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品词析句,促进素养提升

2019-01-20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天津教育 2019年32期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魏 娴

字词的积累是语文教学的常态,能促进学生语言的建构。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感悟词句,丰富语言内涵,促进学生对词语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感悟语言,从而促进对文字的深度理解。

一、融入字理品析

部首有表意功能,教师引导学生依据部首理解意义,如“亻”表示与人有关的事物,“心、忄”等表示与心情有关,有些部首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变化,教师要从字理上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对字词的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字的由来,掌握字理,并进行趣味识字。教师要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借助于形旁、声旁引导学生辨别,这样能促进学生的储备,也能避免学生写错字。教师要带领学生由图到字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变抽象的符号为学生易于辨认的文字,这样能引发学生识字的欲望,也促进学生对字的理解。

二、联系语境品析

学生品味词语的过程也是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要结合语境,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形象,才能引学生融入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产生有意义的构建。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析,让学生把握其中的主旨,感受其中的情感。部分学生在理解词语时常从字面上理解,导致出现理解偏差的现象。学生只有结合上下文进行想象、思考,才能体会词语的意思,才能感受文本的情感,体会语言的魅力。很多学生注重大意的概括、整体的感知,但未将学生的精神与文本内容联系起来,学生难以领略文本之美。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句,建立前后内容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将阅读的触角向课外延伸,使文本的内容得到丰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在苏教版六上《爱之链》一课教学中,教者让学生阅读第4 自然段,细细品读文本,从“蹭破出血也顾不得擦”体验修车之“难”,“流清水鼻涕,手几乎没有知觉”感受天气之“冷”,从“沾满油污”感受修车之“脏”,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体会乔依修车的不易。在品析词句中,教师要拓展背景资料,适当穿插一些内容为文本补白,以促进学生的积累,加深学生的理解,驱使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建构。阅读不是机械理解文本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揣摩文,可以去掉限制性的用词,让学生感受用词的准确、生动;教师可以将一些关键词语与近义词进行比较,助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教师可以变式比较、变序比较、前后比较,弄清词句之间的联系,体会用词之巧。

三、结合文化品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很多都选择了鲜活的方言,具有一定的表现力,教师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风土人情的描绘来表现语言魅力。要挖掘方言的词语,并深入挖掘,让其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有亲切之感;要关注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通过寻根之旅探寻汉字背后的故事,让学生获得文化的浸润;要突破传统的识字教学模式,要解读其中的历史文化,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要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引申、应用,体会其背后的文化,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促进知识的聚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加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教师可以将许多关键词语串联起来,渲染文本,使学生感受文本的魅力。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品词析字,促进学生的理解、揣摩、吸纳,让学生感受用词的精妙,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遣词造句、驾驭文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