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西农村环境风险防治
2019-01-19周琦
周琦
摘 要:农村环境风险,一般指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和人为灾害等产生于自然环境中、影响村民正常生产生活甚至危及村民生命的重大危险。将2012—2016年山西农村的环境风险上访案件整理为自然灾害、地质灾害、人为破坏居住环境3大类,分析山西环境风险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农村环境风险防治提供建议。
关键词:农村环境风险;治理;人为因素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2-0017-02 中国图书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A
农村环境风险涉及自然气候、地质结构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深深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 山西农村环境风险指标分析
由于所涉案件数量众多,情况也复杂多样,这里仅进行简要的初步分析。
从纵向来看,2012—2015年,环境风险上访案件数量持续增加。这里并没有将2016年统计在内,是由于在所掌握的上访案件中,仅有2016年上半年的上访案件,并不适合放在这里进行纵向趋势分析。
从横向来看,在2012—2016年的161例环境风险上访案件中,人为破环居住环境最多,约占71%,居于第一位。第二位是地质灾害,占21%。第三位是自然灾害,占8%。这表明,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远远大于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在进行农村环境风险防治时,应注重人为因素,着重从这一方面进行风险防治。
2 目前山西农村环境风险防治存在的问题
在对上访案件分析整理的过程中,也突显出了目前山西环境风险治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这里仅进行简要探讨。
第一,对农村环境风险重视程度较低。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环境风险种类较多,情况更为复杂。但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村民对环境风险分类没有清晰的认知,在上访时并不能准确阐明村庄所面临的环境风险的状态与种类,阻碍或影响了风险的治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村民自身外,基层政府对环境风险的重视程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1]。
第二,缺乏有效的治理模式和方法。农村与城市相比,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环境风险信息传递与防治周期较长,这造成农村环境风险在被村民发现后,无法立刻进入政府的危机处理进程。这就对农村环境风险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成一套独特、合理、有效的治理模式和方法也显得十分必要。
第三,环境风险治理机制不完善。在整理上访案件的过程中,总会发现存在同一村民或不同村民就同一案件多次上访的现象。虽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但也表明相关部门在进行农村环境风险防治工作时,并未对风险进行全面排查,未对其产生原因、破坏程度等方面进行细致调查。
3 农村环境风险防治的合理化建议
3.1 推进环境风险的现状分析与科学界定工作
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环境风险较为复杂,对其进行科学界定和分析是环境风险防治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3.1.1 科学界定各种风险分类
第一,引导村民识别常规环境风险。这里的常规风险指前文提到的自然灾害、地质灾害、人为破坏居住环境3类。据了解,部分基层政府会给村民发放环境风险宣传单,但面对抽象的概念,村民并不懂其中的含义,更别说进行风险分类,宣传单对他们来说相当于“白纸”。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保证政策及知识传达的通俗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会村民进行风险识别。
第二,引导村民识别可见风险和预见风险。总体而言,这两类风险对农村的影响相对较大,尤其是不易测量的预见风险。基层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对这两类风险的认知和警惕程度,引导其在发现风险时及时上报或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进行防治。另外,村委会可以定期组织村民勘察风险,在实践过程中加强村民对这两类风险的识别能力。
第三,引导村民识别人为破坏居住环境风险。前文在进行指标分析时指出,人为破坏居住环境占71%,居环境风险首位。因此,要引导村民学会对日常生活中的人为破坏环境因素进行分类,如农村厕所垃圾、生活垃圾、养殖垃圾、下水道污水排放、私自焚烧以及煤铁矿私挖乱采等。
第四,村委会要对外公布村内相关负责人的联系方式,鼓励村民在发现环境风险时及时汇报。
3.1.2 分类整理各地风险现状
第一,对所管辖区域内的地质结构、气候类型等有所了解,绘制出“风险图”,并标示易发生风险区、潜在风险区,记录风险的频率和强度,做好防治工作。此外,当地的电视台要及时播放天气预报,遇到较大风险,可采取在电视顶端或底端滚动播出的形式,及时告知广大村民做好应对工作。
第二,通过了解所管辖区域内的人居环境,开展农村特色风貌整治工作。①通过加强农村硬件设施建设,增强应对风险能力。②借助当地特色风貌和文化,为广大村民增收创收。例如,利用农产品特色发展农家乐;老人居多则开展剪纸、面食等传统文化活动。
第三,摸清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就山西而言,煤矿开采对农村环境影响重大。要了解所管辖区域内地质灾害的底数,标示和统计经常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上拟定相应的防治规划。
3.2 推进环境风险的模式设计与方法完善工作
农村环境风险问题大多与治理模式和方法有关。要不断改进模式設计和治理方法,推进农村环境风险的防治工作。
3.2.1 改进风险模式设计
第一,建立共治、专治、善治的治理模式。共治即共同治理。环境风险治理,不能单靠村民和村干部的力量,需要基层政府正确领导、高度重视,各村委会认真负责、踏实落实,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密切配合,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主动作为、齐抓共管。专治即专业化治理。一是干部队伍专业化。不断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通过定期考核增强其学习意识。二是治理方法专业化。不断引进防治环境风险的专业人才,邀请专家对村民实地指导,如某基层政府邀请专家对本地的果农和蔬菜大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教其运用专业方法预防环境风险。三是治理工具专业化。根据当地特色有针对性地引进新型治理工具,提高农村防治各类环境风险的能力。善治即善于治理、主动治理。一是让村民成为风险治理主体,促进治理实效性的提高。二是促使村民从思想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愿学习环境风险治理方式,减少人为破坏居住环境等行为的产生。
第二,实施“负面清单”治理模式。“负面清单”一般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多应用于经济领域。基层政府可以将这种“负面清单”模式运用到农村环境风险治理中,立足国家政策、依据法律法规、当地情况,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制定出符合当地特色、合理可行的“负面清单”。以条例的形式明确告知村民什么不可以做,从源头上减少人为破环居住环境风险的发生。禁止在村内人员密集区私建养殖场,这样就不会存在乱排放污染物造成附近村民无法正常生活的现象。
3.2.2 完善风险治理方法
推进农村环境风险的治理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从加大投入力度和运用科技手段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加大投入力度。《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2020年)》指出,对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50个县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科学监测高危隐患点,建立全省通联的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平台。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体系。根据管辖区风险的规模大小、发生的频繁程度设立规格不等、功能不同的监测站,及时为基层政府提供准确有效的风险信息。二是基层政府要加快建立完善的环境风险指挥平台,及时掌握风险动态,做好宏观监测与调控。
第二,综合运用各种科技手段。一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各类风险的产生、应对情景等进行动画模拟,加强普及效果。二是相关部门要利用各种新型工具,调查分析各类灾害的详细数据和实际状况。既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风险多发或易发地区的大致情况形成全面直观的了解,也可以利用无人机和各种数据采集仪器,定点、定时、不间断地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及时捕捉细微的变动和异常数据,从而做好环境风险的防治工作。
3.3 推进环境风险的长期备案与制度改进工作
在农村环境风险的防治工作中,做好备案是前提,制度建设是保障。
3.3.1 启动风险长期备案
农村环境风险的防治离不开长期的备案工作。一是要立足实际,定期勘测,找出存在特别是潜在的环境风险,不断更新“风险图”。村内成立勘测小组,由组长带领组员定期进行勘测,及时更新“风险图”,并把其用于实际。二是要对已经发生和治理结束的案件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做好备案,为后续风险的防治做好准备。
3.3.2 改进风险制度建设
第一,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政务公开栏等传统媒介公开风险信息及治理情况,或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网页、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公开相应信息。
第二,完善监督制度。既要完善环保部门的内部监督,不断落实内部问责制度,逐步做到责任到人,切实保障监督的实效性;又要完善外部监督,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定期检查相关工作;還可以通过宣传、激励等方式,激发村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完善群众监督制度等。
4 结束语
农村环境风险不容忽视,有必要对其进行案例分析、寻找问题,从而根据国家政策、立足当地实际,提出有针对性且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增强村民安全感和幸福感,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范拥军.乡级治理现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