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01-18黄良才赵梦颖
李 寅,黄良才,赵梦颖
(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镇江 212000)
无缝隙护理模式由美国湖州地区卫生服务系统提出,是一种新颖、先进的护理管理方法,采取创新技能、优化人员配置结构,从而起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决策和执行能力[1]。无缝隙护理模式不仅提高危重患者交接转运效率,更符合人性化理念的要求,在部分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中得到广泛开展[2]。本研究记录我院从2014年2月以来急诊至ICU转运途中的交接情况,评估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取得显著临床效果,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院开展无缝隙护理干预的60例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29~74)岁,平均年龄(52.3±9.2)岁。入组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项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项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会批准。
1.2 实验方法
1.2.1 建立急诊ICU一体化管理模式 对我院急诊、ICU进行护理人员结构调整,建立急诊-ICU科室一体化管理模式,设置急诊-ICU总护士长,形成完备的护理管理人员。
1.2.2 设置完备转运秩序 患者转运前进行风险评价,由管床医生及急诊护士对患者生命体征、呼吸道状况、药物情况、安全性的评估,备好转运患者所需设备,在转运过程中需要配置一名管床医生及一名护理人员,转运护士年资超过五年,具备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和责任心,转运途中予以保护患者安全体位及合理隐私,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及生命体征平稳。
1.2.3 规范交接班秩序 制定合理的转运交接单,内容包含患者基本资料、到达时间、转运时间、患者生命体征情况、血氧饱和度结果、药物应用状况、医护人员姓名等,确认患者的看病资料是否转运到ICU,医护人员将患者搬运到相应床位,接好心电监护及相关器械的参数,连接静脉通路,再次确认用药情况并仔细阅读病历。两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双方签字,记录单有科室统一保管。
1.3 检测指标
记录我院开展无缝隙护理干预前后急诊-ICU患者的转运交接状况,包括科室间电话联系频率、责任推诿频率及危急值漏记频率。分析无缝隙护理管理前后医护人员满意程度情况,分数越高代表满意程度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采取无缝隙护理干预前后的转运交接效果
采取无缝隙护理干预后,急诊-ICU转运患者的交接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 采取无缝隙护理干预前后的转运交接效果
2.2 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前后医护人员满意程度情况 开始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后,科室医护人员满意程度较前显著升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2。
表2 医护人员满意程度情况
3 结 论
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是临床抢救的重要步骤,转运途中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对于治疗效果和预后意义重大[3]。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一方面要求尽早采取高质量的抢救措施,另一方面由于患者数量的上升,对于医院的抢救绿色通道要求提高,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开展意义重大[4]。无缝隙护理模式要求规范转运的流程,在转运前仔细评估患者病情,确保抢救物品及病历资料的转运顺利,到达ICU科室进行快速有效的交流内容,能够第一时间让两科室人员掌握患者的病情及目前用药情况,确保患者交接过程的高效有序。
急诊-ICU两科室之间的快速准确的内容反馈,是无缝隙护理模式的重要体现,这对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采取无缝隙护理干预的60例患者,分析无缝隙护理管理应用于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采取无缝隙护理管理干预后,危重患者转运交接质量及科室医护人员满意度较前显著提升,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ICU转运交接途中确保心电监护正常及抢救物资齐备,保证临床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应对措施,杜绝口头交际病情导致不稳定因素,规范交接班制度,并将交接相关内容详细记录,确保后期有据可循。同时采取科室人员签字方式,降低科室交接不清晰导致反复电话及责任推诿事件的发生,医护人员通过规范的交接班流程,提高临床工作效率,保证危重患者的转运交接安全,避免科室之前交接问题可能导致的纠纷,这也是科室人员工作满意程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提高危重患者转运效率,加强急诊-ICU医护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改善科室医务人员工作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