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连续护理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自理能力
2019-01-18石祖会
石祖会
(威信县中医医院,云南 昭通 657900)
当前,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导致老年患者明显多发趋势,其中相关慢性病占疾病主要比例。相关资料指出,老年人慢性病发生率接近90%,具有病程长以及致残率高等特点,降低患者整体生活质量[1]。但是,针对老年患者而言,住院护理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如何保证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护理是老年慢性病的关注重点。基于此,本文就我院300例内科收治的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总结连续护理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6年8月-2107年8月期间,总计300例,对此次实验知情同意,排除合并精神、意识障碍以及病情危重等患者。男性患者162例,女性患者138例;患者年龄介于61-82岁之间,年龄均值(70.50±6.50)岁。以随机法分组,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内科常规护理。包括叮嘱患者和家属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发放疾病知识手册,进行患者出院后电话随访。
观察组—内科常规护理+延续护理。(1)创建连续护理小组。患者出院前组建连续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均具备丰富的护理工作经验、责任心强、工作态度端正,确保为出院患者提供更为优质且完善的护理服务。(2)出院前护理。护理小组在了解患者出院后治疗需求、护理需求、康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护理计划,护士、专科医师以及营养师等进行患者出院前指导、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再次强调注意事项以及相关并发症预防措施,进行患者用药指导。(3)出院后连续护理。小组以1周为单位进行上门随访,上门随访时了解患者疾病恢复、生活状态。小组以2周为单位组建1次集体健康知识讲座,进行疾病治疗知识以及康复护理知识普及。另外,综合患者个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个别患者重点指导,纠正患者错误行为,回答患者疑问,强化患者和家属自我照护、家庭照护培训指导。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2组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健康知识掌握、自理能力评分改善情况。
1.4 指标评价标准[2]
1.4.1 健康知识掌握
制定健康知识问卷调查量表,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用药、饮食、复诊、并发症预防等多方面内容,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越好,呈正比关系。
1.4.2 自理能力评分
参考ADL生活能力评估量表,分数介于0-3分为生活完全自理,分数介于4-9分为生活轻度依赖,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依赖程度越明显,呈正比关系。
1.5 统计学方法
300例内科老年慢性病患者观察指标均经SPSS19.0计算。ADL以及健康知识掌握评分结果变化以±s形式展开,进行t检验。P<0.05,2组老年慢性病患者指标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对照组2组内科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期间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自理能力评分结果见表1。护理前2项指标经统计学计算,P>0.05。护理后2项指标再次经统计学计算,P<0.05。
表1 2组内科老年慢性病患者2项指标评分对比(s)
表1 2组内科老年慢性病患者2项指标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护理前(分) 护理后(分)健康知识 ADL 健康知识 ADL观察组 150 41.20±5.30 13.20±3.30 86.90±5.30 3.65±1.05对照组 150 40.60±5.50 13.05±3.50 70.05±6.50 7.50±1.35 t值 0.9620 0.3819 24.6061 27.5704 P值 0.3368 0.7028 0.0000 0.0000
3 讨 论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慢性病呈明显多发趋势,危害性大,加上病程长、并发症多,增加患者身心负担。基于慢性病的特点、老年患者生理特点等,出院后护理是改善预后、降低再次住院率的关键。连续护理是综合患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连续性、系列性护理计划,提高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以及生活质量。
结果显示:观察组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和王洁研究有一致性,观察组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后的健康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老年慢性病患者,自理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老年慢性病患者,(P<0.05)[3]。
综上所述,基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理以及疾病特点,连续护理利于健康知识、自理能力的提高,促进治疗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