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后留置尿管患者复苏期躁动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2019-01-18周信娥
周信娥
(徐州市肿瘤医院麻醉科,江苏 徐州 221005)
手术为临床治疗常见方式,而手术中合理选用麻醉药物予以患者麻醉处理,可有效降低术中应激反应,保证手术安全性。随着麻醉药物代谢、排出体外,患者中枢神经、神志意识将逐渐恢复[1];但部分患者由于体质、复苏环境等因素影响,易在麻醉后复苏期出现躁动情况,将直接影响术后康复效果,因此,为寻找合理护理干预方式,加强全麻后复苏期控制效果,我科特行此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2016年9月~2018年9接收的全麻后留置尿管患者58例,分为对照组29例,男25例,女4例,年龄24.5~63.8岁,平均(42.62±5.19)岁;干预组29例, 男26例,女3例,年龄23.4~64.6岁,平均(43.01±5.37)岁,所有患者术前意识清醒、认知正常,且排除近期服用过镇静药物者及术前伴有高血压、泌尿系统疾病、造血功能障碍患者,对比两组资料(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于麻醉前,由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全麻后苏醒步骤及要点,在全麻后复苏期由专业护理人员陪伴,直至患者清醒;干预组行综合护理干预,护理前对复苏室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综合护理系统培训,准确掌握干预方式及目的①心理干预:麻醉前,积极与患者交流,掌握患者需求,全面评估其心理状态,予以适当心理疏导;并向患者介绍留置导尿管知识,指导其充分做好心理准备,提高临床治疗、护理配合度。②插管护理:留置导尿管前,需借助无针头注射器抽取无菌液体石蜡3ml~5ml润滑尿道,并由尿道注入;置管后调整尿管位置,使管道与尿道保持平行,可取10~20ml无菌生理盐水注于气囊,并轻拉导尿管,确保尿管置于膀胱中;同时密切关注患者尿液量、性质、颜色等变化,加强病症监控。③复苏期护理:使患者保持去枕平卧位,将其头偏于一侧,定期帮助患者进行翻身处理,并采用轻柔手法进行肢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发生;并在复苏期加强患者体征监测,观察躁动情况,也可轻柔呼喊患者名字,加强言语沟通,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复苏期。④病房管理:保护病房环境安静、清洁,可为患者播放轻柔音乐,为其提供轻松、舒适的病房环境。
1.3 观察指标
评估患者手术结束至清醒间复苏期躁动评分及尿道刺激症状评分。复苏期躁动评分标准:0分:无躁动;1~3分:轻微躁动,可通过言语安抚;4分:无外界刺激而出现自主躁动,存在主动拔管风险;5分:剧烈躁动,肢体运动幅度大,需外力予以按压、束缚;将复苏期躁动评分≥4分视为复苏期躁动,观察躁动发生率。尿道刺激症状评分:0分:无异常不适感;1~2分:存在轻微不适感,无明显疼痛;3~4分:存在自主疼痛症状,但在可承受范围;5分:剧烈疼痛,需进行拔管处理。
1.4 统计学
2 结 果
干预组尿道刺激症状及复苏期躁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干预组复苏期躁动发生率(6.90%)明显低于对照组(17.24%)(P<0.05),见表1。
表1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
3 讨 论
全麻是将麻醉药物通过肌肉、静脉注射,呼吸道吸入等方式进入患者体内,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其神志消失、痛觉丧失、骨骼肌松弛,为手术常见麻醉方式[2],以降低手术中应激反应,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治疗效果[3]。但全麻后留置导尿管将为患者造成一定生理不适,使其产生排斥心理,且易诱发复苏期躁动,影响预后。
大量研究发现,通过合理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心理、生理创伤,防止复苏期躁动症状发生[4]。本研究,借助综合护理干预,加强与患者交流沟通,予以其精神、情感支持,显著提升了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导尿管道护理,插管时需注意保持动作轻柔,防止导尿管损伤尿道黏膜;在尿道置管中,加强润滑处理,可有效降低应激反应,缓解尿道刺激症状,并严密监控患者尿液性质、颜色变化,可有效掌握其病症变化,对保证患者生理、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患者全麻后复苏期全面加强肢体、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监控,对患者进行术后舒适体位管理及肢体按摩,可有效预防并发症情况;并予以专项躁动预防护理,可有效降低复苏期躁动发生率(P<0.05);对于提升患者术后康复速度,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对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躁动及尿道症状评分,改善预后,并可有效降低复苏期躁动发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