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全麻患儿术后麻醉恢复期的护理
2019-01-18李彩侠陈善桂
李彩侠 陈善桂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临床中进行手术治疗时,会采用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临床中针对患儿进行骨科手术,一般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法。在术后麻醉恢复期,针对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根据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并发症的发生率逐年升高[1]。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循环等系统的疾病,导致并发症的不断增加,所以在术后麻醉恢复期时,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生命体征检测[2]。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需要进行全麻手术的骨科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对这60例患儿进行全身麻醉进行手术,在术后恢复期期间,针对不同的并发症,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且能够提高满意度,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需要进行全麻手术的骨科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对这60例患儿进行全身麻醉进行手术,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6.15±2.37)岁。其中鞘膜积液15例,异物取出术10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25例,脑瘫跟腱延长术10例,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对患儿进行全身的检查。在术后恢复室内进行观察,观察时间45~120min,确认患儿完全清醒且无其他病症后,可安全离开恢复室。
1.2 方法(1)入室前护理:进行恢复室的患儿给予氯胺酮静脉复合全麻,全麻药物的作用,对患儿中枢神经有一定的影响,患儿会出现意识模糊、躁动不安,其他系统也会有一定的影响。(2)入室后护理:患儿在术后麻醉恢复期间,会出现不同种类的并发症,主要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疾病,针对不同系统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小儿所需的氧量为成人的1~3倍,肺部发育不完整,弹性回缩程度不够,导致呼吸困难的症状,可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将患儿口腔、气管内分泌物清除干净,避免患儿误吸。针对循环系统疾病,密切观察患儿心率、心律等临床指标,若发现血容量降低的现象,应立即补于血容量。如若发现患儿对麻醉药物过敏,例如对异丙酚有过敏反应的患儿,会出现面色潮红、呼吸急促等临床表现,此时因加压给氧,并使用地塞米松静脉推注,来缓解过敏反应。
1.3 观察指标 在术后恢复期时,针对不同的患儿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在术后患儿清醒后,患儿以及家属对护理人员进行满意度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三个等级,进行统计,加以对比和分析。
2 结果
对患儿以及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 进行全麻手术60例骨科患儿,根据患者在术后麻醉恢复期的发生并发症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统计了满意度情况,满意度可达56例(93.33%)。见表1
表1 患儿以及家属满意度调查统计(例)
3 讨论
临床上全麻术后,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尤其在术后麻醉恢复期时,不同系统功能障碍的并发症会出现,此时,不仅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身体指标的检测,也要对并发症的发生给予适当的护理方法[3]。尤其针对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要时刻对患儿进行观察,一旦发现并发症,以及时处理,以免危及生命[4]。据统计,临床上常见的全麻术后并发症主要分为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针对不同的并发症,采用相应合适的护理措施,及时改正患者出现的临床病症[5]。由于术前禁食导致大多数患儿出现脱水的迹象,计算患儿在术中的出血、尿量以及体液丢失的量,给予液体纠正,患者如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波动较大等反应,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正确的操作,改善患者的病症。
2.2 两组护理满意程度。见表2
表2 两组颅内动脉瘤患者护理满意程度比较[例数(%)]
实验组护理满意程度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两组数据经过统计学对比P<0.05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动脉管壁异常膨出,是脑血管疾病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对动脉瘤发生的原因临床上尚不明确,认为与先天因素、感染因素、头部创伤以及其他因素有关。患者发病前通常无临床表现,发病时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血压升高、出血等,应及时进行治疗否则会遗留较严重的后遗症[1]。在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规护理通常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实施护理[2]。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时,首先成立护理小组能够更准确的评估护理效果,通过周期护理总结护理中存在的不足和经验,及时对护理方案进行调整,能够使护理方案更加适合患者,达到个体化护理的目的[3]。为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颅内动脉瘤护理过程中的意义,选取两年40患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护理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4]。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在颅内动脉瘤护理的应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