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管理与营销课程建设研究
2019-01-20庞鸿藻
庞鸿藻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350
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科学合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坚持立德树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的紧迫任务。
“管理与营销”课程融合了管理与营销相关学科的内容,是奠定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就业发展的一门通识课。课程建设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目标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中综合性思考、判别、管理、决策、营销能力以及知自我、懂他人、建信任、善沟通等自我管理与营销能力,最终实现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价值体系向实践体系转化的指导思想。
在“管理与营销”课程的教学中,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时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提升育德意识、育德能力、育德实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管理与营销”课程建设体系,探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教育新途径,为高职院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做出相应实践。
一、深入挖掘,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
“管理与营销”课程思政是对课程的个性品质训练、社会意识、公民意识等教育因素充分挖掘,发挥综合素质课(通识课)的育人功能,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以课程为载体,在传授管理与营销知识的同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价值观的形成是人们在后天生活中获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入脑,决定一个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是今后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前提,这些观念在教育过程以及生活环境中是否形成与确立,对学生的信念、倾向、主张、态度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社会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信息良莠不齐,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学生一方面接受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价值观念下的信息,促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在认同中形成;另一方面来自各种媒体的大量不实、不良信息的传播,也使不少学生价值观扭曲,丧失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突出价值观引领,有利于增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管理与营销”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基本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育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中国优秀管理与营销文化为基本依托。
(一)主动认知和发掘管理与营销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
管理与营销的理论与方法源于经营管理实践,凝结于企业的文化理念。它蕴含的厚重文化反映了经营管理者坚定的职业信念、勇于担当的道德情操,渗透着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和实业报国等伟大民族精神。企业管理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因素,从国家层面看,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的不懈努力,正是追求国富民强、实现自身和社会和谐的过程;从社会层面看,企业精益求精的奋斗过程就是追求自由和实现公正的过程;从个人层面看,企业家高瞻远瞩、志向远大的职业理想蕴含了丰富的家国情怀、勤勉工作、笃行不倦、脚踏实地的职业态度,体现了对职业的敬重之心和热爱之情,工匠精神中对所从事行业的愉悦体验包含了对职业高度负责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管理与营销”课程和其它课程一样,都有可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如在营销品牌创建教学内容中,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品质革命和品牌经济的时代。品牌营销不仅仅考虑如何获得消费者的忠诚,同时还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海尔公司CEO张瑞敏就曾强调品牌的重要性,并在如何建立品牌中指出“要想创造品牌就必须迎合客户的需求,要时刻把握客户的每一个需求,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明天的样子大家永远不知道。因此,成功永远只是相对于昨天而言”。一个国家拥有知名品牌的多少,代表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实力和精神风貌。通过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不断弘扬工匠精神、涵养工匠气质,诚信经营,打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激励学生不忘初心,用自己的学识与技能报效祖国。
(二)知行合一,做好“管理与营销”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 “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命题。这一思想修正了“知先行后”存在割裂感的不足,强调了知与行之间的统一关系,为后世知行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有益启迪。民国时期伟大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用尽毕生精力兴办教育,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职业教育要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高度融合,教师要切实担当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赋予的政治责任,将国家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取向深深植根于课程教学之中,用生活中的行为管理、决策选择、品牌创建等管理和营销知识,引导学生以工匠之心,将认知转化为行为,做到知行合一。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精讲透、入脑入心,又要将所学理论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知行合一是在生活中做到以知促行,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发酵点。
知行合一理论为“管理与营销”课程思政改革提出了新的认知和实现途径。教学做合一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学习—实践—顿悟”,将知识内化为思维,外化为言行,形成行事办事的能力。在职业素养教育中,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情感,服务标准、服务态度和服务语言,营销思维、管理理念及团队精神,这些“管理与营销”的课程内容,无不蕴含着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坚持理论与实践共同育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职业素养。
“管理与营销”课程中涉及到管理的职能特别是计划职能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计划职能是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顺利实施的基础。在计划职能理论中德鲁克提出如何明确目标,分解并制定计划目标管理理论。从“知”的角度,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深入了解计划职能的概念、作用及制定计划的方法与步骤等知识。而学生如果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思考,则无法实现知识指导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在此,“行”是要有目的地引导、告知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合理定位,精心计划,掌握自我职业规划与管理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思考和规划,进而明确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从“知自我”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到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在“行”中不断地加深对计划职能的理解并以计划职能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避免生活和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波逐流。做到“知”理论内容、要点和适用前提,“行”理论的适用方法,知行合一,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的认知和领会。
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是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
“管理与营销”课程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把理想教育,传授知识、提升智育、训练技能、发展个性作为基本任务。重视和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的能力本位评价体系研究,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能力是实现目标或者完成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从这一点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管理与营销”课程中直接体现在学生素质的养成,使学生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提升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和突出特点是职业性、专业性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化以劳树德,以劳增智,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能力本位”培养是课程思政的基本目标之一。“管理与营销”课程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的提升。诸如管理中的知自我懂他人的合作能力,建信任善沟通、精管理善运营的管理能力,勇于创新与担当的品牌创建与运营能力,面对问题与困难时解决事务的能力等。弘扬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拥有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
人文素养的内涵具有时代性,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应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管理与营销”课程的建设应从满足社会需求出发,体现职业通识教育的特征。人文综合素养包含人文基础素养和职业人文素养两方面内容。人文基础素养包含人文知识及以人文知识为基础而延伸出的人文能力、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人文知识是指对文、史、哲、艺、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学科领域基本知识的了解和积累;职业素质是指一个人能够适应和完成本职工作并满足某些具体职业要求所具备的与职业相关的能力、人格、观念和健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中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谦虚礼貌、团结友爱、自强不息、人贵有耻、律己宽人、立志勤学、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敬业尽责、勤奋节俭、见利思义、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诸多方面对个人素质养成的内容,均可以在“管理与营销”课程内容中找到结合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企业能否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关键在于国家和企业是否拥有一批勇于创新、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职业素养良好的劳动者,中小企业更是如此。职业院校就业实践也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加重视考察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高低已成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是否通畅的关键。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强起来伟大梦想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他们能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不但关系到个人事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三、形成管理思维传授营销知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路径
教学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课程建设即知识教育的过程。知识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教育的根本目的体现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发展发挥正能量。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人才的全面发展,提高学习效率。随着管理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决定一个经济组织竞争能力的高低、竞争绩效优劣的关键因素是企业掌握的知识,以及企业运用、整合相关知识,提供产品和服务附加价值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而实现这些转变,要依靠我国企业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开发产品与技术创新的能力提升。
目前,教育存在的困惑是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导致学生在价值选择上面临诸多诱惑。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现代生活的市场化和平面化影响和干扰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表面上丰富而多样的价值选择不过是随波逐流,缺乏文化的支撑和理论知识的分析。也正因为如此,学生自身丰富而多样的价值选择并不是内在统一的,而是自相矛盾的。
管理与营销“课程思政”改革,既不是用“课程思政”来替代“思政课程”,也不是要将管理与营销课程建成“思政课程”,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 “管理与营销”课程,通过课程理论知识的 “渗透性”,“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管理与营销”课程思政建设是使学生具备必备的管理与营销知识,在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学会运用管理理论和营销知识来分析社会经济生活实际问题,真正把思想觉悟和实际行动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
(一)构建管理思维,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注重社会效益的管理能力
管理思维是指与管理行为相伴而生的思考活动,亦即管理者在履行各项管理职能过程中的思考活动。管理思维方式,是管理者根据工作对象、环境条件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手段、程序、路径。
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管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而管理实践经常是随个性而改变的;管理思维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粘合剂,是分析和处理管理问题的基本点。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思考是管理者的本分,管理者首先是要认识管理活动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培养敏锐的管理思维,在繁杂的事物面前始终清晰地把握问题的关键点。
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管理者需要思索如何更高效地利用时间,更优化地配置资源,选择正确的战略决策,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等。管理理论中的有效性理论用于评价管理好坏。其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效率的体现,相关活动中投入的成本是效益的反映。效率的高低以投入产出比来判断管理行为如何做,效益的好坏以管理目的的达成度来选择管理行为做什么。管理是基于资源的有限性而存在,因此,管理的有效性既要注重效率也要注重效益,但两者相比效益位于第一位。管理不单纯是做事情,管理理论中有效性理论的效率因素,是要告诉学生怎样做,把想事情纳入更重要的层面。效益因素是要求学生对某一事情判断是否应当去做,效益涉及价值观的问题,管理思维贯穿管理工作的始终,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内容,以“思政”因素中的价值观等为核心,运用有效性理论,选择正确的战略决策。
(二)学习营销知识,掌握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经营之道
市场营销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价格、以信息沟通和促销手段,向目标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个人或群体欲望和需要的社会管理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市场营销理论要解决正确营销观念的建立,市场机会的挖掘、品牌的创建与管理、渠道的选择与创建、产品推广等实际问题。课程中通过对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了解产品整体概念的内涵、分销渠道的类型、促销组合特点的基础上,树立绿色营销、团队合作的精神和顾客至上的营销理念,掌握新产品开发、高效沟通与个人营销技巧。挖掘市场机会、规避营销风险、科学设计分销渠道、赢得客户信任,诚信至上,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准确定位、做好品牌营销和品牌建设,同时针对中国品牌存在的差距,树立品牌强国理念,其营销理论实质就是思政元素的体现。
诚信经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经营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诚信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诚”是中华传统美德中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信”主要指说话要实事求是,不说谎、信守诺言。董仲舒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道德规范;孔子提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都体现了诚信的标准和内涵。“管理与营销”课程应始终把诚信经营理念的教育落实到营销理论的学习中,教育学生在营销活动中要树立并传播诚信营销的企业文化。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无论是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品牌使用、宣传推广、客户服务等营销活动中要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缩水现象的出现;定价上要避免欺骗消费者;在与渠道成员合作中,注意维护渠道成员的利益,做到诚信第一,以诚实的态度运用好促销组合策略,杜绝在促销过程中使用虚假的、引人误解的促销方式欺骗消费者。
管理营销“课程思政”建设应当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中,从课程内容的安排到学习方法的选择,始终将“德智兼修”的育人理念贯通于课程实施的整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