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制剂致肝损伤1例讨论分析
2019-01-19蔡晓月赵英强通信作者
蔡晓月 赵英强(通信作者)
303617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1,天津
3002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天津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所致肝脏损伤,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我国传统观念认为中草药安全性高,在应用过程中缺乏对使用疗程、规范药物剂量等足够重视及相关指标监测,中草药及复方制剂致肝损伤报道日渐增多。在我国中草药及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已成为导致DILI的首要因素[1-2]。现将我科诊疗过程中1例服用中药复方制剂致肝损伤的病案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女,70岁。主诉“间断心前区及后背不适5年余,加重4个月”,于2019年5月9日心内科住院治疗。患者诉入院前20 d因间断心前区及后背部不适,于外院就诊(2019年4月20日),予口服中药汤剂对症治疗,具体方药如下(第一方):当归15 g,炙黄芪30 g,黄精20 g,玉竹20 g,丹参30 g,鸡血藤30 g,降香12 g,元胡15 g,补骨脂30 g,山芋肉30 g,石斛15 g,白茅根15 g,芦根15 g,生牡蛎30 g。7剂,水煎服,1剂/d。口服第一方中药后患者不适症状未明显缓解,并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出现,于复诊时(2019年5月4日)调整方药,具体如下(第二方):当归12 g,炙黄芪30 g,黄精20 g,玉竹20 g,丹参30 g,鸡血藤30 g,元胡15 g,补骨脂30 g,白茅根15 g,芦根15 g,生牡蛎30 g,焦麦芽30 g,焦山楂30 g,焦神曲30 g,焦槟榔30 g,肉桂6 g,黄连8 g。7剂,水煎服,1剂/d。口服第二方后患者不适症状较前加重,且乏力、口干,夜间盗汗,食欲差,进食减少等症状进一步加重,伴有轻微恶心。患者于2019年5月9日求诊于心内科门诊并住院治疗。患者曾于口服第一方中药前(2019年4月15日)曾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30 μmol/L,白球比值(A/G)1.4,球蛋白31.9 g/L,余数值均在正常范围;血常规、肾功能无异常。收入心内科后(2019年5月10日)查肝功能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 869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 735 U/L,乳酸脱氢酶1 500 U/L,总胆红素21.6 μmol/L,直接胆红素14.4 μmol/L,白蛋白37.2 g/L,r-谷氨酰转肽酶143 U/L。凝血指标示:凝血酶原时间15.9 s,凝血酶原国际比值1.29,纤维蛋白5.46 g/L,余项正常。血常规示:血小板91×109/L,余项正常范围内。其他指标: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甲肝抗体、戊肝抗体、自身免疫性肝损伤、免疫球蛋白+补体、肿瘤标记物、肾功能均无异常;肝、胆、胰、脾超声示:胆囊壁粗糙,脂肪肝,余无异常。消化科会诊:肝损伤原因待查,药物性肝损伤。停用中药等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建议予以复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静脉及口服保肝、降酶等药物治疗,治疗14 d后(2019年5月24日)复查肝功能示:ALT 71 U/L,AST 29 U/L,总胆红素22.2 μmol/L,直接胆红素11.8 μmol/L,白蛋白38.8 g/L,r-谷氨酰转肽酶164 U/L。凝血指标示:纤维蛋白4.38 g/L,余正常。血常规示:血小板128×109/L,恢复正常。出院后随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
讨 论
据文献报道,引起DILI的中药有上百种,出现频次较高的主要有柴胡、大黄、何首乌、千里光、望江南、黄药子、雷公藤、苍耳子、艾叶、川楝子、苦楝子、麻黄、补骨脂、栀子、薄荷、紫菀、芫花、草乌头、土三七、鸦胆子、五倍子、白及、广防己、青黛、半夏、苍术、合欢皮、土荆皮、砒石等,而中成药造成肝损害的也大多含有此类药物[3]。根据国际医学组织理事会(CIOMS)的标准,将DILI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1]。本例患者ALT≥常值上限(ULN)3倍,且R≥5(R=ALT超过正常值的倍数/ALP超过正常值的倍数),属于肝细胞损伤型范畴。本例患者既往无嗜酒、肝炎、肝功能损害史,其肝功能异常反应发生在口服中药复方汤剂之后,有合理的时间关系,且用中药前未服用特殊药品,入院后排除胆道病变、病毒性肝炎(包括甲、乙、戊型肝炎)及酒精性、心源性、自身免疫性肝损伤,推测本例DILI很可能是由入院前口服中药复方制剂所致。
本例患者口服中药制剂为复方制剂,成分较多,包括:当归、黄芪、黄精、玉竹、丹参、鸡血藤、降香、元胡、补骨脂、山芋肉、石斛、白茅根、芦根、生牡蛎、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焦槟榔、肉桂、黄连等。查阅文献发现上述药物中,当归具有保肝作用,当归中阿魏酸和当归多糖等活性成分具有抗肝损伤作用,可以降低转氨酶[4];黄芪也具有保肝作用,多项研究显示黄芪醇提物和水提物对急性肝损伤具用保护作用[5-6]。丹参具有促进循环、改善肝功能等作用,但曾有临床病案报道丹参单次口服剂量达30 g可导致肝功能异常,本例患者口服2剂方药丹参量均为30 g,亦不除外丹参引起肝功能异常。本例患者2剂方药中补骨脂30 g,《中国药典》2015版中记载补骨脂用量为6~10 g,本案患者服用剂量远超出常规用量。本文重点讨论关补骨脂引起的肝损伤。
补骨脂是临床常用中药,其性温,味辛、苦,归肾、脾经,具有温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作用,外用消风祛斑,药理学研究显示其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抗炎、抗抑郁、调节雌激素水平、促进骨生长、神经保护等作用[7],而长期或大量服用补骨脂具有引发肝损伤的潜在危险,并有光毒性、肾毒性和生殖毒性等[8]。近年来有关补骨脂及中成药制剂引起肝损害的临床病案时有报道。有文献指出检索1987-2017年在CNKI、万方、PubMed发表的补骨脂及其制剂导致肝损害相关文献[9],共收集病例13例,发现服药时间长、常规及超量均可导致肝损害。另有文献分析,分别收集含补骨脂的中成药制剂骨康胶囊和仙灵骨葆胶囊相关的DILI病例进行评价分析[10-11]。另有多份报道指出,口服或静脉使用含有补骨脂制剂出现肝损伤病例[12-14]。基础实验方面,有研究发现补骨脂水提物可以导致大鼠肝损害[15],补骨脂经过水煎后并未能完全去除其肝毒性,补骨脂水提物中补骨脂苷、异补骨脂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均有肝毒性;异补骨脂素为补骨脂的主要活性成分。进一步研究发现异补骨脂素给大鼠灌胃给药1~3 d即造成肝脏损伤[16],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干扰胆汁酸转运体有关。有报道指出补骨脂与甘草配伍[17],甘草会增加大鼠对补骨脂酚的吸收和暴露量,延长了补骨脂酚在大鼠体内作用时间,使补骨脂酚消除减慢。本例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了复方甘草酸苷等保肝药物,复方甘草酸苷系甘草中分离、筛选出来的甘草酸单铵盐的复方制剂,根据文献报道提示,甘草可影响补骨脂酚代谢,尽管本例患者肝功能恢复较好,但我们仍需要思考今后在遇到疑似由补骨脂引起的肝损伤病例中,应避免选择非甘草酸类的保肝药物。
目前中草药引起的肝损伤占DILI比例的第一位。最新一项全国范围的回顾性DILI调查研究收集全国300余家医院25 000份DILI病例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我国2012-2014年诱发DILI的前三位药物是中草药(26.81%)、抗结核药(21.99%)和抗肿瘤药物(8.34%)[18]。中草药诱发DILI常见原因为在应用过程中疗程过长、超量使用、中药材误用、炮制煎煮不当、中药材滥用、劣药,辨证用药不准确等人为因素以及中西药不合理联合使用,加之传统观念认为中草药自然无毒,加重了肝损伤事件发生。因此,需要给公众正确的宣教引导,不轻信偏方,在正规医师或药师指导下用药,同时加强中医医师队伍理论实践,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相关指标,从而避免类似肝损伤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