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优化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急救中的应用
2019-01-18王茂芹
王茂芹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宿迁 223600)
急性脑梗死是急诊科常见疾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快,如未能及时、有效救治,可导致梗死部位神经不可逆性坏死,遗留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品质。急诊护理是患者发病后急诊救治的关键环节,完善的急诊护理流程可以缩短院前延迟时间,提高救治效率,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改善疾病预后。我院2017年起对急诊脑梗死患者实施急诊优化护理流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实施急诊优化护理流程救治的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9例,女30例,年龄54~78岁,平均(65.7±12.6)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THSS)平均(21.4±4.1)分。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实施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救治的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0例,女29例,年龄55~77岁,平均(66.1±13.2)岁,NTHSS平均(21.3±3.9)分。上述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急性脑梗死,发病至入院时间<72 h;排除接诊时已无生命体征、患者与家属不配合执行相关治疗、护理措施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依据急性脑梗死常规诊治流程进行治疗,包括接诊患者、对病情进行评估、吸氧、开通静脉通路、心电监护、送CT室检查等。观察组实施急诊优化护理流程,具体如下:
1.2.1 成立由急诊科、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影像科、后勤部门组成的多学科急救协作小组,医生负责诊疗方案制定与抢救的组织实施,护理人员护理执行吸氧、生命体征监护、病情观察、科室协调等抢救中的护理工作,后勤部门负责后勤保障,如优先使用电梯等。小组成员合理排班、分工,保持24h沟通,确保接诊患者后第一时间投入急救,提高急诊效率。
1.2.2 医生与护士在接诊3min内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快速识别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无面瘫或口角歪斜、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眩晕、复视、意识障碍、共济失调等症状可初步判断为急性脑梗死。
1.2.3 初步判断急性脑梗死后,开启救治流程,联系影像科、神经内科、脑卒中救治单元、后勤保障部门等,开启绿色通道,进入优化流程,同时依据医嘱开通静脉通路、生命体征监护,进行凝血功能、生化、心电图等检查,护送患者至CT室明确诊断。
1.2.4 存在溶栓指针的患者立即开通第二条静脉通道,为溶栓治疗做好准备,依据医嘱进行溶栓。在溶栓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变化情况,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减少翻身,控制输液速度,降低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进行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恐惧情绪。
1.2.5 向患者家属通报病情,依据患者病情,护送患者至病房或ICU。在转运过程中携带急救物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各类管道脱落、输液针滑脱等[1]。
1.2.6 与病房或ICU人员进行交接,交待患者的病情、相关检查结果、用药情况及治疗过程、注意事项等,双方双方确认无误后签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病情评估时间、开始治疗时间、转诊时间与抢救成功率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用t检验。数据分析用SPSS16.0软件进行,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病情评估时间、开始治疗时间、转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病情评估时间、开始治疗时间、转诊时间与抢救成功率比较[s ,n(%)]
表1 两组患者病情评估时间、开始治疗时间、转诊时间与抢救成功率比较[s ,n(%)]
组别 n 病情评估时间(min) 开始治疗时间(min) 转诊时间(min) 抢救成功率观察组 69 0.85±0.07 3.41±0.05 33.28±4.35 58(84.06)对照组 69 2.34±0.09 7.16±0.29 64.73±5.23 47(68.12)t/x2 6.527 6.143 5.549 4.819 P 0.001 0.009 0.013 0.028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属缺血性脑卒中,为脑组织血供中断导致的脑细胞缺血、缺氧、神经元与神经细胞的凋亡,最终致神经功能发生不可逆性损伤。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如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如药物溶栓或介入取栓,恢复病变部位的血流灌注与缺血性半暗带区脑组织血氧供应,可抢救部分尚未完全坏死的脑细胞,阻止损害继续,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疾病预后。有研究显示,再灌注时间每延误30min,90天良好预后可能性即下降12%,因此高效、快速的救治流程,对于患者发病后迅速获得治疗、改善疾病预后至关重要[2]。传统的急诊护理流程中护理人员被动接诊患者,对患者病情掌控程度不全面,时间紧迫感差,各科室间缺少沟通与
协助,救治流程秩序混乱、繁琐,致患者较难达到美国卒中协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建议的患者入门至进针时间控制在60min以内标准,导致患者错过治疗最佳窗口期,降低抢救成功率。
急诊优化护理流程是在传统护理流程的基础上,由富有专业技术经验的医护人员针对某一急诊病种的抢救、治疗、护理等制定的一严格工作程序,其删除原流程中不合理、冗长、低效流程,缩短了急诊护理过程中转运、检查及抢救过程所需时间,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3]。本组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急诊优化护理流程后,患者病情评估时间、开始治疗时间、转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邹洁[4]、谢晓红[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李海平[6]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急诊优化护理流程后,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实施前组患者(P<0.05),NIH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中国卒中量表评分、植物生存率明显均好于实施前(P<0.05)。此外,通过实施急诊优化护理流程,可以增强参与急性脑卒中抢救科室、人员间的协作能力,抢救流程更具条理性,护理工作更具标准化及程序化,护理与抢救效率更高,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7]。
综上所述,急诊优化护理流程可以缩短急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对于改进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