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经济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创新研究

2019-01-19马丽军

图书馆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文献图书馆

马丽军

(长治市图书馆,山西 长治 046000)

共享经济环境下,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公共图书馆已经不再是读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途径,如何更好地发挥馆藏资源价值,引导全民阅读,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当前公共图书馆界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共享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美国学者Marcus Felson和Joel Spaeth于1978年就已提出共享经济的概念,认为共享经济是建立在一个由第三方所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也可以是社会团体或者政府部门,不同主体可以借助于这个平台进行闲置物品的交换,甚至是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或者是向某个创新项目或者企业进行资金众筹等。共享经济具有以下3方面特征[1]。

1.1 共享经济的交互性

共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实现了网状点对点的连接,随着分享者的增多以及资源累加,提供共享服务的平台数量也快速增长,从而打破了一对多的传统服务模式。同时在分布式交互过程中,资源所有权也不断被弱化。共享经济通过平台技术优势的发挥提高了资源使用率。因此,平台发挥着资源调配和信息整合的作用,每个平台参与者在平等享受平台服务的同时也承担着平台建设的任务,为其他平台成员提供服务。

1.2 共享经济的经济性

分享者对个人拥有物品的剩余价值是共享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即在对所有者所有权不产生影响的前提下,分享者通过分享的方式,把闲置资源进行重新社会化利用,需求者则可以从平台获取物品的暂时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且与购买所付出的成本相比,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在使用完成以后再交还给物品所有者。因此,共享经济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交易和分享的成本被无限降低,从而促成了共享经济的经济性。

1.3 共享经济的持续性

在共享经济条件下,物品所有者可以把使用权进行频繁转让,可以多次提供给其他平台参与者使用,这是共享的主要目的。共享经济“简单分散”的分享模式,可以使闲置资源,即物品的剩余价值得到充分利用,大大提高了物品的使用率,从而提升了个体福利,也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模式的发展演变

公共图书馆本身就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共享的起源地。在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发展中,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主要经历了以下3种发展模式。

2.1 以文献资源所有权为主导的共享模式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公共图书馆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规模和发展都很有限,对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也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早期的共享基本上都是图书馆的自发行为,直到上世纪中后期,才在图书馆之间开展了广泛的大规模合作,从而兴起了图书馆共建和共享。作为图书文献资源供给的主体,读者对图书馆提供的图书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依赖性,而且图书馆在此阶段也主要通过不断购置及与其他图书馆交换等方式,扩充其馆藏资源,换言之,公共图书馆以其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引导着读者阅读。

随着现代出版技术的快速发展,文献资源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图书馆馆藏空间和购书经费是有限的,从而导致了两者间的矛盾,为了使公共图书馆更好地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具备相对稳定的图书保障能力,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发展趋势,以共建共享系统为载体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开始建设,在不同图书馆之间形成了文献资源的互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读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馆际互借,并没有对文献资源的所有权产生任何影响,具有合作关系的图书馆之间不会发生文献信息资源所有权的转移,共享只是文献资源实体的一种短暂转移[2]。

2.2 对数字资源整合利用的共享模式

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本质是以图书馆为主导的,但是在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整合利用共享中,开始以用户需求为主导。公共图书馆通过购买数据库使用权,保障读者的数字资源需求。在数字环境中,图书馆对于读者的文献资源保障能力,不仅仅由图书馆自身拥有的文献资源所决定,更是与图书馆对于各类文献资源存取能力直接相关。数字背景下的图书馆,实体馆藏资源和虚拟馆藏资源共同构成了图书馆全部资源。资源的接入能力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关键,单个图书馆在共享系统中具有较高的参与和整合能力,读者通过图书馆获取的文献资源越丰富,就会有更多的共享潜在收益。

广泛意义上的图书馆合作,则可以依托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而开展,甚至可以通过跨地域图书馆之间的合作网络来构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其动力来源于在数字资源快速增长中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每个图书馆都可以成为共享系统中的一部分,都可以被读者接入,从而更好地整合不同类型和不同来源的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无差别、一站式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3]。

2.3 以共享经济为基础的读者服务模式

在共享经济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传统的统一性资源平台,对差异化和社群化读者需求提供服务的模式已经很难适用于即时化和知识化的文献信息需求。第一,公共图书馆需要依据共享系统,对读者的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利用,为读者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而这些是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很难适应的。第二,公共图书馆在共享经济模式下,需要构建以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为依托的开放资源建设模式,而且需要把这些数字资源转换为更加开放的出版模式,对用户需求进行追踪,以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平台为中介,实现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也就是说,在共享经济环境之中,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模式逐渐向共享框架下的个性化读者服务进行转变,共享平台的重要性得以体现。

3 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的创新发展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不断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动数字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建设,对数字文化建设进行统筹,强化数字文献信息资源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提高资源的供给能力。要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职责,更好地创新共享经济下的读者服务模式,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3.1 加大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力度

第一,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需要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读者需求不断加大力度。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首先要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和趋势,主动把文献资源共享建设项目纳入到发展规划。众所周知,我国公共图书馆不仅要对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还要承担一部分的政府和企业信息服务的职责,所以在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方面,要根据馆藏图书文献资源特色、内容,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对资源结构和内容进行合理优化。在数字资源采集过程中,不要刻意追求大而全,要树立品牌意识,牢牢把握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的特色性,不断拓展资源获取渠道,从而建设更好更完善的文献资源内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读者个性需求提供服务[4]。

第二,合作建设是实现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文献信息资源实现共建共享,进而推动跨地区、跨系统的合作,其前提也是共同建设,而资源共享的核心是特色化。为了开展和加强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共享经济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建设,首先就是要加强对同一地区各馆特色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互补;其次,要加强不同系统之间图书馆的合作建设,特别是要推进文化系统、教育系统、科研系统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从而实现资源的统筹;最后,要加强不同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共建,根据地方特色,组建不同特色的图书文献资源系统,并打破地区分割独立状态,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和共同服务[5]。

3.2 推动信息技术在资源共享平台中的应用

共享经济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的转变和创新,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第一,强化文献信息资源标准技术的应用。牛津大学图书馆在数据管理方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数据管理框架,并对各类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和服务,特别是通过标准化的数据管理技术,逐步完善数据管理项目框架中的各种要素,形成了增强型的数据管理框架,并对整个数据生命周期进行全覆盖,而且也实现了DataFinder 的可实现数据集和学校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ORA)关联,为社会读者提供文献资源服务。在共享经济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共享系统的建设,必须要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系统接入方式和图书馆自身的服务结构进行改造,特别是要能够把文献信息资源整体系统共享方式集成为一个用户终端,通过这个终端系统就可以为读者提供资源发现、资源获取、资源分享、资源利用服务。在读者服务结构改造方面,重点是要把文献资源分享者和需求者的行为透明化,使该终端系统逐步成为读者社群的品牌形象并竖立起口碑,从而增加读者对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信任度[6]。

第二,加强文献资源利用的开放配置。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将可以实现供需的双方自由匹配,从而形成若干个基于知识需求的读者社群。公共图书馆在传统的读者服务模式中,一般是以资源提供为起点的,但是在共享经济下,资源的获取只是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一个中间环节。公共图书馆更多的是需要围绕读者需求,就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开发和分享资源等进行全程介入。通过现代信息手段的使用,基于读者需求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为读者社群的知识整合创造必要的资源支撑,对读者社群的知识分享、利用和创造绩效进行评价,为文献资源的创造者和需求者进行无缝对接创造平台,对知识分享、知识产权和知识传播的利益均衡机制进行建设。这样一来,既能够保护文献资源创造者的合法权益,也能够推动资源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分享和利用,从而成为知识创造的推动者[7]。

第三,构建开放性的文献资源服务创新环境。在共享经济环境下,公共图书馆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数据挖掘,而且还要积极支持文献信息资源的个性化分析和应用,支持基于开放知识的科学发现和问题驱动的现代交互学习方式的发展,促进不同读者社群的协同创新。例如瑞典Hathitrust 数字图书馆联盟就在数据挖掘方面做出了努力,工作人员对数字资源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应用,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知识服务。在公共图书馆共享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要实现整个平台的标准化建设,读者以任何一个共享图书馆为接入点,都可以对整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进行调度,则需要在对资源深度整合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为广泛和更为开放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为不同的读者社群服务,从而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服务规模效应。该体系的核心是资源的共享和服务的开放,而不再是简单的资源获取,是基于不同读者社群的协同创新和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及对资源价值进行充分地挖掘[8]。

3.3 加强资源共享服务的绩效评估

首先,必须重视对文献资源共享服务效果的衡量。在共享经济环境中,公共图书馆必须要加强资源的利用率评价,以此作为公共图书馆资源利用效果的评价指标。在读者服务的过程中,用户获得的资源是否得到了利用、利用是否获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些无法简单地通过资源利用率来进行评价,因此在共享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必须要从知识实现到资源获取,再到价值发挥的整个流程开展评估,包括资源被调取使用情况、资源价值发挥情况、资源使用情况等,这些评估结果将作为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依据。当资源供给小于需求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大共享平台的开发力度,从而实现资源的动态均衡配置[9]。另外,读者服务评价结果可作为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依据,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在共享经济环境下的读者服务创新发展能力。

3.4 打造公共图书馆分布式知识服务网络

在现代共享经济环境下,每一位参与者都可能是资源的转让者,也可能是资源的使用者。公共图书馆对原有的一对多传统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和突破,使读者成为知识的传递者。事实上,不仅图书馆是资源的提供者,读者、出版社、书店、各类图书文化机构等都可以把资源加入到公共图书馆的知识服务网络之中,向多对多的现代文献资源服务模式进行转变,形成分布式知识服务体系[10]。在公共图书馆的分布式知识服务体系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文献资源提供者建立联系,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读者不一定要亲自到馆才能借阅和使用资源,公共图书馆借助于共享平台对其使用权进行登记和支付即可,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馆藏资源使用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运营费用,提高读者服务效能,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知识传递功能。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文献图书馆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模式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针对大数据背景下工程造价信息的资源共享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