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小肌肉发展能力的影响

2019-01-18吴燕玲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52期
关键词:延续性月龄早产儿

吴燕玲

(无锡市儿童医院,江苏 无锡 214023)

早产儿出生后对外界环境难以适应,导致早产儿体弱多病、发育不良、身体消瘦,智力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表现在认知、语言、社会适应能力、大运动及小肌肉发展能力等方面发育迟缓[1-2]。相关研究表明,1-6岁早产儿小肌肉能力明显落后于正常发展儿童,存在小肌肉问题的检出率为62.8%[3],因此对早产儿在0-6岁进行小肌肉发展能力的评估,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可以提高家长对早产儿小肌肉发展能力的认识,增强早产儿手部功能训练,改善自理技巧、改善游戏技巧及改善课堂书写学习方面的表现。本研究旨在观察延续性护理干预对0-3岁早产儿小肌肉发展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08月至2018年 08月我院儿童保健科高危儿门诊随访胎龄28-36+6周,12-18月龄的83例早产儿进行追踪随访,分别于12-18月龄、19-24月龄、25-36月龄进行小肌肉发展能力的评估,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1例,男25例,女16例,胎龄 28~36+6周,平均胎龄(31.88±3.62)周;延续护理组42例,男24例, 女18例,胎龄27~36+6周,平均胎龄(32.91±2.59)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工具

鉴于香港与内地的生活文化比较接近,文字特点相似,《香港学前儿童小肌肉发展评估》工具较其他量表更为适用[4]。HKPFMDA介绍[5]HK-PFMDA是评估0-6岁儿童小肌肉发展能力的标准化评估工具。共分为87个评估项目,涵盖0-6岁一般发展儿童的基本手部技巧、手部操作技巧及写前技巧。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予以小肌肉发展能力评估,于诊间进行常规小肌肉能力训练指导回家训练,按相应月龄随访复查。

延续护理组予以小肌肉发展能力评估并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同样按相应月龄随访复查。延续性护理干预技术包括:

1.3.1 建立延续性护理干预小组:组长1名由本研究者并取得香港协康会颁发的小肌肉评估员资格证担任,组员由2名儿童保健科主管护师及2名康复治疗师组成。

1.3.2全面评估早产儿小肌肉发展能力,拟定个体化小肌肉发展能力训练方案,注重父母角色的重要性,指导其参与个体系统化早期发育支持护理。

1.3.3 建立微信群:本研究小组成员及早产儿家属加入本微信群,每周一到五晚18:30-20:30的方式进行微信群随访,回答并指导早产儿小肌肉能力训练,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来交流,每周上传小肌肉能力训练指导课件1次,并每日通过微信提醒早产儿家长随访时间及小肌肉能力训练课堂时间,负责答疑。

1.3.4 院内小肌肉发展能力训练课堂:根据早产儿小肌肉发展能力评估资料编制图文式PPT,以讲课的方式对早产儿家属每周进行1次专题知识技能培训,30 ~60 min /次。

培训内容包括:

(1)10-12月龄小肌肉技巧主要表现在基本手部技巧,小肌肉能力训练内容:用物体敲击台面、推动桌上的小车、拉动有绳玩具、伸手入器皿中取物、盖瓶盖、穿越隧道、看布书。

(2)1-2岁小肌肉技巧主要表现在基本手部技巧,如视觉追踪、伸展、抓握、 放物等,训练内容包括一只手拿着物件另一只敲击摇鼓、用拇指食指拾取物件(小食物)、用食指按玩具、翻转盛器倒出物件、将套圈放入柱中、搭起3-6块积木、穿大的珠粒(2-3cm)、从洞板中拿出小柱,将小珠粒放入瓶中并取出、用手掌握笔自行在白纸上涂鸦、粗略的撕开纸张。

(3)2-3岁阶段基本手部技巧逐渐成熟后小肌肉能力活动开始出现双手的协调运用,训练内容包括工具使用等如一页一页地翻书、扭动玩具发条(大)、搭起7-9块积木、穿中型珠粒(1.5cm)、用前三指粗略地握笔、在2.5cm直线范围内画线不出界、摹拟画直线、横线、圆圈、粗略地折纸、按笔顶的开关、拉开及套上笔套、拧瓶盖、用刀把泥胶切开、用单手持剪刀及在纸张上剪1小刀等活动。

(4)3-4岁儿童小肌肉技巧已具备基本的手部功能,写前能力的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执笔姿势逐渐发育仿画由线条到简单图形到最后仿写汉字为学龄期的学习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训练内容包括扭动玩具发条(小)、搭起10块积木、穿小型珠粒(0.8cm)、对准位置拼相连拼图、用前三指静态握笔仿画十字形、三角形及正方形、将距离5cm的两个圆点连起、在1cm直线范围内画线不出界、在直或横的虚线上画线不出界、贴贴纸、使用浆糊笔涂纸,然后贴在相配的图案上,会使用印章,能使用橡皮擦、把15cm宽的纸张剪开、生活自理技巧方面有解扣纽扣、穿脱袜子鞋子衣服、吃饭时一手扶碗一手用勺子。

根据上述训练内容,我们授课老师会向家长讲解训练技巧,设计不同的亲子互动活动,透过特别设计的趣味活动提升儿童的整体发展能力比如感知动作、上肢伸展及握放动作、双手协调手眼协调及手指灵活操作等能力。

下面介绍一下部分活动课程:

(1)适合12月龄早产儿小肌肉训练课包括灵活小手指、拾小豆、玩具琴按一按、小宝宝叠杯杯、小小鼓手、小车车推一推等;适合18月龄早产儿小肌肉训练课包括小宝宝爬得快、我会用叉叉、隧道寻宝贝、看谁堆得高、拼拼拆拆积木等;

(2)适合2-3岁早产儿小肌肉训练课包括贴纸大检阅、宝宝小钱箱(投钱币)、袜子寻宝贝、我会入牙签、动物小派对、橡皮泥做薄饼、好玩小印章、填色高手、切水果、剪橡皮泥条等;

(3)适合3-4岁早产儿小肌肉训练课包括感动丝带舞、传纸球、寻宝乐、颜色笔套对对碰、齐来夹弹珠、宝宝游迷宫、执笔找小熊、小画板、舀豆豆、解开大纽扣、贴贴苹果树、小小油漆工、小小魔术师、我会用剪刀、画出小手来、好玩拼图形等。通过培训后测评掌握情况,并发放图文式训练支持护理手册,直至其掌握为止。家长掌握方法后每天和孩子一起家庭训练30分钟,让这部分孩子得到最适切和及时的支持,从而提升训练成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年龄段早产儿小肌肉发展能力(以良好、普通、稍弱、非常弱4个等级来表示,在 “稍弱”和 “非常弱”的范围儿童存在小肌肉能力问题。),并统计早产儿母亲对小肌肉训练技能掌握得分。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不同年龄段早产儿小肌肉发展能力分析

12-18个月期间,两组早产儿的小肌肉发展能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19-24个月期间、25-36个月期间,观察组延续护理组小肌肉发展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小肌肉能力问题检出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早产儿小肌肉问题人数与检出率对比(n/%)

2.2 早产儿母亲对小肌肉训练技能掌握得分对比

初诊时,早产儿母亲对小肌肉训练技能掌握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及12个月后,延续护理组早产儿母亲对小肌肉训练技能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早产儿母亲对小肌肉训练技能掌握得分对比

3 讨 论

目前延续性护理已在我国广泛开展但大多针对出院患者,儿童生长发育是更一个连续的过程,依据早产儿发育支持理论,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早产儿整体的行为功能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旨通过微信平台在线教育及院内小肌肉发展能力训练课堂,对早产儿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定期家庭督导由家长参与发育支持护理,进一步促进母亲对早产儿小肌肉发展能力培训技能的掌握,结果显示,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后,延续护理组小肌肉发展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延续护理组早产儿母亲对小肌肉训练技能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因此,对早产儿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早产儿小肌肉发展能力,值得推广。

儿童的小肌肉(手部功能)发展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幼儿到了3周岁,已具备基本的手部功能,当入读幼儿园后,均需要较精细的小肌肉控制及手眼协调能力,才能应付各方面的学习要求。本文暂时对研究对象跟踪至3周岁,接下来会继续追踪至6周岁,继续关注这部分早产儿小肌肉发展能力的问题,以更好地指导早产儿的临床随访和干预工作,促进其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延续性月龄早产儿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提高育肥猪出栏率合理的饲养密度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延续性护理管理在回访中心的应用
不同月龄荷斯坦牛产奶量的研究
不同月龄婴儿ABR正常值分析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
非延续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之间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