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与空间再造的融合∗

2019-01-19尹丽馨

图书馆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素养

王 宇 王 磊 尹丽馨

(1.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 辽宁 沈阳 110034;2.辽东学院图书馆 辽宁 丹东 118003)

1 引言

新世纪之初,图书馆界洋溢着蓬勃发展的活力、散发着锐意进取的气息。“信息素养教育”风潮席卷了全球并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国情,我国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规定了范围,高校图书馆千方百计地贯彻落实,努力前行。在信息素养教育推进过程中,人们深感图书馆的传统空间设置已经不再适应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发展,甚至成为一种障碍。于是,空间改造兴起了。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在2017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中肯定了重设学习空间的理念,指出高等教育要注重调整学习环境来推动教育创新。一场全球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主题实践悄然兴起。

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与空间再造的融合,创造了新服务、新空间、新体验的服务模式。表面上看“信息素养教育”与“空间再造”是两种不同的实践,但是其中有着必然联系并殊途同归。空间再造、功能重组与信息素养培养,同是为了实现空间资源建设与服务效能的提升,通过不同的方法途径而得到相同的结果。笔者认为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和空间再造已然步入改革的主渠道,试图从空间再造与信息素养的概念出发,通过探讨两项工作的相互关系,发现图书馆空间要素、空间功能重组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因素,推进信息素养教育进入服务改革的主渠道。

2 空间再造与信息素养教育及其关系

2.1 空间再造的涵义

图书馆空间再造是对传统空间布局的颠覆,具有与时俱进、行稳致远、守正出新的深刻内涵。首先,“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包括宇宙空间、网络空间、思想空间、数字空间、物理空间等,涵盖的范围较广。图书馆空间是信息资源、信息管理者、服务对象等组成部分的空间作用和空间位置关系,涵盖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两个方面。空间改造主要是围绕建筑实体空间进行的室内空间的重新分割与改造布局,同时包括虚拟空间。其次,“再造”是泛指再生、复活、重塑、给予生命与活力。那么“空间再造”根据字面理解为“空间”与“再造”两词的复合,即是对空间的重新创建,表现在图书馆就是对建筑空间的重新创建,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其涵义是:“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根据科学技术发展、人们的文化诉求以及办馆理念的转型等,对图书馆的室内外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进行的重新建设。”[1]

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动因源于:①传统的图书馆建筑与布局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建筑需要变革;②图书馆是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管理理念需要变革;③图书馆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移动化等新服务方式的相继出现,服务手段需要变革;④读者阅读方式和阅读需求的变化,资源建设需要变革。⑤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任务发生变革。为此,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势在必行。至于如何开展空间再造,吴建中教授指出:“空间再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改变它很不容易,而且没有一个很成熟的样板。所以我们先要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2]

图书馆空间再造是对传统进行变革的一项系统工程,要从提供资料的场所向交流思想的场所转移;学习方式要从知识传递向知识创造和自主学习转移;减弱作为信息仓库的角色,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空间服务成为再造的方向;空间不再仅仅是搜集、整理、保存、传播和利用文献资料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促进读者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成为读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学术创新的中心。基于此,图书馆空间再造应遵循如下原则:①考虑读者和馆员的需求塑造舒适的环境;②结合读者学习利用规律方便读者;③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状况及发展趋势出发;④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技术和媒体设备;⑤积极采纳图书馆最新业务工作流程;⑥履行图书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责任;⑦发挥对读者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功能;⑧培育读者自主学习和能动研究的学习习惯;⑨发挥空间的灵活性、适应性、扩展性和多元性功能;⑩构建新型的共享学习空间系统,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经费投入[1]。

2.2 信息素养教育解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新概念,是现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要素的影响因素。1974年,美国正式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包括文化层面、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等层面。1989年,信息素养概念被普遍认可,其被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3]1992年多莱(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对信息素养做了详尽表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4]

随着时代发展,信息素养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协会于1998年制定了学生学习的9 种信息素养标准,概括了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①能够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②能够熟练地批判和评价信息;③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④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⑤具有信息素养,能欣赏作品并能进行信息创造性表达;⑥具有信息素养,能做好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⑦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识信息对社会的重要性;⑧对社会有贡献,具有信息素养,遵守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社会伦理道德;⑨具有信息素养,并能积极参与信息活动探求和创建信息[5]。

我国针对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通常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包含5 个方面:①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②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能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分析和评估。③具有支配信息、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能力。④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观念,并能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⑤能自信地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6]。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中,主要集中在:网络传播工具运用、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创造信息、发挥信息效益、信息协作、信息甄别等能力的教育培养上,结合时代伦理素养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2.3 空间再造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关系

基于上述图书馆空间再造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原理,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具备基本的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涉及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应用。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与体验的空间与平台:①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需要依存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环境、设施、平台与服务作支撑和保证,空间再造即是保证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条件、教育方式和科学手段。②空间的功能与作用,是通过学生利用空间开展的学习、交流、研讨、创意、制作等实践活动体现出来,活动越频繁、越成功,空间利用率越高、成效越大。③空间环境与信息素养教育二者关系密切,信息素养教育需要空间环境的支撑,空间环境的作用需要信息素养活动来实现。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可见,空间再造或重组是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与时俱进,信息素养教育离不开适宜的空间平台,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与信息素养教育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目标相一致、相吻合。

3 信息素养教育与空间再造的融合

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空间再造不仅必要而且是当务之急,其重要意义不囿于应对挑战和转型,它关乎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7],关乎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高校图书馆改革再出发的价值起点。因此,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是更好地服务于信息素养教育,促进高校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战略实现的重要举措。

3.1 助力学生自主交流和学习

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大多是课堂授课与检索实习,缺乏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体验空间和实践基地。图书馆再造后的各种空间成为信息素养教育信息交流、操作、体验、实践的场域,可成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基地。如沈师大图书馆再造的文化展示空间、影音播放空间、音乐鉴赏空间等文化艺术空间,使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运行环境得到改善,满足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各种实践体验。在文化展示空间,定期举办各种公益展览,如服装设计、书法、美术、楹联、摄影、剪纸、小制作、小演播等作品展示。在影音播放空间,作为师生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实践课堂,举办影视沙龙和免费播放影片等,开设了书法、摄影、剪纸、茶艺、鸡尾酒调制等许多艺术课程。在音乐鉴赏空间,为师生提供种类丰富的音乐资源,读者可以学习乐理、练习弹奏、听音训练和鉴赏音乐,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此外,明德讲堂、创意绘本馆、新功能体验等各种空间,通过与专家、教授、社会名人的广泛合作,可面向广大读者举办多专业跨文化的学习交流活动,更好地履行知识集聚园地、艺术创作福地、创意践行基地的功能,吸引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助力学生的学习体验,提供视觉和感官的刺激,促进创造性、想象力和知识的关联,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3.2 保障教学机制良性互动

现代图书馆空间应具备促进教学机制良性互动的功能:①提高自主学习的便捷性。空间服务与信息素养教育相配合,关键是加强对信息素养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重组、分类与标引等工作,建设对应的系列配套习题库、案例库、指南,供师生使用。②支持师生自主学习。师生根据个人兴趣或需要,通过利用共享的课程资源进行在线自主学习,从而获取并掌握相关知识。③引领学生实践创新。学生对于应用性信息技能,可以通过线上课程学习、习题练习、实践操作,线下寻求课堂指导,即以翻转课堂的形式来获取和实现。④通过翻转课堂实现理论升华。对已完成基础性、理论性知识学习和研究的师生,利用空间条件进行理论升华和实践应用。⑤增强学生信息素养技能自我提升。依托图书馆空间不断开展信息检索、知识竞赛、项目实践研究等课外拓展活动,提升学习信息素养技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供展示专业技能、经验分享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学习。可见,图书馆空间服务系统是信息素养教学机制的重要保障,以其“助学+自学+导学”的良性教学互动功能,吸引学生敏于求知[8]。

3.3 支持课外信息素养拓展

现代图书馆的各种空间环境应从支撑学生信息素养训练出发,将空间打造成开放重组的学科服务体系,构建知识交互学习的实践场域,不追求学科关联度的大小,完全实现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如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致力打造阅读空间、共享空间、交流学习空间、创客空间以及信息可视化等各种学习空间,将先进的设备、高雅的格调、人文气息完美融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空间育人环境[9]。阅读推广空间能够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助力综合能力的提升,全校读者通用;“信息素养空间”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历练终身学习的技能,没有专业区分;创新创业空间旨在激发创意与知识分享,体验工匠精神,指导创新创业,接纳所有读者。图书馆以读者需求为导向,重塑的图书馆空间融入了数字化、开放获取、大数据等新时代特征要素,可全面支撑课外信息素养拓展,促进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之间知识的交流与渗透,助力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4 激励实践探索与创新

图书馆打造创客空间的主旨在于面向读者提供当代先进技术的体验服务和创新创意的实践空间。现代图书馆空间服务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和影响,现代技术是空间服务的保障性要素,创客空间是学生信息素养培育重要场所。如武汉大学图书馆、上海交大图书馆等打造的创客空间,配备用于制造数字模型的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开源硬件平台、3D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等多种设备资源,不同学科的师生聚集在空间内,通过自由整合与有效聚合技术、智能分析和个性化定制技术,以及即时通讯平台、多媒体交互平台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形成了一种知识探索、创造和分享的空间氛围[10]。创客空间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创业项目研讨和路演的主要场所。可见,创客空间活动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分享知识经验,巩固推进学习研究,激励知识探索和实践创新。

3.5 建树校园文化环境品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支柱的职能更为强化。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教育的主体,一直在努力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模式,倾力塑造校园文化品牌,以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促进学校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这主要表现在:①努力建设优化馆藏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共享集成的开放信息和资源数据。②奋力打造灵活多元智慧的共享空间,形成学习研究开放与合作。③提供网络媒体技术利用环境及各种活动平台支撑,营造无障碍的学术信息交流传播环境。④规划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体验活动内容,形成自由传播与共享的核心价值生态系统。⑤提供信息素养开放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提高师生综合信息素养。⑥创造开放的科学信息研究环境,助力高水平大学建设。图书馆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紧随时代脚步,坚持行稳致远、守正出新,努力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4 结语

面向新时代,面对新挑战,高校图书馆应以“新高教40 条”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践“信息素养教育”,将空间环境作为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重要因素加以重视,将图书馆“空间再造”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联系起来,有效发挥高校图书馆空间环境服务的教育职能,加速实现图书馆空间服务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目标在于,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推进图书馆空间服务功能的调整和重组,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空间环境,发挥空间服务的潜能,加速推进现代空间信息技术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及高校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高校图书馆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加高远的改革站位和发展视野、更深邃的智慧眼光、更扎实的改革行动,重塑图书馆服务形态,不断使服务工作与读者的期待相契合,与高等教育目标相适应相匹配。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时不我待,已成必然趋势[7]。

猜你喜欢

图书馆空间素养
空间是什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创享空间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图书馆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