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建忠先生的治学、育人与处事

2019-01-18施仲贞

天中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周先生楚辞青年教师

施仲贞



周建忠先生的治学、育人与处事

施仲贞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周建忠是当代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他一直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尽显学者风范,充满园丁情怀。在潜心学术方面,他始终坚持楚辞本体研究与楚辞学史研究同步进行,在楚辞研究领域执着不懈地探索,学术贡献卓著。在倾心育人方面,他坚信学术研究应当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只有依靠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学术传承,才能不断推进学术发展。在热心帮人方面,他一直坚持资助一些生活困难的本科生,帮助和扶持青年教师。在用心生活方面,他喜欢说笑而不曲意逢迎,出语幽默而妙趣横生,平时比较注意仪表。周建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如同他所喜爱和研究的屈原。

周建忠;楚辞研究;教书育人

古人云:“行为世范,学为人师。”在美丽的南通大学校园里,就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教师,他一直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尽显学者风范,充满园丁情怀,他就是南通大学原副校长、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楚辞学研究专家周建忠先生。

一、潜心学术

周建忠是当代著名楚辞研究专家。他成名很早,30多岁时就被章太炎的助手汤炳正称为“是一位相当有气魄有毅力的开拓者,但又是一位非常深邃缜密而又审慎谦虚的探索者”。

周先生看起来瘦小,但他身上有用不完的力气和不服输的精神。他出身贫苦家庭,年轻时当过农民,干过繁重的农活,练就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十几岁时,他被家人送到木工师傅那里当学徒。不料,刚干完几天的活,他因左撇子而拉断一把锯子,就被木匠师傅遣送回家。于是,他下定决心“用一支笔打出一片天地”。

周先生大学刚毕业那几年,他大弟上初中,小弟才小学毕业,所以当时他的负担很重,冬天棉裤很单薄,晚上读书坐不了多久就很冷,特别是在夜间12点以后更冷,他就下楼跳绳取暖,然后回家继续读书。周先生下班回家忙完杂事后,本已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可是他却要坐到书桌边,正式开始看书、写文章,乐此不疲。他要求自己:每天最早在半夜12点睡觉,一般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钟。至于通宵达旦地坐着看书、写文章,也是常有的事。他说:“记得有一次深夜三点钟时,‘天空’的‘空’字,我写了一个‘穴’字,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醒来已是晨鸟鸣唱、霞光满天。每次搬家,周围几幢楼的住户很快就会发现,那漫漫长夜的一线光芒,正来自我的窗口。”周先生灯下苦读,一时成为趣谈。

30余年来,周先生始终坚持楚辞本体研究与楚辞学史研究“同步进行”,在楚辞研究领域执着不懈地探索,学术贡献卓著,为当代楚辞研究树立了一个典范。一方面,他仔细考察楚辞本体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积极运用出土文献与传统文献相互印证的方法,对屈原及其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扎实细致的探究。另一方面,他立足于古代、近现代楚辞学史,重点着眼于当代楚辞学史,勾勒出了整个楚辞学史的发展进程。他的很多学术观点,在楚辞学界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至今,周先生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出版《当代楚辞研究论纲》《兰文化》《楚辞考论》《楚辞讲演录》《五百种楚辞著作提要》等10余部楚辞研究专著,发表170余篇楚辞研究论文。同时,他还从事楚辞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楚辞研究与教学的专业网站。

二、倾心育人

2005年,我如愿以偿地跨进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攻读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开学的第一天,张采民老师负责召集第一次全体师生见面会。周先生当时正好出差在外,没有参加见面会,我便以为他是大学的副校长,一定很难接近,心里惴惴不安。没过几天,正当我想去见而又不敢去见他的时候,周先生来电邀约,我终于鼓起勇气到南通拜见他。在寒暄了几句后,周先生问道:“你以前毕业于什么大学?”我听后立刻紧张起来,因为自己此前压根儿就没有读过正规大学,心里暗想:“这回一定会被周先生看不起了。”当我硬着头皮简述了自己的自学经历后,周先生不仅没有丝毫嫌弃之意,反而慰勉有加。周先生看着我,脸上露出了笑容,亲切地说:“一个人的成功在于和时间赛跑。人与人的竞争在于将来长远的较量,并不在于眼前一时的高低……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渴望不断超越自己。”我先是一愣,接着就明白那是周先生对我的宽慰和激励。我随后如释重负,原先累积的焦虑和不安,一下子烟消云散。从那一刻起,周先生给我的印象始终是那样的和蔼可亲。

周先生坚信,学术研究应当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只有依靠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学术传承,才能不断推进学术发展,否则,就会造成学术中断。他惋惜地说:“这种学术中断,是最令人痛心、伤感的。”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其大部分弟子都毫不犹豫地选择楚辞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对象,已有多人主持完成或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

周先生有许多重要的科研项目要做,但他却始终坚持每学期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生命就是为了上课而来。作为一名教师,我特别喜欢讲课,带着强烈的成就感、陶醉感,可以综合前贤,指点江山。”在讲课过程中,周先生会紧扣课文,善于想象,触类旁通,或结合古今人物的逸闻趣事,或结合他自己的一些人生阅历,深入浅出,趣味横生。对于周先生的上课风格,我的师兄陈亮曾动情地说:“周老师从活泼泼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先贤的行迹中提炼智慧以审视当下,然后自然亲切地告诉你。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有一次,周先生举屈原为例,认为屈原之所以在政治上会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和身边的同事处理好关系;而一个人能否成功,成功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跟身边的同学或同事关系融洽与否。于是,他谆谆教导道:“一旦确定考入哪个学校学习,你就再也无法选择身边的同学;一旦确立进入哪个单位工作,你就再也无法选择身边的同事。如果你与身边的同学或同事关系不好,你可能会在学习或工作中处处碰壁,因此失去很多好机会。”

还有一次,周先生讲了孔子批评弟子向子夏借伞的故事。他说:“孔子之所以要阻止子路向子夏借伞,就是因为孔子非常了解子夏十分爱财而不愿意借东西给别人用,如果一定要去借伞就会让子夏很难受,暴露出他的小气吝啬的天性,为人不善。”最后,他告诫大家:“做事不能强人所难。”

周先生曾多次告诫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首先要把课上好,要迅速地从教学中走出来,成为一流的教学人才。否则,不管科研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有一次,他在泗阳实验小学做古典诗词创作报告,突然接到江苏教育厅的电话,让他立马赶赴苏州长三角中小学校长高峰论坛,临时替补主题报告。他围绕国学智慧与人生选择,以文史哲、儒释道、诗书画9个关键词展开。报告一直延续到下午6点半,依然济济一堂,座无虚席,论坛主持人在总结发言时不禁惊叹道:“尽管高温酷热,夜幕降临,大家依旧听得如痴如醉,不愿退席。或许,北师大那位副校长因病缺席,也不是一件坏事。”话音刚落,就引出长久热烈的掌声。

周先生认为,人文学科的大学教师不能止步于给学生上课,而应当更加自觉地担负起传播文明、普及文化的责任。自2015年以来,他专门为南通大学文学院学生开设了“古典诗词创作讲堂”选修课,亲自指导学生创作古典诗词。同时,他还牵头成立“曙汛诗社”,组织学院师生参加诗词唱和活动,推荐其中佳作出版或发表。他的这些举措,一直受到广大学生和年轻教师的一致好评。此外,周先生先后被中央电视台、韩国高丽大学、延世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玄奘大学、复旦大学等海内外单位邀请做学术讲座,并经常到江苏省各类中小学给青年骨干教师做培训。

周先生在弟子面前常常以自己的治学经历和体会教导他们:“治学如做人须严谨,绝不能心存侥幸,心生惰意。应当有漫长阅读、大量阅读、深度阅读,时时处于沉醉、吸收、冥会的亢奋状态;但阅读若过多地出于找资料的功利之心,又会往往导致沮丧、苦闷,因为有时读了三五本,看了十几天,可能一无所获,甚至本来清楚的问题反而糊涂模糊起来……写作论文的过程就是要将自己的理解与发现表述出来,要经得起检验与推敲,实际上是一个鉴别淘选、去伪存真、去粗求精、沙里淘金的过程。没有足够的时间、从容的心态、高度集中的精力,是无法完成这种特殊劳作的。无论耗费多少心血,付出多少代价,都要有大胸怀,无怨无悔。”青年教师贾捷在留学韩国延世大学期间,周先生就曾多次提醒她要注意学术积累和学术训练,不仅要积累韩国楚辞文献资料,而且要深入思索并撰写相关论文,最终她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得以成功立项。

平时弟子们提交给周先生的论文,不管写得怎么样,他都会认真审读,常常看到半夜时分,并一一指出论文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以及标点符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文稿被他改得面目全非,上面的修改笔迹就像蜘蛛网似的,纵横交织在一起。他常常对弟子说:“文章写好后,不要急于投稿、发表,而要多通读几遍,多修改几次。”除了直接修改弟子们的论文,周先生还会给他们推荐一些与论文相关的中外名家的论著,并把自己收藏的论著带给他们,让他们好好借鉴名家的写法,从而让他们受益匪浅,长进不少。

三、热心帮人

1978年,周先生刚参加工作不久,就担任班主任。当时班级比较特殊,不仅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而且年龄也差别很大,再加上生活习惯各不相同,难免存在矛盾和纠纷。周先生在细致分析学生的情况后,循循善诱,成功引导学生专心学习,相互关爱。至今,许多学生仍然对他敬重有加,与他保持着联系,互致问候。有一次,周先生看到平时好学的袁同学在课堂上睡觉,连当晚的自习都没来,于是他就特地到宿舍看望袁同学,结果却发现袁同学已昏迷了。身材瘦小的周先生十分吃力地把这位身高接近一米八的学生搀扶起来,连背带拖地弄下楼,扶上车,并亲自护送至医院,最终因为抢救及时使他脱离危险。等周先生将袁同学送进医院后,他自己也立马瘫坐在椅子上,这时他才发现自己身上的衣服已全被汗水浸湿了。事后,他不禁感慨道:“那是一种爆发性的力量,我作为老师,应该勇于担当。”

对于一些生活困难的本科生,周先生一直坚持予以经济资助。他回想道:“我出身贫寒,对饥饿、寒冷有切身而且长期的感受;我的弟弟们读大学的时候也是非常困难的。”后来,当周先生觉得自己有能力回报社会、资助他人时,他就当仁不让。他语气平和地说道:“我每学期不管在哪个班级上课,我都会资助四个学生,课代表帮我找他(她)认为比较困难又愿意接受资助的同学。这是我自己形成的一个惯性,只要有能力我就会一直做下去。”到底是哪些本科生接受了他的资助,周先生是从来不过问的,他从来不与被资助的本科生交谈,因为他担心一旦过问或面谈就很可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对于自己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他每年也会资助他们,或用于购买书籍,或用于参加学术会议,或用于出国访学,或用于改善伙食。至今,他用于资助学生的钱,加起来已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字。2008年,我顺利考入苏州大学,继续追随周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开学后不久,周先生来电让我去他办公室。我一到办公室,他就打开抽屉,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递给我,笑着说:“奖学金,祝贺你考上博士!”当我接起那个装着5000元的信封时,内心感激不尽,也深感沉重!要知道,我当时连读博第一年的住宿费1200元还没有着落。

对待年轻而有进取精神的教师,周先生是亲切的、热情的,他总是保持着平易近人的态度,扶持新秀,甘做人梯。周先生认为,青年教师,由于阅历和学识的限制,难免会遇到挫折,因此对待他们要多宽容,多鼓励,多奖掖。他经常说:“在我年轻时,曾得到很多老先生的指点和帮助,如高中班主任蓝田先生,南京师范大学叶晨晖先生、吴锦先生,单位老领导王湛先生、陆文蔚先生、朱双六先生,等等。没有他们的提携,我就很难有今天的成绩。”周先生提及这些老先生时,眼睛放出光芒,话语充满感情。在和青年教师聊天的时候,周先生绝不以领导和长辈的身份居高临下,而是以同事和朋友的身份平等对待,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有趣的故事,给青年教师传授一些经验。他经常为青年教师的专著作序,资助他们出版专著,推荐发表论文,指导和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如青年才俊王育红教授、顾友泽教授、刘成才副教授、千金梅副教授等。时间一长,很多青年教师有心里话都愿意跟他讲,有重要的事也愿意请他帮忙。2014年冬天,刘成才博士想把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编辑成集,却遇到了资金困难,最后在走投无路的境地下,他终于鼓起勇气,给周先生发了一条求助短信,短信发出后他就有点后悔,有点后怕。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不到几分钟,周先生就打电话给他,让他带着书稿去自己办公室。在办公室里,周先生看了一会儿书稿,就立刻表示愿意资助出版,并批评他遇到困难不早点告诉自己,还亲自为他作序。刘成才博士谈及当时的情景,充满感激地说道:“虽是批评之言,但当时自己心里却异常温暖。在困难时,能得到长者的关爱与帮助,是人生的大幸福,这幸福如灯光,一直点亮在人生的漫漫长路,而周教授就是那‘点灯者’。”从韩国延世大学毕业的千金梅博士,来到南通大学工作后,作为周先生“青蓝工程”的徒弟,耳闻目睹周先生的为人处世,她由衷地赞叹道:“若人生中有这么一个人值得去学,那人非周教授莫属。一辈子可拜为师的人就在眼前,我们太幸运,别人是求之不得的。”

四、用心生活

周先生与人闲聊时,喜欢说笑而不曲意逢迎,出语幽默而妙趣横生。只要经他一说,很多枯燥的材料便变得生动了,很多陈旧的话题便变得新奇了,很多无聊的事情便变得好玩了,时常逗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有一次,一位青年教师因职称评审未通过而找周先生诉苦,周先生微笑地说:“在我看来,学位、职称、项目、成果,尽管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都是早早晚晚的事。如果活到八九十岁,早一年两年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一件事情的走向,可能和多种因素有关。就像一炷沉香点燃之后,我知道它会散发馨香,但是我们无法预测在某个特定瞬间,它会飘向哪里。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爱惜自己,顺应自然。”

周先生在召集弟子聚会或聚餐时,往往会自己先讲一件有趣的事或一段有趣的话,然后鼓励每个人轮流讲一件有趣的事或一段有趣的话,或按照入门的先后顺序,或根据年龄的大小排列,竭力为大家营造一种自然灵动、轻松愉悦的氛围。他时常对弟子们说:“一个没有生活情趣的人,是没有什么生机活力的。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我们都不能成为书呆子,要懂得寻求生活的情趣。”若有人说了什么好笑的事或好笑的话,周先生也会放声大笑。他的笑声是爽朗的,是发自肺腑的,很有穿透力和感染力。

周先生白天工作很忙,需要处理很多事情,还得经常抽空接待各种各样的人。每次亲友、同事或学生来访时,周先生就会亲自为他们沏上一杯好茶,亲切地与他们交谈。周先生休息时,喜欢独坐在沙发上喝一杯咖啡。他开心地说道:“我把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休息上。而品着苦中带涩的咖啡,有一种陶醉感,有一种人生况味,即使不喝,在疲倦时打开瓶盖,放在鼻下闻一闻,就有一种清闲、愉悦、飘逸的心境。”

周先生平时比较注意仪表。一旦出席正式场合,他一定会西装革履。他说:“一个人的衣裳可以表现他(她)的素养,应当要注意整洁、得体,既不要过于华丽而显得低俗,也不要过于陈旧而显得寒碜。”在一个炎热的夏日,我兴高采烈地带着女友去南通拜访周先生。令我没想到的是,周先生表情十分严肃,眼睛从上往下仔细打量了我一番,然后当着我女友的面,非常严厉地批评道:“你穿着拖鞋、运动衫来见我,实在过于随便……希望你日后注意礼节!”过后,周先生又特意发给我一份关于礼仪常识的邮件。周先生经常是笑眯眯的,很少批评人,但他却多次劝告弟子们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说道:“受到别人的批评是人生之快事。一个人、一部书或一个观点受到批评,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们的存在价值。没有人批评是可悲的,不能接受别人批评的人难以进步。但是,对于类似‘三七二十’的批评不要争执,置之一笑可矣。”有一天,周先生叫上陈亮师兄、贾捷师妹和我一起去他办公室。那一天,周先生很有兴致,先把每个人的衣着略评了一下,接着又说道:“你们已经参加工作,要更加注意衣着打扮,不能像做学生时那样随便……瘦的人不要穿黑色的或竖条纹的上衣,胖的人不要穿白色的或横条纹的上衣,牛仔裤不要配西装上衣,背有点驼的人不能穿圆领的上衣……”说完,周先生就起身打开柜子,从中拿出他出访英国时购买的衬衫、围巾、领带等礼物分送给了我们。

周先生时常鼓励青年教师要自觉同高水平的人在一起,并且时常教育他们,真诚是建立友谊的通行证,孔子之所以能赢得弟子的尊敬,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孔子是一位十分真诚的人。顾友泽教授是周先生的“青蓝工程”结对师徒,他对此更是深有感触:“周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真性情。他对待我们从来没有高高在上摆架子,也没有过于客套,而是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着我们,但也会毫不留情地批判我们的不成熟;他会由衷地赞美别人的成就,但对自己的得意之处也会溢于言表;他对我们帮助甚多,却从来对我们没有任何要求。”

有一次,他在中央电视台讲兰文化。节目开始的十几分钟,只有林业大学专家侃侃而谈,而他却一言不发,难道是他紧张了?第二天,他召集弟子们组织学术沙龙活动,其中一位弟子好奇地问他缘故,他说:“林业大学的专家是研究兰花的植物属性,不研究文化属性,对节目的内容基本上是外行。录制前几天,我送给他一本自己写的《兰文化》,让他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节目录制时,只要他能回答的问题,我都尽量不作声。只有他回答不出来的题目,我才回答。所以前面他说的多,后面我说得多。”接着,他又补充道:“兰花的叶子,一萌发就是三片,只要其中一片叶子枯萎,其余两片必定枯萎,怎么救也救不活。这被称为‘桃园三结义’。一个节目就像是一盆兰花,主持人与两位嘉宾就像三片叶子。这三片叶子,需要齐头并进相互映衬,才能形成美好的姿态,如果只是一片叶子旁逸斜出、一枝独秀,那就失去了平衡、失去了美感。”听了这样一席话,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在台上“默不作声”,实际上反映的正是对他人的尊重、谦让和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周先生承认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如同他所研究的屈原。不管做什么事,他总想做出名堂来。对于那些做事草率的人,他是不喜欢的。周先生常说:“我觉得,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尽力做到最好,这样才有价值与意义”,“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做一件事,要做到学理上应该、情感上愿意、思想上深邃”,“要学会吃亏、愿意吃亏、主动吃亏,付出不图回报”。有一次,我陪同周先生去邮局,给一位楚辞爱好者邮寄他的几本专著。当周先生准备给那几本书题字签名时,却发现专用的签字笔墨水已经不够用,于是他就立马回办公室拿来一支新的签字笔。等周先生认认真真地题字签名后,他又小心翼翼地在那几本书上盖上两个印,一个是真名的印,一个是笔名的印。随后,他又亲自用牛皮纸把书包裹得方方正正,并把捆书的那根细绳也剪得整整齐齐。后来,我跟纪晓建师兄提起过此事,纪师兄说:“周师的做人,不是平常之人学得了的。哪怕是一点小事,他都从不马虎。”

在广大师生眼里,周先生是一位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一位知识、思想和真理的传播者,一位灵魂塑造者,一位安心、热心、舒心的从教者。作为教师,他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始终以广博的学识教导学生,以丰富的阅历启发学生,以豁达的胸怀关爱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而这,正是“春风化雨育桃李,三尺杏坛写春秋”的真实写照。

On Mr. ZHOU's Personal Charming in Researching, Talent-Cultivating and Social Dealing

SHI Zhongzhen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ZHOU Jianzhong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expert on Chuci as well as a celebrated teacher of the national “Ten-Thousand-Talent-Plan”. Taking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s his main task, he acts as a hard-working gardener. In his academic life, he persists in carrying out the research of Chuci’s ontology and choral history. In education, he firmly believes that academic research is a long-term process which relies on succeed endeavor of one generation after another. In his daily life, he keeps aiding the financially back warded undergraduates and supporting young teachers. He loves laughing and his words are full of humor and wisdom. He is a perfectionist, just like Qu Yuan he studied.

ZHOU Jianzhong; Chuci Study; talent-cultivating

2019-01-11

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资助项目(2016)

施仲贞(1979―),男,浙江瑞安人,副教授,博士。

I206

A

1006–5261(2019)03–0001–06

〔责任编辑 刘小兵〕

猜你喜欢

周先生楚辞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李铁环作品
屈原和楚辞
戴着耳塞生活的人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细腻不等于多情
礼必须到
从课堂中来 到课堂中去——青年教师听(看)课技能锤炼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