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学习与建构: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学习革命

2019-01-20游致远游明伦

铜仁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变革人工智能人类

游致远,游明伦

( 1.杭州谐云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2.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贵州 贵阳 550025 )

当前,人类正在步入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发展新时代,这将是21世纪人类步入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面对大数据思维变革引发的人工智能技术革命,进而推动的教育深刻变革,我们该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也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研究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获取何种知识,以及为什么、在何 时、在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1]。对此,本文基于人工智能的 “智力”特征及其人工智能时代所需要的职业人才素质要求,从思维学习与建构的视角,对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方略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人工智能时代:“思维学习与建构”成为教育变革核心

人工智能时代是一个思维发生巨大变革的崭新时代。从相关研究来看,这个时代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人类的认知思维发生重大变革。一是认知空间变革引发思维变革。潘云鹤院士指出[2]:信息 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认知空间,整个世界正在从二元空间(由自然界组成的物理空间以及由人类社会联系构成的社会空间)走向三元空间(即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这种认知空间的变化必然带来认知思维的重大变革,即带来人类认知的新通道、新计算、新门类。目前已有学者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空间特征及其设计模型。如许亚锋和高红英在《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空间变革研究》一文中指出:伴随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目标向更强调高阶思维、价值观、信息素养、社会交互等素养变化,以及呈现出的包括教学理念迈向全纳教育、教学方式突出基于人机协同的精准教学、师生关系趋向平等与合作、教学内容由标准化转向定制化、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等新型教学形态,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空间除了应具灵活性、人性化、开放性、智能性等特征,还将凸显包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协同性。在此基础上,从空间规划、物理环境与服务、陈设、智能技术的整合等四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基于上述特征学习空间的智能学习空间层级模型[3]。二是科学技术变革引发认知思维变革。从人类科技革命的演进历程来看,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都或迟或早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与发展。新兴科技革命往往是通过影响人类思维主体、思维客体、思维中介来引发、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迁(罗儒国,2019)。比如,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让“认知方式”从理论树、小数据统计逼近“全数据模型”,让“思维方式”从技术驱动、数据驱动进化到“场景驱动”,思维内容从“因果思维”走向“相关思维”[4]87-213。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其实就反映了人类认知格局的升级变化。三是认知科学发展引发认知思维变革。认知科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心灵及其过程的科学研究,历史地看,其认知形态存在现象、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五种认知形态。从智慧到知识、从知识到信息、从信息到数据、从数据到现象,伴随知识普及层级的一步步降低,人类的认知思维也发生重大变革[5]24-25。这种变革,从布鲁姆所划分的认知领域目标层次来看,正从过去重“识记、理解、运用”的认知目标向重“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认知目标升级。

第二,大数据思维成为驱动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大数据思维范畴反映的是大数据时代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张弛,2015)。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思维成为驱动发展的主导力量,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数据成为未来最重要的核心生产资料。进入DT 时代,人类将迎来“数据核爆”。根据IDC数字宇宙报告——《大数据,更大的数字身影,最大增长在远东》,2020年人类拥有的数据量以ZB(泽字节,10 的21 次方字节,1ZB=1048576PB)计量,数字宇宙规模将超出预期,达到40ZB。与农业时代的土地、资源及劳动力和工业时代的技术、资本相比,所不同的是:数据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全新的生产资料,可循环重复利用,判断数据价值成为数据管理的核心能力[6]11-13。也就是说,未来人工智能消费的核心资源是数据,数据必将成为像水、电、石油一样的公共基础战略资源,数据资源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著名的O'Reilly 公司曾断言:“未来属于将数据转换成产品的公司和人们”(李国杰,2012)。二是大数据产业成为未来DT 时代的主导产业。大数据产业是伴随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是指一系列从事有关数据服务的产业的总和,可依据企业在大数据产业链上所处的不同地位,将其划分为数据服务类产业、基础支撑类产业和融合应用类产业等三大类[7]5。从目前来看,发展速度非常快。美国作为全球大数据产业的发祥地和全球大数据产业的中心,其大数据产业已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当前正在朝数据密集型经济和以数据为中心的经济转型(罗涛,2013)。就我国而言,2015年大数据产业规模为160 亿元,占全球总规模的10.7%;2020 年预计突破1 万亿的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要达到30%[6]16-17。毋庸置疑,随着大数据全球战略布局全面升级,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各个组织、国家将大数据提升为战略性资源在科研、工程、教育与国家安全领域的应用,以及伴随需求、技术、资本、政策的大数据“四维”驱动力量[6]18-22,大数据产业未来可能形成数据服务、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等一系列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进而发展成为DT 时代的主导产业。三是数据科学引领大数据思维发展。大数据的研究及其发展引起了科技界对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重新审视,正在引发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的一场革命。2007年1月11日,著名图灵奖获得者吉姆·格雷(Jim Gray)提出数据密集型科研“第四范式”(the fourth paradigm),将大数据科研从第三范式(计算科学)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种科研范式,以不同于基于数学模型的传统研究方式(李国杰,2012)。这标志着人类的科学研究经历“实验归纳”(经验)、模型推演(理论)、仿真模拟(计算)三个科学研究范式之后,正在进入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数据探索)。这也就意味着海量的PB 级数据可使我们做到没有模型和假设就能够分析数据。特别是基于“数据人假设”(即强调人的行为关系和存在方式的利他化)的“块数据”的理论创新发展(块数据理论体系与框架),开启了“人的数据化”——以人为原点的数据社会学范式,产生了以人工智能为基础,包含数据搜索、关联融合、自激活、热点减量化、智能碰撞五个步骤的激活数据学新理论[6]132-142,不断丰富和完善数据科学的发展,进而引发人类思维方式的大转变与大变革。基于此,大数据思维凸显了未来DT 时代的数据技术发展特征,必将成为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思维范式。

第三,人文主义教育观念重返历史舞台。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智能面临人工智能的严峻挑战。研究表明[8]:人工智能作为智能技术的代表,是一种自动化的感知、学习、思考与决策的系统,是以模拟人类思维、心灵复杂现象的人工智能学科,“深度学习”“高质量的大数据”“高性能的计算能力”是其三大支柱,已经历了从计算智能(能存会算)、感知智能(能听会看,能听会认)、认知智能(能理解会思考)等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演变。从当前来看,它的旺盛精力、超强记忆力、计算力、感知力、判断力、进化力(特别是集体进化力)[5],对人类教育可能带来三大严峻挑战[8]:首先,人类未来如翻译、新闻、记者、律师、护士、教师等许多职业,将逐步被人工智能不同程度地替代。正如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科技革命带来了工作革命,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革命也会带来新一轮的工作革命。其次,人类未来的教育、学校与学习面临新的根本性变革。即基于工业时代创建的着眼于“二元认知空间”的教育形态、学校组织和学习体系将不再适应以“三元认知空间”为对象的人工智能时代人的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价值观、想象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包括破坏原有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人类的情感实践体验远比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因为人工智能无论再强大,它终究是一个人造的能力超强的“智能人”,缺乏创造力、无法复杂沟通、没有价值判断等“人性缺失”是其难以超越的“鸿沟”和“屏障”。人类教育需要思考的是:在人—机—人的新型社会关系中,教育的形态、人的学习、思维的培养,如何有利于开发人的智慧与灵性,与人工智能为伴、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的成长与发展,让人类活得更有尊严,而不是被人工智能所挟制甚至毁灭。再次,人类如何守护自己的人文主义价值观。科技是把双刃剑。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科学技术:“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在面对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新问题,比如,人工智能与人性的关系、人工智能伦理关系、发展人工智能与环境承载力的 关系,以及怎样制定规范合理的智能机器准则等问题[9],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人类进行哲学反思与生态伦理思考。如何发挥人类“多元智能”优势,强化技术伦理建设,克服人类人性中的单一的功利主义思想,培养和提升人类最擅长而人工智能却是弱项的“三大能力”(即创造力、沟通力和学习力)[5]87-99,让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成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机器”彼此和谐发展的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摆在当前及今后人工智能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对此,坚守人文主义价值观,以人为组织核心,以“数据人”假设为前提,以“大数据思维”为主导,以平台关联性聚集为基础,以“数据力提升”为关键,以人为原点的数据社会学分析方法为切入点所开展的“块数据”理论探索与创新[6]131-142,既是对大数据发展问题的关切与回应,更是对人工智能时代人可能面临的发展困境的提前应对。从这个意义上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6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一文所倡导的“重返人文主义教育观”,从“世界性思维”角度出发,以“时代变化—社会变革—教育变革”的关联为起点,通过重新定义“教育”“学习”和“知识”等三大基本概念及其新内涵,在知识维度新增“信息”和“价值观”等要素,将知识和教育视为“全球共同利益”,强调学习空间网络的建构,重视“整体”和“一体化”的思维学习方法,其实就是对未来及其人工智能时代“全球学习格局”“全球共同利益格局”和“全球思维格局”的超前思考与提前布局,是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宣言[8]。

人类发展的实践表明:思维方式决定人类发展的高度。重温历史,不难看出,人类每一次重大的思维变革都推动着历史大踏步的跨越前进。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再走向今天的生态文明,无不是人类思维方式变革引发的进步。可以说,古往今来,人类对思维的认识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在不断深化。哲学家柏拉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10]。伟大导师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1]。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12]。教育家怀特海说:“凡教育必传授技术和充满智慧的想象”[13]。从这些哲人们对思维的认识和探究来看,思维对人及人类的发展最为紧要。特别是在知识、信息爆炸的今天,在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力的人工智能时代,思维的学习与建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人和人工智能相比,只有集“智商、情商、灵商”于一体的复杂思维能力是人工智能难以超越的,特别是人在劳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形象思维、关联思维、情感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更是人工智能所无法企及的。毫不夸张地说,未来人类要战胜和超越人工智能,必须与人工智能在“思维上”赛跑。

二、重塑个人发展思维:开启人工智能时代智慧学习革命

当代卓越的量子物理学家和科学思想家戴维·玻姆曾指出:“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是思维的问题”[12]译者序。哲学大家马克思也指出:“思维是对于世界的掌握方式”(鞠治安等,2017)。的确,人类在整个社会活动中,没有哪一件事、哪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受大脑思维的支配。回顾历史,中国没有孕育发展出现代科技,与几千年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关,即始终坚持和秉承“天人合一”观念指引下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而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率先发展现代科技,则与其坚持现代科学发展所必须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有关[15]。从人类大脑思维的发展来看,有三重境界:一是“智商思维”——大 脑的“智力”。这种思维方式的神经元结构是串行方式连接运行,也称为“串行思维”。因主要由大脑左半球活动支持,又称“左脑思维”。它是“粒子态”的,其优点是:只要是在规则或假设模型之 内运行,系统就能够做到“周到、精确、严密而可靠”。而缺点则表现在:只能在给定的模型和范式中运行,必须遵循“游戏规则”,是相对封闭的慢速的机械思维方式。正如牛顿学派所描绘的宇宙,始终遵从着不变的自然法则一样。从17世纪的牛顿科学革命以及伴随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开始,这种思维方式一直主导着西方文化,并向全世界蔓延、发展和扩张。人的“智商”水平高低受制于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二是“联想思维”或“情商思维”——大脑的“心脏”。这种思维的神经元结构是网络连接的或者说是平行的,也称“平行思维”。因主要由大脑右半球活动支持,又称“右脑思维”。它是“波形态”的,其优点是能够帮助人类在事物间建立认知关联,根植人类的情感和亲身体验(经验),常通过对话与试错方法习得知识,是用身心思考的非理性、模棱两可的快速而隐性的思维方式。而其不足则表现在:直奔结论,既非理性也无逻辑,来源于人的“直觉”或“感觉”,重心理体验,受限于习惯,难以与人分享。人的“情商”水平高低受制于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三是“量子思维”——大脑的“灵魂”。这种思维的形态既是“粒子的”也是“波形的”,是整合了大脑串行和联想系统的全脑思维或整体思维,综合并同步整个大脑的心理活动及其由它控制的身体语言。它根植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意义感和价值观,是人类的心灵思维或者说视野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强调整体性、灵活性、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人的“灵商”发展水平受制于这种思维影响[14]35-52。显然,伴随脑科学研究、“人脑工程”“基因工程”以及思维工具(如望远镜、显微镜、智能机器人、电脑等)的不断发展,人的思维也处于不断发展与变革过程中。目前,人类的思维方式正经历由近代思维方式(经典力学思维方式,也称牛顿思维方式)和现代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也称量子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虽然,人的思维发展方向及其路径不断走向清晰。可是,由于受思维科学发展滞后性的影响,再加之人的思维是一个人大脑中的信息输入、储存、加工、输出活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对思维的认知及其研究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神秘、模糊与未知部分。特别是人类对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关联性等特征[16]及其规律把握不够,以科学的方法来指导人的思维的学习与建构尚处于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因此,思维的学习与培养在学校教育中还存在严重的缺失,“重知识、轻思维”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人的发展的严峻问题。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倒逼着人类不得不重新考虑“思维力提升”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于是,面向人工智能的未来,面对当今人类所面临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多重属性和复杂结构,思维变革与创新再次成为新时代一个国家、社会乃至个人发展的主题。对此,世界经合组织(OECD)站在时代前沿,对此超前作出回应,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十大核心技能,并且明确指出“创造性”“批判性”等复杂思维方式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无法被计算机所取代的技能(许亚锋,2018)。基于此,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发展转型,特别是面向从人与人合作向人与人工智能合作的职业发展转变,重塑个人发展思维,开启个人智慧学习,提升“学习力”与“思考力”,就成为各级领导者、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等不同社会群体面临的时代责任。

(一)把握思维阶段性特征

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465 页)。毋庸置疑,人类的每一种思维方式都铭刻着时代的 烙印,每一种思维都有其独特的内涵、特征及其适应环境。人类发展到今天,思维的内容和方式都在不断地更新。如何学习,基础在于把握每一种思维类型的时代特征。对此,可从以下几种不同的视角 进行认识和把握:一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视角看。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其思维方式经历了原始思维方式、古代思维方式、近代思维方式和现代思维方式等阶段,每一个阶段无论其具体方式、内容存在差别,但是都有一些共同属性。比如,原始思维方式带有宗教神秘化色彩;古代思维方式具有直观、朴素、朦胧、封闭等特征;近代思维方式具有重观察、实验、分析、理性、确定、控制等特征;现代思维方式具有全面、系统、整体、关联、开放等特征[16]。二是从哲学发展的视角看。即思维是与哲学史一脉相承发展的历史产物,哲学发展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突破发展都伴随哲学思维方式的创新突破。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确立了唯物辩证的全新思维,让人类从整体上把握对世界发展规律的一般认识,成为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深刻变革。三是从教育与认知的视角看。思维是人的认识活动,是依附于具体情境或任务的一种存在。按照思维的认知层次可分为高阶思维和低阶思维。通常,低阶教育培养低阶思维,高阶教育培养高阶思维(张健,2017)。四是从重大技术变革的视角看。即科学技术的变革常常引发人类思维的变革。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象征着人类从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走向联系、发展、辩证的考察物质世界的思维方式。再如,伴随大数据智能化及其量子技术的发展,人类思维方式开始从重“因果思维”到重“相关思维”、从重“牛顿思维”到重“量子思维”的重大变革[17]。如此,才能逐步探索、认知和把握思维内容发展的规律性,进而促进个人思维的学习与模式建构。

(二)认知社会化主导思维

所谓社会化主导思维,是指在特定的时代,社会各阶层普遍认同并予以接受和推行的主要思维方式。社会化主导思维的形成往往与这四个主要因素有关:一是科技发展水平。即科技重大变革引发商业模式变革进而导致社会思维变革。比如工业革命引发机械思维成为社会化主导思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引发大数据思维逐渐成为社会化主导思维。二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即一个时代的政治、社会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引发社会化主导思维的形成。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以及基于这一主张和观念下的“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政策变革,就引发和主导着人类全球化思维的发展(张文显,2017)。三是民族文化传统与习俗。人是文化性的存在,民族文化是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主要因素。原始思维和神话思维是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化思维方式(刘招明,2010)。四是生存环境及其条件。即思维方式归根到底源于实践活动的方式,是与人的生存环境及其条件密切相关的。比如互联网思维能够成为当今人类的社会化主导思维,其重要原因在于:没有边界的互联网已经如同空气、电力和水资源萦绕在我们周围,成为继陆地、海洋、太空之后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空间场域”,即互联网成为了“改变世界的网络”,引发人们的社会化思维变革(黄河,2018)。社会化主导思维一旦形成,往往影响和制约着个人思维的发展。基于此,重塑个人发展思维不得不学习和认知所处时代的社会化主导思维。从人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社会化主导思维。比如,学者罗淑彦依据科技发展水平高低,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阶段划分为直观感知阶段、形而上学阶段、辩证思维阶段以及系统思维阶段。其中,直观感知思维是农耕文明时代主导思维方式;机械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阶段主导思维方式;唯物辩证科学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阶段主导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系统思维发展阶段的主导思维方式(罗淑彦,2017)。毋庸置疑,在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思维必将成为人类思维发展的主导思维。一般来说,个人思维方式只有融入特定时代的主导思维方式,其价值才能得到认可。

(三)重构个人复合型思维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出现了两种高级智能,即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5]79。面对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的挑战,人类将面临新一轮的教育变革。其中,一个重大的变革,就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大变革,即从重知识型人才培养向重思维型人才培养,特别是面对重复性、标准化工作岗位的大规模消失,依靠标准化教育来批量生产人才的模式将难以为继,具备复合型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尤其是擅长利用智能机器、把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就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定位,进而推动“工业化教育”向“智慧型教育”转变。

而从上述人类智能思维的认知、分析与发展来看,思维的内容与形式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更新的。当前,人类思维科学的发展与研究已表明:人的思维发展到今天,其类型呈现出多样化、复杂性的特征。从人的有意识的思维形态来划分,有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钱学森,1983)。这种划分其实与前面提及的思维三重境界,即智商思维、情商思维与量子思维的划分有异曲同工之意。因为,从思维过程视角审视,智商是序列(串行)思维的具体表现,与以分析和实证为基础的逻辑思维相关。情商是平行的并联式思维的具体表现,与感性或联想思维相关。而灵商即“灵感”或“顿悟”思维的具体表现,是基于人的串行思维与联想思维融合的统一思维或整体思维[18],也就是当今所说的量子思维。如果说,智商是智力思维,体现的是执业能力;情商是沟通思维,体现的是协调能力;灵商则是统一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体现的是创新能力、权变能力等(吴艾莉等,2014)。那么,今天所提出的大数据思维,从本质上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数据化的统一思维或整体思维类型。显然,这是从思维学研究的视角来认知人的思维发展特征的。但是,人在自身的成长及其发展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所处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民族文化传统、生存环境条件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个人思维发展特征是有差别的。比如,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智慧和西方智慧在人的思维发展上的根本差别体现在:中国人秉承“主客融合”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基于秉承“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前者导致中国智慧思维方式的直观“有对”性;后者导致西方智慧思维方式的逻辑“因果性”(孟湘等,2005)。可见,这种思维认知的实践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人的认知思维往往是有缺失的,即存在着“思维缺失”。可以说,正是人的这种“思维缺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进而影响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显然,基于多元智能发展的人类智能思维的融合与建构就成为人的思维建构的重要内容。但是,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未来,面对机器人成为人类的朋友,许多新生的职业岗位工作也将由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合作完成。对此,大数据思维或信息化思维必将成为复合型思维建构的主导思维。这样融合与建构的有意识的复合型思维,才能真正战胜和超越无意识的人工智能思维。

鉴于此,在人工智能时代,要建构复合型思维,就必须从人发展的“三元空间”视域出发,围绕大数据思维(信息化思维)等社会化主导思维,冲破人自身发展的思维障碍,培养以智商为基础、情商为重点、灵商为核心的多元交叉融合的整体思维方式。具体来说,必须着力抓住以下三个关键点:

1.点燃创新思维。缺乏创造力是人工智能思维的“短板”。即人工智能是人造产物,它没有人类的意识,不能创造新的问题,不能开展创造性的活动[5]66。而人类智能则刚好相反,拥有潜在的巨大创造力。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正好体现了人类智能的伟大创造性。对此,点燃人类智能中的创新思维,增强人的创造力,是人类智能克服智力缺陷、战胜人工智能的关键所在。从路径来说,一是更加关注个人兴趣发展。兴趣是创新的内生动力。如果兴趣 能够转化为个人事业,则事业创新的动力就能够持久。二是更加关注想象力培养。想象力是创新的生命。对人类而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是意识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正是人类无限的想象力造就了人类无穷尽的创造力。三是更加关注好奇心养成。好奇心是人类创新思维发生发展的火花。在人类思维发展实践中,之所以常常出现思维守旧,就是因为惯性思维的阻碍导致好奇心的丧失。四是更加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建构。批判性思维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品质,是与人的价值观相关联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破旧立新的一种思维方式,是点燃创新思维的导火索或引擎。

2.强化情感思维。情感思维是指人在加工和处理传入信息的同时运用情感来统合信息并做出反应或决定的思维方式与能力[19]。研究表明:情感思维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一样,是人类的主要的思维活动方式”,培养人的“情感思维逻辑”能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唤醒人的理性自觉,并在艺术活动中促进表情艺术的发展(肖君和,2015)。就这一点而言,人类智能远超人工智能。一方面,人的情感作为人内在的状态或体验,以及外显的面部表情和相关动作,其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情感符号变化多样、多姿多彩,以此为基础的复杂沟通技能显然属于人类的高级智能,是人类实现跨文化和跨代际交流的有效方式,更是评价和衡量一个人“情商”高低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情感思维的核心内容是价值,人的情感与人的价值观密切相关。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思维与情感的统一”。对人工智能来说,缺乏“情商”是硬伤。虽然人工智能具有超强“集体进化能力”,但是,它却无法复制“集体情感思维”和“社会情感思维”,更不具备“真感、善感和美感”的价值类型判断(吴海亚,2012)。特别是人的个性化的“直觉体验思维”“道德情感思维”和“审美价值思维”更是人工智能所难以企及。基于此,强化人的情感思维培养,其实就是扬“人”的“思维”之长、补“人工智能”的“思维”之短,实现人—机和睦相处。对此,需要从三个方面予以强化:一是强化人作为认知主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态度,特别是强化人在劳动实践中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偏向。二是强化人的直觉体验,充分发挥人的情感思维的积极作用,彰显情感思维强大而勃发的生命力。三是强化AIQ(人工智能商数——即利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培养,学习和善用智能机器,实现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深度融合[5]83。

3.激发灵感思维。灵感思维是在一定的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的思维方式[20]。对灵感思维,学者张浩全面总结提出了“情绪性”“突发性”“瞬时性”“跳跃性”“偶然性”“模糊性”“不可重复性”“非自觉性”“综合性”“独创性”等十个方面的特征[21]。从这些思维特征不难看出,灵感思维是一种非逻辑的复合型思维。与人工智能思维相比,“灵感”是人类智能独有的思维技能,是人类创造力诞生的“源泉”,也是机器智能永远无法替代的思维技能。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可从三个方面重点推进:一是科学认知灵感思维,把握灵感思维激发规律。研究表明:灵感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由某种诱因的作用而突发的一种非逻辑的思维活动(何颖,1988)。从其发展规律来看,目前主要有三大规律,即逻辑与非逻辑互补律、机遇启示规律、显意识潜意识融通律。只有科学认知、遵循规律,正确把握灵感思维形成的路径及其条件,才能产生“顿悟”——即碎片化灵感。二是拓展思维空间格局,培养和训练较长逻辑链的“深度思维”,比如生态思维、哲学思维、系统思维、趋势思维、战略思维、集聚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全球思维等。三是推进学习方式变革,强化人的“灵商”培养。达纳·佐哈和伊恩·马歇尔(2000)在《灵商:人的终极智力》一书中系统指出:灵商即“心灵智力,是指对 事物本质的灵感、顿悟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是一种隐性的灵动。研究表明,灵商影响到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推演力,是思想的飞跃,即“灵感”或“顿悟”[22]。因此,基于人工智能时代更加复杂的“人—机—人”共处模式及其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知识技能型转向创造设计型的发展趋势,变革学习方式——即从现有知识技能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化隐性知识学习,培养迁移力、顿悟力、权变力、创造力、想象力、共情感、价值观、使命感、胸怀和远见等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能力素质和人文素养(黎加厚,2018),则有利于人的“灵商”的提升,进而实现从“教知识”向“教方法”再到“教心态”和“教思维”的教育目标境界转变。

猜你喜欢

变革人工智能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以变革迎接新时代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