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以故事主题类型为核心的中国叙事文化学——评宁稼雨教授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

2019-01-18魏崇新

天中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叙事文叙事学化学

魏崇新



建构以故事主题类型为核心的中国叙事文化学——评宁稼雨教授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

魏崇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文学院,北京 100089)

宁稼雨教授创建的中国叙事文化学,通过对中国叙事文本的故事主题类型研究,考察同一故事要素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异,还原故事创作的内在动因,阐发叙事现象的文化意义。其研究将中国叙事文学研究与叙事理论的建构推向新的阶段,具有弥补当今中国叙事文学理论研究之不足的学术价值。

宁稼雨;中国叙事文化学;主题类型;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叙事文学资源,如史传、小说、戏曲、笔记、弹词说唱、民间故事等各种文体的叙事作品源远流长,但是在中国的叙事传统中却存在作而不论的现象——重创作而轻理论。与叙事作品创作的繁荣相比,叙事理论一直处于缺席或失语状态。如刘知几《史通》卷六专列“叙事”一章,开篇曰:“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1]152仅看这句话,以为刘知几是要强调史书的叙事性质,阐发叙事理论,但接着看下去则会发现,他所讨论的叙事仅止于语言修辞范畴,从“尚简”“用晦”“戒妄”三方面简论叙事的语言修辞特性,突出的是叙事的内涵层面,阐发的是圣人之作“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旨,怀其德音”[1]153,推崇的是经书的简朴叙事与道德意蕴。刘知几虽以叙事名篇,但其所言叙事与今人所谈“叙事”迥异其趣,所面向的主要是经书传统而非叙事本身。从刘知几对叙事的阐释,可管窥中国古代叙事理论匮乏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的叙事学理论传入中国,引起学术界对叙事学理论的关注。西方叙事学理论成为学者研究中国叙事文本的“他山之石”,得到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一批新成果。然而根植于西方文化土壤的西方叙事学理论,如果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难免水土不服,产生橘生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在研究中出现了一些生搬硬套西方叙事学理论的模式与叙事话语以框范中国叙事文本的事例,削足适履,造成人们对中国叙事文本的曲解与误读。鉴于此,学界有识之士开始探索基于中国叙事文本研究的本土叙事学理论,如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罗钢的《叙事学导论》、杨义的《中国叙事学》、傅修延的《先秦叙事研究》等。宁稼雨在长期对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研究的基础上,首创“中国叙事文化学”,并以自己的研究实绩践行之,将中国叙事文学研究与叙事理论建构推向新的阶段,产生了一定影响。

宁稼雨创建中国叙事文化学,志在扭转以中国文学素材迎合西方理论的现象,改变中国叙事文学创作与叙事理论创造不平衡的现状,在借鉴西方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从中国文学实际出发建构中国化的叙事文化学,使叙事学理论从“西体中用”转为“中体西用”。这种学术研究体现出研究者自觉的理论探索精神。宁稼雨的中国叙事文化学建构立足于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实际,借鉴西方民间故事主题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对中国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的系统研究,从理论上总结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概念、对象、方法与发展规律。其研究具有明确的理论建设目标与具体的研究计划,按照他的研究设计,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建构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在是借鉴西方AT分类法的基础上编制《中国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已出版的《先唐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一书即是先期成果;第二步是对中国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进行比较系统的个案研究,对重要个案故事的传承演变与文化意蕴予以分析,目前已经完成了一批重要个案的分析研究;第三步是在类型索引和个案分析实践摸索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撰写“中体西用”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理论著作。此一研究设计思路清晰,步骤合理,扎实推进,显示出作者厚实的学术功力与稳健的研究风格。宁稼雨数十年来坚持不懈,朝着既定目标稳扎稳打地向前推进,可见其学术研究的执着与坚毅。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重点关注叙事文本(尤其是古代小说戏曲)的故事主题类型,突破了传统叙事文学研究局限于作家、作品孤立研究的模式,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将叙事文学中的故事类型按主题学原理分类梳理研究,拆除叙事文体之间的壁障,打破叙事文学的时空界限,拓展了叙事文学研究的疆域。在这一理论方法的建构中,宁稼雨紧扣“故事”与“主题类型”两个关键词,以凸显叙事文化学的内涵与功能。经典叙事学理论关注的重点是叙事文本的故事、结构与话语,而故事恰是中国传统叙事文本的重心,抓住故事也就掌握了中国叙事文本的关窍。从整体着眼以主题类型统摄中国传统叙事文本的故事叙述,更易于从宏观上梳理叙事文本故事之间的异同与流变,有利于探讨这些故事主题类型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而发掘和总结中国叙事文学的概念与方法。简言之,中国叙事文化学以叙事文本的文献研究为基础,以叙事故事主题类型的个案研究为核心,转换研究视角,聚合故事类型,考察主题流变,分析叙事模式,探讨文化意蕴,深化理论意识,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简洁明晰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方法。这一成功的理论探索,对中国叙事文学研究具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按宁稼雨的研究路线图,目前进行的是故事主题类型索引与个案研究,最终成果将是在此二者基础之上凝聚升华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理论著作。研究途径是从个案出发到理论总结,从实践上升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文化学理论,而借助这种理论反过来又可指导中国叙事文本的研究实践。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研究路径的可靠性与科学性自不待言。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通过对中国叙事文本的故事主题类型研究,考察同一故事要素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异,还原故事创作的内在动因,阐发叙事现象的文化意义,其最终成果值得期待。作为探索中国叙事文学特色的理论与方法,如何使之对中国叙事文本的诠释具有普遍代表性与适用性,是最终成果《中国叙事文化学》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其次是如何处理叙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两者既互相关联,又互相制约,孰轻孰重,影响着理论指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推进,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中国叙事文化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给中国叙事文学乃至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另一双法眼,将会弥补当今中国叙事文学理论研究之不足。

[1] 刘知几.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019-02-20

魏崇新(1960―),男,江苏丰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I206

A

1006–5261(2019)03–0015–02

〔责任编辑 刘小兵〕

猜你喜欢

叙事文叙事学化学
在相关领域吸收与剥离中自张一军——中国叙事文化学第二生长时段的学术背景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以读促写,引导初中生写好叙事文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传播研究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