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工匠精神比较论析

2019-01-20田方林

铜仁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劳工技工工匠

田方林,魏 榛

( 1.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沙坪坝区 401331;2.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公共教学部,河北 保定 071000 )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2]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3]

当前,“工匠精神”已成为一个广泛热议的概念。各行各业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这对于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显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新时代工匠精神?迄今,社会各界立足于经验事实,对工匠精神的含义与表现展开了初步讨论。然而,这种讨论 不仅观点纷呈,尚无共识,而且单单从经验视角去概括,并未切中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据此,本文拟结合经验归纳与理性推演,在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中深度梳理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以助力中国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与践行。

一、工匠与工匠精神

对于什么是“工匠精神”,当前学界的看法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敬业乐业的工作态度。”[4]或者将之理解为,“工匠艺人在专业技术上精益求精、在职业素养上脚踏实地的一种理想精神追求。”[5]也有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解读“工匠精神”,认为狭义上“特指在某些工程技术工艺领域中的人们的一种专注、精益求精的精品精神”,而广义上则“泛指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创造、创新、开放和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与完善的生活态 度。”[6]对于其具体表现,有人认为,“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还有论者提出,“工匠精神是钻研技能、精益求精、敬业担当的职业精神,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这三个层次。”[7]更有学者经考证后认为,我国古代早就有了工匠精神,例如庄子在其著作中虽未言明“工匠精神”概念,但已有对“工匠精神”的实质性讨论,此即“放下机心、‘以天合天’的态度,‘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注,以及‘忘适之适’地顺乎本性,最终达到庖丁解牛‘道技合一’的精神境界。”[8]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是独具匠心、道技合一、至真之美的崇高精神。”[9]83

上述列举表明,学界对工匠精神从不同方面有着诸多理解和界定。然而,工匠精神最核心的思想内涵究竟是什么?

顾名思义,工匠精神就是工匠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如有学者所言,工匠精神是“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那些工匠身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品格和思想风貌的提炼”。[10]准确地说,工匠精神应该是指工匠在其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殊思想品格和精神气质。由此,深度解析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与典型表现,有必要对工匠的身份演变与活动特点作出全面考察。离开工匠独特的社会身份和职业活动去阐发工匠精神,难以做到有的放矢而准确精当。

纵览历史,工匠职业以及以“工匠”身份展现的职业人士,中外社会早已有之。对于何谓“工匠”,我们既可从中外社会“工匠”一词的演变入手讨论,也可以古今时代一些得到普遍认同的著名工匠去概括和界定。

在西方社会,“工匠”一般对应英文词“Craftsman”。该词由“Craft”和“man”构成。其中,“Craft”作动词使用时,指“精巧地制作”;而在作名词使用时,有“工艺、手艺、技巧”之意,并引申出“行业、职业”等含义。[11]这说明,在西方人的文化观念中,“工匠”不是普通的劳动者,而是有着高超技术、能够精巧地开展制作活动、其制造过程与成果已经上升到一定艺术境界的特殊专业人才。工匠明显区别于只具有一般操作技能的工人。

在汉语中,“工匠”一词由“工”和“匠”合成。据《说文解字·工部》解释,“‘工’,巧饰也。”[12]414清代学人段玉裁对此注曰:“引伸之凡善其事曰工。”[13]《汉书·食货志》指出,“作巧器曰工。”[14]可见,“巧”乃“工”的原初含义。巧妙或精巧地制作,成为“工”者职业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就如《荀子·荣辱》篇对不同职业的界说:“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15]

对于“匠”,现代《新华词典》明确规定为“有专门技艺的人”或“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16]然据《说文解字·匚部》的解析,“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12]635段玉裁在其注解中说:“匠,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又曰:“百工皆称工,称匠独举木工者,其字从斤也。”[12]635可见,“匠”原指木匠,为“工”的一个支类,不过因其特殊的制作材料与工具技巧而有别于他类。就此而言,“匠”者或可称为“匠工”,而实为“木工”。随着古代社会户籍管理制度中出现“工在籍谓之匠”[17]的说法后,“工”与“匠”逐步开始了合用。[18]58《管子·七臣七主》中说:“主好宫室则工匠巧。”[19]此为“工匠”一词合用的较早证据。在随后的汉语使用习惯中,不仅“工”为“匠”,而且“匠”亦为“工”,“工匠”遂指称具有一定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

学者余同元在其研究中,曾依据专业技术和工艺制作水平的不同,将传统社会的工匠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18]63对此,笔者颇为赞同。如果从这种“三层次说”来看,低层次的工匠仅仅具有一些基本而简单的劳动能力,一般没有较明显而特殊的技能专长,也没有相对固定的职业领域,是从事简单性体力劳动的最普通“劳工”。中等层次的工匠已经具有 比较明显的技术专长和相对稳定的职业领域,其职业活动已经对专业性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提出了鲜明要求。这类中等层次的工匠在传统社会中常常表现为“铁匠”、“木匠”、“土匠”、“石匠”、“篾匠”之类身份的“技工”。高层次的工匠则不仅具备超凡的技术水平,还常常表现出一些独特的思想品格和精神气质,在行业里发挥着较突出的典型代表作用和模范引领作用。传统社会中,人们常将这类高层次的工匠誉为“哲匠”、“巨匠”、“高工”、“能工”或“巧匠”。现代社会里,人们则常赋之“工程师”、“机械师”或“建筑师(家)”等称号。显然,在当代社会津津乐道以及在本文的“工匠精神”研究中,“工匠”一词应限于狭义层面,一般不包括中层次的“技工”,更非低层次的“劳工”,而主要指高层次的“巨匠”、“能工”与“巧匠”,或说能够上升到整个社会和国家层面的“大国工匠”。这类工匠“既含有专门的技术制作专长,还含有一定的艺术设计能力;不仅是传统工业的主要劳动力,而且还是传统工业的技术主体。”[18]59以此来看,中国古代的鲁班、墨子、蔡伦、毕昇,西方社会的瓦特、贝尔、莱特兄弟等皆属此类。

二、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真正的工匠精神必定是彰显于狭义工匠们的特殊职业活动中,而且应该是在比较中得以凸显。由于工匠与技工、劳工在职业活动中联系紧密,我们有必要通过比较分析,深入把握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从其成长与发展的历史维度来看,真正的工匠与普通技工、劳工在职业活动中有着诸多共同点,这就决定了工匠在思想品格与精神风貌方面与广大普通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之间,呈现出某些共性。

首先,工匠与技工、劳工在职业活动中都需要从事大量的体力劳动。中外历史上,绝大多数工匠均来源于普通的劳工阵营。他们在极其平凡的岗位上和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步学习并掌握某些知识和技术,首先从一名普通劳工慢慢变为拥有一技之长的专门性技工,然后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探索创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性的技能水平,最终从技工成长为一位真正的工匠。尽管某些工匠由于其高超技艺或其他原因走上领导管理岗位,在职业活动中逐步增加了脑力劳动而同时减少了体力劳动,然而体力劳动依然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体力劳动者仍旧是其根本的职业底色。因此,人数上占极少数的工匠与大量的普通劳工一样,表现出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其次,尽管绝大多数工匠会经历一个从劳工到技工再到工匠的成长历程,但历史地看,也有一些工匠可能由于家庭出身及其经济条件等原因,最初不一定都是无一技之长而仅仅出卖自身劳动力的普通劳工。这些工匠常常出生于技工世家,长期受到家族传统职业的熏染,在得到家庭的经济支持下,跨过普通劳工这一成长阶段,径直接受父辈或者祖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最终成长为一位行业工匠。据此而言,尽管可能有针对普通劳工的个别性跨越式发展,然而几乎所有真正的工匠都必然成长于技工队伍,所有工匠必定同时也就是该行业领域的一名技工。在现实的社会生存环境中,技术工人一般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一定熟练程度的专门性技术和技能,谋生于相对稳定的职业领域。而且,为了谋取良好的生活条件,技术工人常常是恪守本职,发挥专长,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就此而言,工匠同所有技术工人一样,都具有一种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

据于上述分析,从纵向发展来看,一位真正的工匠一般都要经历一个从劳工到技工再到工匠的漫长的成长过程。个别性的工匠与少数性的技工、大量性的劳工相比,三者在职业活动中有着诸多相似处,在职业精神层面展现出不少共性,例如热爱劳动、吃困耐劳、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爱岗敬业等。但不言而喻,真正的工匠绝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技 工和劳工,绝不单单拥有一技之长且能浑身有力,而必定在特定职业活动领域有其超凡卓绝之能。真正的工匠精神也绝非上述与技工、劳工共有的职业精神态度所能指示,而必定更有其独特之处。从横向比较说,真正的工匠与一般的技工、乃至普通劳工相比,又展现出诸多的独特性。有鉴于此,我们还应从工匠独特的职业经历和职业特点入手,进一步解析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

个别性的工匠之所以能区别于一般性的技工,这首先在于其对专业知识掌握与专业技能运用的不同水平和层次。一般而言,在特定行业中,技工掌握有较广较深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熟练程度的专门职业技能,能够胜任大部分的行业工作。而真正的工匠则对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把握非常广泛和深入,尤其对于相应的专业技能不仅掌握非常全面,而且运用极其熟练,以至于能够凭借各种技术手段进行良好、甚至精巧地生产制作。正是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社会对工匠的职业活动特点认知达成了普遍性共识。拥有全面的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是一般性技工成长为个别性工匠的首要的智力条件和能力基础,但并不构成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毕竟,工匠精神属于一种思想品格和精神气质层面的存在。

工匠与技工对于职业技能的不同关系,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从业状态。技工对于职业技能尚未完全掌握和自由运用,既未能洞察职业技能的奥秘巧妙,也未能认清职业活动的一般规律。在职业活动中,技工明显局限于专业知识范围,掣肘于职业技能瓶颈,受制于职业活动的必然性,总体上处于一种不自由的劳动状态,难以在职业活动中获得高级的精神满足。与之不同,真正的工匠则已非常全面地把握专业知识,能领会到职业技能的一些奥妙,知悉职业活动的一般规律,全面掌握职业技能且稔熟于心。在其职业活动中,工匠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技工那种完全受职业活动必然性束缚的工作状态,能够认知职业领域的必然性并利用必然性,能够自如运用各种技能进行创造,因而在物质性的产品追求之外有了更多的精神性的成就感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20]如果“人的自由就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性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21]那么,真正的工匠依凭其炉火纯青的专业技能,已使自己的职业劳作上升到一定程度的自由劳动状态。可见,职业活动中不同程度的精神追求标志着不同层次的从业状态,这也就构成工匠与技工、更无需说与劳工的根本差异,进而衍生出工匠精神的独特内涵。正是出于这种理解和认知,在我们看来,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至少应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酷爱职业,献身职业,视职业活动为人生和生命,这是工匠精神在职业态度上的显著特征。一般的技工主要将职业活动视为一种挣钱谋生的手段。当职业活动足以谋生时,他们常常抱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尚能持守本分,爱岗敬业。他们对自身的职业谈不上特别喜欢。当其职业活动受到社会冷落,甚至难以借之谋生时,他们可以义无反顾地变换职业。对于技工而言,其职业活动与自己人生的精神追求没有紧密结合。与之不同,真正的工匠对自己的职业则是真心喜欢,进而达到酷爱的程度。他们既将职业活动视为人生的主要内容,也将人生的精神追求融入职业活动中。对他们而言,职业活动就是生活,职业就是生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呈现于职业活动的创造中。显而易见,酷爱职业,献身职业,将职业活动与生命活动、人生追求高度融合,将职业活动变为一种自由自觉自愿的劳动,这之中所体现的工匠精神已经远远超出了恪守本分和爱岗敬业的一般职业精神层次。

其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这是工匠精神在职业活动中的典型表现。由于对自身职业并非特别 喜欢,普通技工常常难以在职业领域中长久坚持,完全可能随着社会需求、自身喜好、物质条件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职业。与此相应,他们的职业活动特点常常是,按照既定的质量标准,遵循必然性的生产规律,被动地开展生产。他们在职业活动中的精神与物质投入也比较有限,其必要投入的上限不过是能够基本胜任工作,生产出合格产品。总括而言,对职业活动的坚守性不够,劳动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是一般技工在职业活动中的重要精神表现。与其不同,真正的工匠出于对自身职业发自内心的酷爱,能够心无旁骛地在职业领域中始终坚守,全副身心地投入,利用生产规律精益求精、高标准地生产精品,甚至超标准地创造出艺术性产品。在职业活动中呈现出的这种显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成工匠精神基本的心理底色。

其三,探索创新,力求完美,这是工匠精神在职业发展中的独特展现。囿于职业技能的欠缺而受制于职业领域中的必然性,普通技工在职业活动中常常安于现状,即使有一些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主要表现为对技能的更全面掌握和更熟练运用,其最终目的在于符合生产标准和满足合格要求。就此而言,普通技工是特定职业活动的被动操作者和消极践行者,不过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水手。然而,真正的工匠通过对职业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把握着职业领域的必然性,对职业活动的规律了然于胸,超越了普通技工的能力范围和职业视域。源于对职业活动的酷爱与痴迷,工匠在新的从业高度上勤奋钻研,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不断突破职业技能的极限,尽力追求产品的完美,在职业活动中体现出一种更高级的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不仅如此,他们在职业领域的探索创新中成就着自己的辉煌人生,在对职业活动的极致追求中获取极大的精神满足,在职业与生活的熔炼中增强自己的生命丰度,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在此意义上,作为行业领域中的专家和大家,真正的工匠是行业活动的主动开拓者和积极革新者,是引领行业发展的舵手。

历史地看,作为一种职业性的精神气质与人生追求,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受制于工匠自身的生存与工作状况,并在不同社会时期呈现一定的差异。总体上,在中国古代社会,各行业工匠长期受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沉重压榨,社会地位卑微,经济状况糟糕,其吃苦耐劳、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的形成,既有统治阶级的强制与压迫等外在原因,也有工匠自身养家糊口、维护家族荣誉等内在动因。只是到了近代,特别是到了现当代,随着社会对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的重视,工匠的工作环境逐步好转,经济条件逐步改善,他们对职业活动的酷爱献身、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探索创新和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才逐步从一种被动的形成变为一种主动的追求。换言之,“古代工匠一直在被压迫、被奴役的环境中从事匠艺活动,这种环境下所逐渐形成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在统治阶级逼迫下产生的,带有明显的被动性。而在当代平等、民主社会的工作环境中,工匠精神是作为一种职业态度或价值追求,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驱动力,来为社会服务。”[22]

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把握与弘扬

如前所述,绝大多数工匠来源于劳工,成长于技工。工匠在其职业活动中彰显的精气神同普通劳工、技工有着诸多共同点。然而,与普通技工相比,作为“大匠”、“名匠”的工匠,其“匠人之心贵于专、匠人之技名于精、匠人之器致于利、匠人之名响于传”。[23]真正的工匠精神仅为工匠自身所独具,它在从劳工、技工到工匠的成长中塑形,在工匠与技工的比较中绽放。依不少学者之见,工匠精神主要存在于制造行业。个别学者甚至认为,这种工匠精神只存在于传统时期的手工业生产领域。若囿于这种理解,我们在当前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中必会衍生两个问题:一是在当今机器大工业、乃至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的新时代,各个生产行业是否还需要那种源自传统社会的工匠精神?二是现代社 会中,其他非生产性的行业领域是否需要那种源于生产领域的工匠精神?

如果对上述问题做否定回答,那显然就是对工匠精神做出了一种过分狭隘的理解。或许,我们有必要从狭义与广义、实然与应然等角度,更全面而深入地把握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狭义上,与普通技工的职业精神相比,工匠精神的核心表现就在于职业态度上的酷爱献身精神,职业活动中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精神,职业发展中的探索创新和力求完美精神。广义上,工匠精神可理解为一种心怀对职业的无限热爱,而细心去履职、热心去钻研、用心去创造、尽心去完善的从业精神。就其本质而言,广义的工匠精神反映着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鲜明的主体性、显著的积极性、高度的能动性、大胆的创新性和突出的引领性,体现出一种融贯于职业活动中的高层次精神追求。以至于,“除了劳动精神和职业精神之外,工匠精神还是一种广义层面的人文精神。”[24]221

在国外,也有学者曾把“工匠精神”称为“匠人精神”,认为:“匠人精神这个术语最常被用于手工劳动者……(但)脑力劳动也存在匠人精神。”[25]由此看来,我们非常有必要从广义上去培育和弘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要看各行业中有无广义的生产创新活动,更要看从业者有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力求尽善尽美的职业发展空间与职业精神境界。

一定意义上,当代诸多领域的职业活动都可视为一种广义的生产活动。或许,医生的生产活动就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教师的生产活动是培育优秀的人才,商人的生产活动是促进商品的顺利销售,管理者的生产活动是促进要素的合理配置与系统的良好运行,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设若如此,医生的工匠精神就在于,通过不断深入地探究病因病理,突破医疗技术的极限以治病救人,或者说体现在“上工治未病”、“大医精诚”[26]等方面;教师的工匠精神就呈现为,通过不断钻研和革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培育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人才;商人的工匠精神就反映在,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销售策略,以适应、甚至引领市场变化;管理者的工匠精神则展现为,藉由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策略,更充分地激发要素潜力,更显著地发挥系统合力。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文艺领域的工匠精神表现为,“静下心来、沉潜下来,通过深度钻研问题和深入体验生活,发掘学术富矿,接通艺术地气”,“以精品奉献人民”。[27]在新闻工作领域,工匠精神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努力做一名“新闻工匠”,“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不懈地钻研,创新发展新型的报道形式,打造出一件件新闻精品。”[28]甚至学术研究中也有着工匠精神的存在,此即:“以一丝不苟的呆板向卓越与完美致以崇高敬礼,不断精雕细刻,打造学术精品”。[29]

工匠精神既有实然性存在与呈现,也有其应然性培育和弘扬。一方面,古今中外曾有诸多得到普遍认可的行业工匠,工匠精神就源自对其职业活动中特殊精气神的抽绎与提炼。对过去时代的制造业、尤其是手工业而言,工匠精神确为一种事实性的呈现。另一方面,对于当今现代化的制造业和其他广义的生产行业而言,工匠精神却并非一种实然性存在,而更多的是一种培育的目标和弘扬的理想,一种对新时代劳动者的应然性激励与感召。

新时代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自身发展有必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向往美好的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人们在各自的行业中摆脱异化劳动,不仅收获丰富的物质回报,更要获得高级的精神满足与享受,不仅要感受到个体职业劳动带来的快乐,更要感受到自身劳动促进社会和国家进一步发展与进步的幸福。诚如有学者所言,“工匠精神是超越重复劳动、机械性劳作、异化劳动的非功利性精神,也是消解劳动过程中目的与手段冲突、工具与价值分裂、形式和内容矛盾的重要途径,其对于消解劳动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自由解放具有重要意义。”[9]83

不仅如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深入推进,也有必要在各行各业进一步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当代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不是依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依靠行动干出来的,需要各行各业劳动者以工匠精神作激励,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不断创新。我们必须超越“中国仿造”,夯实“中国制造”,发展“中国智造”,实现“中国创造”。

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这个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只要积极培育和倡导工匠精神,大力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我们就能打造“中国制造”的精品,推进“中国智造”的转型,树立“中国创造”的品牌,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创造强国”,就能从各行各业共同建设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工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声 明

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等系列数据库产品中,并许可其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作者在本刊发表文章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

猜你喜欢

劳工技工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从技工到英雄
工匠神形
对新时期技工院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
工匠赞
技工与专家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