性,TTF-1、GFAP、CEA、P53均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2%。病理诊断:右侧小脑脉络丛乳头状瘤(choroid plexus papilloma, CPP),局灶呈不典型CPP表现(图2)。
讨论脉络丛肿瘤(choroid plexus tumors, CPTs)是罕见的颅内肿瘤,起源于脑室系统的脉络丛上皮,仅占成人脑肿瘤的0.3%~0.6%、儿童脑肿瘤的2%~5%。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CPT分为CPP、非典型CPP和脉络丛癌。CPP于儿童常见于侧脑室和第三脑室,青少年和成人多见于第四脑室。本例发生于小脑半球,极为罕见。原发于脑室外的CPP起源于由第四脑室外侧孔延伸出的脉络丛或脉络丛上皮的胚胎残余,可沿神经轴或脑脊液通路播散。CPTs主要临床表现为脑积水,可伴有其他颅内压增高症状及功能区受侵表现;影像学以不规则分叶状明显强化肿块为特征。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囊变坏死及钙化者信号不均匀;由于脉络丛含有较多穿支血管且无血脑屏障,因此增强扫描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本例患者有轻度脑积水症状,MRI表现为长T1混杂长T2信号,呈分叶状,明显不均匀强化,符合CPP表现。发生于小脑半球的CPP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主要发生于儿童,多位于小脑半球及中线结构,MRI表现为实性、囊实性或囊肿壁结节性肿块,壁结节形态不规则且多发,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均匀强化;②髓母细胞瘤,主要发生于儿童,多见于小脑蚓部,肿瘤内常见小囊变,钙化少,增强扫描呈不均匀中等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