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2019-01-18盛习华胡兰

世界复合医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甘油三酯尿酸颈动脉

盛习华,胡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苏州 215200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加之人类饮食结构不断改变和身体功能逐渐减弱,发病率也在逐日增加,是中老年人致残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公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有一定相关性[1],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斑块形态及是否容易脱落成栓子,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2],而斑块稳定性是脑梗死的病理学基础。有研究发现,颅外段颈动脉是引发脑梗死病变的常见部位[3]。而颈动脉位置浅表,超声检查便能很好的显示血管内血流以及管壁情况,且超声检查无创、价格低廉,成为评估颈动脉血管情况对脑梗死发生及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文通过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0例,以及50名体检中心正常体检者为观察对象,对比脑梗死与健康体检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类型,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0例,其中男 35 例,女 15 例,年龄 45~85 岁,平均(64.3+6.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且经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患有肿瘤、严重感染、血液病、脑底异常血管网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心脏病、近期外伤手术史等。另取50例该院体检中心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2名,女 18名,年龄 41~82岁,平均(61.7+6.3)岁;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比较组间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血脂检测:在检测之前应告知患者禁食12 h,抽取5 mL空腹静脉血,由专人完成操作,以防止出现失误存在误差。超声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7~12 MHz,由超声室专业人员对患者行彩色超声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暴露颈部,分别检测患者双侧颈总动脉(CAA)、颈内动脉颅外段(ICA)各个指标、颈总动脉分叉处(BIF)、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确定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记录斑块的性质和大小。

在以上检出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再对患者进行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的患者进行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其中是否存在以上指标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上述指标主要通过本院全自动化分析仪进行检验,获取标本方法为于早晨所选对象空腹采血5 mL进行检验。

1.3 斑块判断标准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 mm可以判为内膜增厚,如果高于1.2 mm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光滑完整为健康状况。按回声特点可以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和溃疡斑,对比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以及斑块的类型。扁平斑,局部隆起或弥漫性增厚,内膜不规整,呈均匀的低回声;软斑,突入到管腔内的混合性回声或弱回声,斑块表面光滑;硬斑为斑块硬化,回声强,后方有明显声衰减,斑块表面较为光滑;溃疡斑为斑块不光滑,形态不规则,溃疡边缘回声较低[4]。软斑及溃疡斑统称为不稳定性斑块,扁平斑及硬斑统称为稳定性斑块。

1.4 统计方法

该文相关数据均由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通过率(%)表示,计量资料则通过(±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比较

脑梗死组50例中38例(76.00%)检出颈动脉斑块,对照组50例中12例(24.00%)检出颈动脉斑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1。

表1 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比较

2.2 无斑块与有斑块者尿酸、甘油三酯等的情况

有斑块者恰好为50例 (38例+12例),无斑块者50例,经检查结果显示,有斑块组患者的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指标均高于无斑块组,高密度脂蛋白指标低于无斑块组,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可见表 2。

表2 组间尿酸、甘油三酯等指标对比[(±s),mmol/L]

表2 组间尿酸、甘油三酯等指标对比[(±s),mmol/L]

组别 尿酸 甘油三酯 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无斑块组(n=50)有斑块组(n=50)t值 P值278.31±25.43 314.65±71.45 8.305<0.01 1.47±0.31 1.65±0.16 9.136<0.01 4.13±1.19 4.92±0.36 9.025<0.01 3.12±0.60 3.61±1.01 7.343<0.01 1.30±0.22 0.67±0.20 9.138<0.01

2.3 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分布及斑块稳定性

共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85块,以CAA最多共66块(77.65%), 其中主干 12块 (18.18%), 分叉处 54块(81.82%),CAA分叉处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主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584,P<0.01)。 另稳定性斑块 21 块(24.71%),不稳定性斑块64块(75.29%),其中软斑58块。不稳定性斑块比率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4,P<0.01)。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该疾病多发于老年人,其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是指受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最常见的为动脉粥样硬化型[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则主要由脂质核细胞、蛋白质复合体及胆固醇类脂所组成,当血管压力明显增大,易造成富含脂质斑块破裂,从而形成血栓。因此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密切,近年来对关于脑梗死的一些研究发现颅外段动脉是该疾病的常见病变部位,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进行检测具有快速、无创等优点,易被患者接受,可长期动态追踪,又能与DSA、CTA及MRA有较高一致性,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从而间接提示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效防止脑梗死[6]。

该研究结果中,对于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分布及斑块稳定性,共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85块,CAA66块(77.65%),主干 12块(18.18%),分叉处 54块(81.82%),CAA分叉处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主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稳定性斑块 21 块(24.71%),不稳定性斑块64块(75.29%),其中软斑58块。不稳定性斑块比率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究其原因是因为分叉处血流方向突然发生变化,血流相对缓慢,产生血流切应力,易发生湍流,使内膜受损,使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脂蛋白等发生粘附、沉积,促进斑块形成,因此是多发位置。该次研究得出,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软斑形成率都要比对照组高,这说明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存在相关性,特别是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7]。颈动脉斑块主要分为两类,即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其中稳定斑块包括硬斑,其较长的存在时间造成了纤维化、钙化的发生,相对较稳定;斑块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斑块的组织成分[8-9],软斑中含脂质成分较高,脂质池大,纤维帽薄,在血流的冲击下易发生破裂,破裂后就会释放组织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因子,使血小板迅速粘附聚集,同时,斑块破裂导致大量炎症因子释放,上调促凝物质的表达,导致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堵塞血管引起脑梗死;而硬斑为成熟斑块,其钙化比较稳定,与血管壁结合牢固,在血流冲击下不易脱落及破裂,相对发生脑梗死就低;因此软斑是形成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7],软斑更易发生脑梗死。另外,通过相关研究了解可知,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脱落的微小栓子对大脑前动脉与中动脉远端的细小分支极易造成阻塞现象,尤其对于软脑膜血管来说,极易引发脑梗死。缺血性脑梗死的引发因素是斑块内微栓子脱落导致动脉-动脉栓塞,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或防治能够使同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降低,因此判断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因素当中,患者的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指标产生着一定的作用,以上指标也可对是否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产生影响。在本次观察当中,对有斑块和无斑块者进行对比时,结果显示,有斑块组患者的尿酸(314.65±71.45)mmol/L、甘油三酯(1.65±0.16)mmol/L、总胆固醇(4.92±0.36)mmol/L以及低密度脂蛋白(3.61±1.01)mmol/L指标均高于无斑块组。根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当尿酸水平过高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其中具体的原因在于,高尿酸之下催生的超氧化负离子能够对组织产生损害,进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在这当中若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指标上升,则也加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冯玉宝[10]的研究中,研究组在总胆固醇(6.2±0.9)mmol/L、甘油三酯(2.3±0.3)mmol/L等指标同对照组总胆固醇(4.8±0.8)mmol/L、甘油三酯(1.2±0.2)mmol/L等指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中,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6.00%)高于对照组(24.00%),且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比对照组要高。朱宝霞[11]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中,216例梗死组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斑块355例,占比为164.4%,而200例对照组患者中检测斑块87例,占比为43.5%。该次检出结果与其研究存在一致性,说明超声技术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其具有的较多优点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可见,随着超声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查能够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其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形态、范围及内部结构等方面的观察十分清晰,且在判断动脉血流参数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其具有的较高的经济性、检测速度精准性以及安全性等优点,在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之,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软斑更易发生脑梗死,且斑块数目越多,发生脑梗死几率越大,临床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早期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速度,作为脑梗死有价值的独立预测因子,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积极治疗,预后具有帮助,同时对预防脑梗死再发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甘油三酯尿酸颈动脉
喝茶能降尿酸吗?
高甘油三酯血症
芒果苷元对尿酸性肾病大鼠尿酸排泄指标的影响
体检时甘油三酯水平正常,为何仍需注意?
降尿酸——我是不是吃了假药?
人乳脂中甘油三酯分析方法及组成的研究进展
3,5,2’,4’-四羟基查尔酮对小鼠尿酸及尿酸合成相关酶基因的影响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