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压疮管理中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构建与应用
2019-01-18李雪娟
李雪娟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3)
压疮又名褥疮、压力性溃疡,是在局部组织长期受到压迫后出现的,持续性血液与氧气缺失,营养供应不足造成组织溃烂、坏死[1]。压疮管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要内容,我国卫生部门在评审医院等级时也将压疮管理工作当作护理安全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2]。为探究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本研究将分析医院压疮管理中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构建途径与临床应用价值。现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构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评价压疮管理质量,将实施前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相关数据作为参照。实施前从我院护理人员中抽取20例,年龄19至39岁,平均(28.4±3.8)岁,工作年限1至18年,平均(9.4±2.2)年;实施后抽取20例护理人员,年龄19至40岁,平均(28.8±3.7)岁,工作年限1.5至18年,平均(9.6±2.0)年。两组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施前从我院患者中抽取82例,男女比例为46:36,年龄22至76岁,平均(48.2±7.4)岁;实施后抽取82例,男女比例为44:38,年龄21至75岁,平均(48.1±7.3)岁。两组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实行常规压疮管理,加强对长期卧床患者的监测,对患者与家属进行常规压疮知识教育,实施采取预防操作。
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构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
组建压疮管理体:组建压疮管理小组。组员5名,包括护士长两名、糖尿病专科护士一名以及科室骨干2名;查询文献资料,对国外与国内压疮防治情况进行了解,在总结后根据卫生部门相关规定,例如《中国压疮护理指导意见》,结合医院与科室压疮管理制度,构建护理要素、护理环节、终末质量管理框架,并对压疮管理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初步界定。
调查现状:通过总结病例资料与以往压疮发生、处理资料可知,当前在压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护理人员压疮预防落实力度不足、压疮评估准确性有待提升、护理人员压疮知识不足、患者或家属压疮知识缺失。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将构建质量敏感指标的意义、实施措施等详细讲解给护理人员,指定专人收集意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会议,分析数据,修改指标与评价标准;对各指标的标准与流程进行细化,提升操作的方便性。
实行针对性质量控制措施:(1)加强压疮预防措施的落实。制定严格的压疮预防措施流程,在培训后实行,压疮管理小组成员进行监督,动态管理患者皮肤情况,检查预防措施落实情况,指出其中不足,定期召开质控会议,分析后制定整改措施。(2)促进压疮评估准确率的提升。指导护理人员正确应用相关评估量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针对高危患者填写压疮预报表。(3)加强患者与家属压疮知识教育。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患者与家属的健康知识教育,主要内容为压疮自我预防方式、临床表现、危害等。
1.3 研究指标
(1)实施前后压疮管理情况。包括护理人员预防压疮措施落实情况、护理人员压疮知识、护理人员压疮评估、患者或家属压疮知识、患者或家属压疮管理评价,分数均为0-100分,分数越高,压疮管理情况越好。
(2)实施前后压疮出现率。根据《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中关于压疮的诊断标准进行判断[3],对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并行窦道或腔隙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确诊。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24.0统计分析,以(%)表示计数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予以x2与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实施前后压疮管理情况
实施后护理人员预防压疮措施落实情况、护理人员压疮知识、护理人员压疮评估、患者或家属压疮知识、患者或家属压疮管理评价分数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比较实施前后压疮管理情况(x s,分)
2.2 实施前后压疮出现率
实施后压疮出现率低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 2 比较实施前后压疮出现率[n(%)]
3 讨 论
临床研究指出[4-5],压疮的出现将显著增加患者精神与肉体痛苦,且明显提升感染、畸形以及败血症等发生率,且显著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在当前护理服务向人性化、全面性发展的背景下,专科护理模式逐渐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是对护理质量专业化水平进行衡量的主要标准之一。现阶段国内关于压疮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通常将对护理人员的直接护理行为进行定性评价作为主要内容,对整体护理评价与患者结果的关注度不足,且存在护理评价指标单一、难以将护理质量多维性体现出来等问题。
本研究中,实施后护理人员预防压疮措施落实情况、护理人员压疮知识、护理人员压疮评估、患者或家属压疮知识、患者或家属压疮管理评价分数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构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可改善压疮管理情况,实施后压疮出现率低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该方式可有效预防压疮。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实现了风险的前移,为护理人员提供指引,规范护理行为,促进压疮预防能力的提升。压疮管理小组通过动态监测护理重点指标与环节,及时提供指导,量化护理数据,可及时发现、纠正护理中薄弱环节[6]。相较于常规压疮管理,构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关于指标量化、护理效度、护理时间性以及护理操作意义等研究更为深入,动态、科学地改进数据,充分体现出护理评价的意义。
综上,医院压疮管理中构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可提升压疮管理质量、减少压疮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