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先路”“斋速”解诂
2019-01-18张二雄
张二雄
《楚辞》“先路”“斋速”解诂
张二雄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离骚》中的“先路”并不是“圣王之道”或“前路”的意思,“先路”即先辂,是古代天子或诸侯使用的一种车子,这一点从文章学角度,即《离骚》中的车马并举也能说明。《九歌 · 大司命》中的“斋速”即齐肃,齐肃同义连文,不可分释,意思是恭敬庄重的样子。
《离骚》;先路;斋速
屈辞自问世以来,“祖式其模范”的拟骚风尚,蔚为大观。至于历代为其作注者,更是不可计数,而以明清最盛。即便如此,仍有一些未尽之意有待后人继续发明申说。兹录二则,辨之如下,庶不违笔者补阙之初衷。
一、先路
《离骚》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道”即导,导引之义。“先路”,王逸《楚辞章句》注云:“路,道也。言己如得任用,将驱先行,愿来随我,遂为君导入圣王之道也。”[1]6将“先路”解释为圣王的道路或先王的道路。五臣、朱熹与王注同。王夫之《楚辞通释》注云:“先路,前路也。言美人能以迟暮为忧而改度,如驾良马,骋康庄,则吾导之以长驱矣。”[2]4将“先路”解释为前路,现代注家多从此说,如郭沫若、马茂元、王锡荣等。郭沫若将此两句译作:“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来吧,我要为你在前面引路。”[3]王逸注为“先王之道路”,当是受紧承其后的“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等句的影响,因为这几句说的正是先王的道路。将“先路”释为前路,则不免有顾名思义的意味。其实,“先路”即先辂,是古代天子或诸侯使用的一种车子。“道夫先路”即驾着先辂(向前驱驰)。古今注家多沿着以上两条路子滋生误解,有必要对此问题予以详细讨论。
在认识“先辂”是一种怎样的车子之前,笔者依据屈辞的用语习惯,先来说明为什么“先路”不能解释为“圣王之道”。“路”和“道”都有“道路”的意思,往往互用不分。但在屈辞中,这两个字却司职分明。当说到抽象意义上的道路的时候常常用“道”,而“路”往往指的是概述意义的道路或具体道路曲直迂回的状态。先来看“道”,如《离骚》:“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如《九章》:“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惜诵》);“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涉江》)。再来看“路”,如《离骚》:“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再如《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山鬼》);“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国殇》)。至于《九章》中的例子,则更加普遍。如:“唯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抽思》);“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悲回风》)。明乎屈辞中道和路的用语规律,则“来吾道夫先路”中的“先路”就不能解释为“圣王之道”,因为表示抽象意义的道路时,屈辞用道而不用路。同时,如果将“先路”解释为“前路”,虽在屈辞的用语体例上说得通,但“道”字便没有了着落,因为导(驱驾)的对象只能是车子。姚小鸥对此已有发明,辨之甚悉:“本句中的‘先路’只能是被引导者。‘道路’是不能被‘导’的。将‘先路’解为‘前面的道路’不合古人语法。”[4]115从汉语语法出发,亦主张“先路”为车名。
路,通“辂”,为车子之义。《左传 · 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筚路,即柴车。《荀子 · 正论》:“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大路”,即大辂,古时天子所乘之车。“先路”作先辂,于先秦文献可见。《尚书 · 顾命》:“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孔传:“先辂,象。次辂,木。金、玉、象皆以饰车,木则无饰。”《离骚》“来吾道夫先路”之“先路”即“先辂”,是一种用象牙装饰的高贵的车子。《隋书 · 礼仪志》:“象辂,案《尚书》,即先辂也。”《离骚》中车驾比兴贯穿全诗始终,先辂这种车子用象牙装饰,《离骚》本身也透露出消息:“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先辂”为天子所乘之车,亦可赐予诸侯。《左传 · 襄公二十六年》:“郑伯赏入陈之功,三月甲寅朔,享子展,赐之先路,三命之服,县八邑。”《晋书 · 舆服志》:“象路建大赤,通赤无画,所以视朝,亦以赐诸侯。”故今之学者有言:“可知在西周初期,‘先路’是周王所用车,然而依《礼记》和《左传》,到了春秋以后,‘先路’已经作为诸侯的车舆。”[4]115这也就是《离骚》中诗人的车驾为何是先辂的原因。
先辂这种车子亦用鸾旗来装饰。《晋书 · 舆服志》:“鸾旗车,驾四,先辂所载也。鸾旗者,谓析羽旄而编制,列系幢傍也。”可知,鸾旗车亦即先辂,因时代不同,同车异名。因之为“先辂所载”,所以在《离骚》中我们能看到“鸾皇为余先戒兮”“鸣玉鸾之啾啾”“载云旗之委蛇”这样的诗句。故《宋会要》曰:“(鸾旗车)汉制为前驱,上载赤旗,绣鸾也。”“为前驱”说明鸾旗车是天子仪仗中载有鸾旗的前导车,这又正和《离骚》中“来吾道夫先路”之句相印证,因为我们后来说某事具有开创肇始意义时,都用“道夫先路”这个词,从这个意义上也就反证《离骚》中的“先路”即先辂,是为车子无疑。“前驱”之“前”亦即“先路”之“先”,很好地说明了先辂这种车子的功用和其名的由来。
以上是笔者通过梳理历史文献,从名物训诂角度做出的解释,如果从文章学角度出发,也可得出相同的结论。《离骚》之文,往往车马并举,既已出现龙马,则车驾紧随其后,反之亦然。比如,既有“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则紧随其后有“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既有“驷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则紧随其后有“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按:轫,意为止住车轮转动的木头,说明是驱策车驾而行;既有“为余驾飞龙兮”,则有“杂瑶象以为车”;既有“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则紧随其后有“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全诗车马体例既然如此紧密一致,则“乘骐骥以驰骋兮”中既已出现骏马,其后怎有不出现车舆的道理,这又是“先路”为车子的一大佐证。
闻一多认为《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四句当放在上文“纫秋兰以为佩”句下,在解释这个问题时,他附带提出:“或疑四句既本在上文,则此处‘来吾道夫先路也’与‘既遵道而得路’两路字相次为韵,恐无此例。不知‘先路’之路本读为辂,(《书 · 顾命》‘先辂在左塾之前’《周礼 · 典路》郑众注,《文选 · 东京赋》李注引并作路)与下‘得路’之路,字同义异,不妨相叶,犹后文‘孰求美而释女’亦与‘岂唯是其有女’相叶而不嫌。”[5]且不说“昔三后……”四句在“纫秋兰以为佩”句下的观点是否成立,闻一多读路为辂,释“先路”为先辂,洵为拨云见日,慧眼独具。
二、斋速
《九歌 · 大司命》云“吾与君兮斋速,导帝之兮九坑”中的“斋速”,王逸注云:“斋,戒也。速,疾也。”洪兴祖《楚辞补注》云:“斋速者,斋戒以自敕也。”“言己愿修饰,急疾斋戒,侍从于君,导迎天帝,出入九州之山。”[1]62洪兴祖补注用“急疾斋戒”申说王注,倒文为释,并无新意。朱熹《楚辞集注》作“齐速”,并言:“一作斋,非是。速,《礼记》作遬,音速……齐速,整齐而疾速也。”[6]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因之。王夫之《楚辞通释》作“斋速”,注云:“斋,偕也。速,言化之倏忽也。”[2]35受以上诸家注释的影响,今之注家做出这样的解释:“此处的‘斋速’当读为‘齐速’(‘斋’与‘齐’不仅古书通用,而且朱熹《楚辞集注》系统的本子原文即作‘齐速’),‘齐速’的意思非常简单,就是相同的速度、一样的快慢。”[7]这显然是从字面出发做出的解释。
“吾与君兮斋速”之“斋”当依朱熹《楚辞集注》作“齐”,“速”读如“肃”,“斋速”即“齐肃”,齐肃同义连文,不可分释。
先秦时期斋、齐二字通假,常常通用。如《仪礼 · 士冠礼》:“太古冠布,齐则缁之。”《左传 · 昭公十三年》:“使五人齐,而长入拜。”《论语 · 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以上三处“齐”字并通“斋”。王逸本《大司命》作“斋”,抑或因二字形近通假致误。
齐、肃同有疾速之义。《尔雅》:“肃、齐、遄、速、亟、屡、数、迅,疾也。”又:“寁、骏、肃、亟、遄,速也。”《礼记 · 玉藻》有:“君子容舒迟,见所尊者斋遬。”郑康成注云:“谦慤貌也。遬,犹蹙蹙也。”郑注洵为不刊之论。《玉藻》篇“舒迟”与“斋遬”对举,以“容”字贯前,说明“斋遬”就君子容貌仪态而言,即所谓“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当释为恭敬庄重的样子,并不能解释为迅疾的速度或相同的速度,恭敬应当从疾速之义引申而来。前已详《尔雅》肃、齐、速同有疾之义,那么,当君子之容由“舒迟”(从容不迫、迟缓)的状态变为“疾”(急促紧迫)的情貌时,他自然也就谦恭庄重起来了,也就是郑注的“谦慤貌”。俞樾《俞楼杂纂 · 读〈楚辞〉》言:“斋遬,古书或作齐肃,《国语 · 楚语》‘故齐肃以承之’是也。”“斋”与“齐”通假。俞樾的解释最为明朗,速与肃同音,又都可训为“疾”,所以“齐速”当读为齐肃,理解为恭敬、庄重貌。
齐、肃同有敬义。《左传 · 文公二年》:“子虽圣齐,不先父食久矣。”杜预注:“齐,肃也。”又《诗经 · 小宛》:“人之齐圣,饮酒温克。”朱熹《诗集传》:“齐,肃也。”《左传 · 昭公十三年》:“从善如流,下善齐肃。”杜预注:“齐,严也;肃,敬也。”又,齐敬连文,《国语 · 楚语》:“毛以示物,血以告杀,接诚拔取以献具,为齐敬也。”是为齐、肃均可训为敬,即恭敬庄重的例子。《国语》中还有齐肃与恭敬连文的例子:“自公以下至于庶人,其谁敢不齐肃恭敬致力于神。”又《朱子语类》卷第七十曰:“祭而恭敬齐肃,便是无咎。”是齐肃均训为恭敬之例。以上文献中齐肃当恭敬义来讲,均与祭祀、降神、送神有关,所以《宋史 · 乐志》言“祭重齐肃,神格专精”“齐肃有容,祖考是承”。《汉书 · 礼乐志》:“粥粥音送,细齐人情。”颜师古注引晋灼语云:“细,微也。以乐送神,微感人情,使齐肃也。”这一点正好符合《九歌》的性质。
《九歌》本是沅湘民间祭祀娱神的乐歌,是巫觋的唱词。《大司命》“吾与君兮斋速,导帝之兮九坑”,“吾”是降神的巫的自称,这两句是其唱词,“君”是对大司命的称呼。将“齐速”读为齐肃,是符合降神之巫的身份的。《国语 · 楚语》有:“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月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汉书 · 郊祀志》记载略同。这一段话正好和《大司命》的相关内容相契合。齐肃与衷正同义连文,即《礼记 · 中庸》所言:“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那么,《大司命》中的“斋速”也就是齐肃,恭敬庄重的意思。“吾与君兮斋速,导帝之兮九坑”当译为:我和你恭敬庄重地将天帝导引往九坑之所呵(巫的唱词)。
《大戴礼记 · 保傅》:“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使士负之,有司斋,夙兴端冕,见之南郊,见之天也。”贾谊《治安策》《北史 · 李彪传》并作“有司齐肃端冕”,《治安策》和《李彪传》均以“齐肃”代《大戴礼记》之“斋”字,足以证《大司命》之“斋速”正当作齐肃解。又,古书斋和齐通假,所以有时将齐肃写成斋肃。班固《白虎通 · 姓名》与《大戴礼记》同记一事,曰:“大子生,举之以礼:使士负之,有司斋肃端緌,之郊,见于天。”因此,齐肃与斋肃词异义同。以故,今人陆侃如《楚辞选》释“斋遬”为“虔诚”,马茂元《楚辞选》释“齐速”为“诚谦而恭谨的样子”,可谓得之。王锡荣注《楚辞》释“斋速”为“战战兢兢的样子”,亦近是。惜其俱未以“齐肃”为言。闻一多《九歌解诂》释为“疾速”,刘永济《屈赋通笺》释为“其行至疾”,均未得其旨。
[1] 洪兴祖.楚辞补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2] 王夫之.楚辞通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3]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89.
[4] 姚小鸥.《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J].中州学刊,2001(5):114―119.
[5] 闻一多.楚辞校补[M].成都:巴蜀书社,2002:4.
[6] 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8.
[7] 金开诚.屈原辞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80.
2018-08-18
张二雄(1990―),男,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
I206
A
1006–5261(2019)03–0073–04
〔责任编辑 刘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