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因素分析
2019-01-20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240)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而我国推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是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为了推动、实现现代学徒制的快速发展,国家从政策、经济、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支持。目前,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关注、研究的重点,各类院校就如何构建现代学徒制的有效机制纷纷展开了探索与实践。
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现代学徒制发展于二战后的西方。20世纪50、60年代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出现,各国逐渐意识到实践型技术人才竞争的重要性。但当时学校对职业人才的培养强调了理论知识的积累,忽视实践性教育的开展,实践性技术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国家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德国最先开始了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双元制”异军突起,其强调了国家立法,校企主导,第三方协调,管理体系高效合理。
随后欧洲各国纷纷效仿德国,掀起了现代学徒制蓬勃发展之路。目前,大多数欧盟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建立了或正在探索国家现代学徒制系统,如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瑞士的“三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而今,现代学徒制在当代欧洲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现代学徒制也是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我国,学徒制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学徒制的发展经历了私人学徒制、作坊式学徒制、企业半工半读式学徒制等阶段。进入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以及企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半工半读模式的学徒制逐渐转移到学校的职业教育上来,但是传统的学徒制依然存在。国家结合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的形势,通过各种形式逐渐加强了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强调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现代学徒制。
我国的现代学徒制是一项旨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通过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校内、企业教师联合培养,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二、制约现代学徒制实施和发展的因素分析
然而,结合“铁路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课题前期所做的调查研究为基础,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在探索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方法与途径中,重形不重质,没有实质性的将当前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需求无法做到无缝对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与企业岗位的职业素养及技能水平要求无法协同,甚至落后于产业的发展,导致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理论、实践教学与行业、企业生产一线严重脱节,这些都与当前提倡现代学徒制的观点相悖甚远。现就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上的探索和实施的情况,对影响现代学徒制的贯切落实存在的问题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职业院校、企业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
1.受限于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条件欠缺,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企业要求
跟随国家大力发展、提倡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大部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都采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然而由于不少职业院校普遍存在资金、办学场所、实训设备等相对有限的条件,导致学生在校的实训教学过程、场景模拟等很难达到符合行业、企业的真实实训水平,以致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毕业设计环节,其综合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水平难以满足企业进行学徒培养的基本要求。
2. 职业院校普遍缺乏具备熟练技能水平的师资队伍
目前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实行了“订单培养”的模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按照订单企业要求培养人才。然而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是因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实践技能水平的欠缺,无法指导学生在校的实训过程中真实模拟生产实践过程,最后导致大多数教师仅仅满足于完成日常实训任务,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无法达到用人单位要求。这就导致部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时,企业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对学生的技能水平重新培养,失去了订单培养的意义,对校企订单培养模式产生不良影响。
3.校企合作制度缺失,企业片面追求利益,或参与热情不高
在跟踪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校企合作缺乏对企业的约束机制,导致部分企业出于追求利益的考虑,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完全不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缺失了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本质;并且大多数中、小型、微企业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资金有限,产业升级压力大,对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机会;还有企业虽然不缺乏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高水平技术人员,但限于教学经验不足作用,无法担任实训指导老师。因此,总体而言,如非需要,企业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热情不高,导致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仅停留在表面,深度不够。
(二)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缺乏相应的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合理、完善的制度是贯彻落实现代学徒制的基础。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中,包括了校企合作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开发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学校+企业的双元育人模式,以及校企联合开发的现代学徒制日常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发展要求不符
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职业院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双主体”观念不强,缺乏与合作企业的沟通,且参照或沿用中专,或本科教育的教学方式,较少考虑与企业学徒培养的协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不考虑新情况、新问题,造成校内教学与企业教学、实践与理论的割裂,出现与行业发展严重滞后、不符的现象。
2.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不科学、不合理
不少职业院校在设置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课程体系时,没有深入调研行业、企业的岗位职业发展需求,盲目跟风建设新专业,没有联合行业、企业进行多元化的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导致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够,只限于满足完成日常教学需要,与产业发展脱节,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水平的培养与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相差甚远。
3.学校+企业的双元育人模式沦为空谈
校企之间联系不紧密,学校+企业的双元育人模式沦为空谈,如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企业主体不明,导致联合开发的课程两者参与度都不高,甚至于在现场教学环节,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顶岗实习内容完全脱节。
4.考核标准不统一
在制订考核标准及最后学生的考核过程中,主体单一,或双主体分离。企业不参与学生考核标准的制订,而学校制订的考核标准又无法全面、客观的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在考核环节,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学校难以跟踪管理,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时,校内考核、校外考核分离,两者考核内容或指标独立,不具有共性,考核结果不全面、客观,甚至不具有真实性、有效性。
5.校企之间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日常教学管理松散
为了保证现代学徒制的正常开展,建立起学校与企业对学生的共管制度或是良性的衔接管理制度是基础。然而同样的在制定教学管理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不够,导致校内、校外实训教学管理割裂,在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或是企业学徒的培养过程中,存在学校、企业两者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反馈机制,两者的主体效应不明显。。
此外国家在现代学徒制上的政策与经济扶持力度,全社会的认知程度与参与程度都将影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与发展。
三、关于现代学徒制发展的一些对策
综上所述从当前来看,若要加快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与完善,不能仅靠国家政策、社会参与,更要从职业院校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
(一)加强校企合作深层次合作
加强校企间联合培养的深度和广度。针对部分高职院校无法满足现代学徒制办学要求的,或企业无法提供有效师资的,可以利用学校与企业各自优势,实现学校与企业人才的联合培养,真正实现两者间的互惠互利;其次要加强校企之间现代学徒制课程的联合开发,促进学校企业间教学工作的衔接,真正做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二)建立、强化学校、企业日常教学的并轨机制
对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的管理不能将学校和企业采用“双主体”模式,加强学校、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一套具有普适性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学校、企业教学管理之间的监督与评价;考核标准的制订及对学生的考核,要联合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实现评价、考核机制多元化,主体多元化,能如实、客观的体现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水平,真正发挥校企联合培养现代学徒的优越性。
(三)强化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企业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视
结合企业学徒培养的重点,强化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将行业、企业的文化和内涵,充分体现在学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将企业对职业岗位的需求贯穿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在学校的专业建设上、教学模式上一定要跟上、贴合产业发展需要。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制定的量化考核,评估学校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样的,企业需要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能片面的追求利益,牺牲学徒的发展潜力,可以多元化的管理机制,量化考核指标,加强企业对学生培养的约束性,保证现代学徒制的顺利贯彻、落实。
四、结束语
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与发展与否,校企合作的深度及广度,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校企日常教学过程的管理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和企业应该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现代学徒制的关口,借政策和经济扶持的东风,深化校企自身内部改革,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对现代学徒制的宣传与认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联合培养高技能水平人才,为现代学徒制实施和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