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类APP视域下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分析

2019-01-18孙宏伟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运动用户

孙宏伟

(宁德师范学院 医 学院,福建宁德352000)

2016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国发〔2016〕37号),文件指出:加快群众体育的发展,搭建多元化的运动健身平台,同时为群众体育提供科学的运动健身指导,激励全民健身,打造“运动民族”[1]。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随后2016年10月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专章规定“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实现了“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的无缝对接,都彰显了全民健身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性。高校大学生作为承接“学校-社会”的重要转折点,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在全民健身的发展和推广中尤其重要。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互联网+”的介入,高校大学生作为智能手机用户的主体,走在各类APP推行和使用的前沿,集运动、社交、健康管理、资讯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运动类APP自然而然受到了很多高校大学生的追捧和使用,与此同时此类APP也对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运动类APP的简介

1.1 运动类APP的定义

APP是英文APPLICATION(应用)的简称,运动类APP是指集运动、社交、健康管理、资讯等为一体的连接在移动设备上运行的第三方多功能应用型软件平台。

1.2 运动类APP的主要功能

1.2.1 数据记录功能

运动类APP的数据记录功能主要是在后台对用户运动时的速度、距离、时间、运轨迹等情况进行记录,基于GPS、陀螺仪计算运动时机体消耗的卡路里进行数据整合和分析,最后通过后台的处理将直观的数据、画面、视频推送给用户,起到反馈的作用。

1.2.2 社交功能

运动类APP的社交功能是为用户提供线上交流线下指导的社交服务,可以对运动成果进行点赞互动、好友PK、评论留言、分享运动乐趣、寻找志趣相投的运动达人,实现虚拟与现实之间相互渗透,进而为平常没有时间锻炼、缺乏运动常识的这类人群摆脱传统运动的模式,达到科学健身的运动社交圈。

1.2.3 视频教学功能

运动类APP的视频教学是为用户提供录制好的免费线上授课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运动水平,选择不同水平的课程,也可根据不同的环境,选择适合的课程。教学视频作为直观的教学模式,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动作示范和语音指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和成就感,让用户享受运动、体验成功,增强用户和此类APP的粘性,使用户真正的喜欢运动、热爱运动。

1.2.4 运动处方功能

运动类APP的运动处方功能是根据用户的自身情况,制定出的适合用户体质的训练计划。包括运动的内容、运动的时间、运动的强度、运动的频率以及注意事项。通过收集运动中的用户数据,进行科学的检测和指导。

1.3 运动类APP的优点

1.3.1 便捷性

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不仅生产创造出实物形态的体育产品,另一种为现代人类提供服务和劳务的非物质形态的体育产品—运动类APP也应运而生,运动类APP的运用不受时间、空间、其他因素等的制约,不仅可以摆脱昂贵的健身房会员消费门槛,还可以摆脱传统的运动器械健身的制约,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科学的安排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

1.3.2 科学性

多数的运动类APP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进行个人基本信息的完善,系统对不同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分类,经过科学的分析并且为不同的用户制定、推送相应的体育锻炼计划和指导方案,做到因人而异的人性化和科学性的。这是运动类APP的一大优势。

1.3.3 互动性

运动类APP的线上交流、线下互动更好的推广和分享了用户的体验。用户不仅可以将自己的运动过程形象化的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社交媒体类软件进行分享[2],还可以通过APP本身分享自己的体育锻炼经验和感受,被“标签”化的信息往往更容易被其他用户追踪,这些分享都可以更好的实现与有共同爱好不同地区用户的交流、互动功能。

1.3.4 社交性

运动类APP本身具备的便捷性、科学性和互动性就决定了它有独特的社交性,不同用户的“线上交流、线下互动”,都能够促使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沟通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最缺乏的就是真诚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运动是最淳朴的,运动类APP带给人们的交流就是最真诚的。

1.3.5 大众性

相对越野赛中价格昂贵的专业GPS盒子,还是价格不菲的自带GPS芯片的运动手表、运动手环,对于一些喜爱跑步的锻炼者而言运动类APP虽然在精确度上没有那么高,但是仍可满足大众锻炼者的需求。

1.4 运动类APP的缺点

1.4.1 缺乏有效的监控

运动APP中的教学视频虽然是规范的、标准的、专业的。但是用户在学习课程的时候,诸多的动作会出现一些误区和错误,没有设置一个锻炼者的反馈模块功能,长时间的错误练习,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锻炼效果,甚至可能对锻炼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

1.4.2 缺乏一定的专业性

运动类APP所能提供的教学课程相对比较初级,可以满足一些初级锻炼者的需求。但是对一些运动达人来说,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指导上都很难满足他们的锻炼需求。此外,相比专业的GPS盒子、GPS芯片而言,运动类APP的数据缺乏一定的精确性和准确度。

1.4.3 缺乏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评价模块

在“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运动类APP应该与时俱进,增设不同年龄段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评价体系模块。在遵循有效性、可靠性、客观性、经济性和可行性的原则下,通过选择不同的年龄段分组、测试内容进行规范和标准的测试,通过后台的评定标准得出符合不同用户的体质测试评价结果,进行用户的自我体质监测,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运动类APP运用到国民的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中。

2.运动类APP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运动类APP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活动行为的干预。高校大学生在使用运动类APP的过程就成了被直接干预的人群,在使用过程中运动类APP带给使用者的独特的数据记录、社交、教学视频、运动处方的同时,通过健康教育的引导进行多元化的积极干预,有效的促进了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带动了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1 运动类APP提高了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的认知

从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人们的认知活动不是被动的接收和去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一种主动处理、积极解决问题的动态系统。有超过100篇的回顾性文章发现,体育锻炼行为与认知之间呈现一种适度的正相关的关系,运动类APP作为新兴的互联网产物,有着新潮的功能、便捷的操作、科学内容,从多方面极大的提高了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的认知,认知是活动的基础,良好的体育锻炼认知促进了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

2.2 运动类APP满足了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多重体验

高校大学生对运动类APP体验的满意度是运动类APP这款软件是否成功的标志。通常的用户体验是指从软件的整体上去衡量在使用界面、结构、内容、操作流程以及功能设计等的多个方面的使用感觉。

运动类APP的数据记录功能、社交功能、视频教学功能、运动处方功能等在用户体验上很好的满足了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展示需求、社交需求、锻炼需求、专业指导需求,进而增强了高校大学生对运动类APP的使用粘性,高校大学生对运动类APP的多重体验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3 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反作用于运动类APP

在使用过程当运动类APP不能很好的满足高校大学生的时候,说明运动类APP需要不断的去优化和改进来满足需求日益增加的运动人群。从目前的反响可知,运动类APP在教学课程效果的跟踪、数据的精确度、专业模块的扩充上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同时要减少商业广告的投放,保证软件良好的推广。

3.有效运用运动类APP来促使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

体育虽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但是体育概念的出现远远晚于体育活动的本身,对体育锻炼行为的概念界定不同学者也是众说纷纭,杨少文通过对体育行为、体育锻炼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归纳后,总结归纳出体育锻炼行为是个体为增进身心健康、丰富业余生活而表现出的满足自我意愿的活动[3]。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行为:是指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身体运动为内容和手段,计划、有组织,复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的身体活动[4]。本文中的体育锻炼行为指以身体运动为基本的手段,个体或者群体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可支配的体育活动行为方式。

高校大学生是大多数年轻人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屏障,这个时期是多数年轻人在个性、性格以及行为习惯养成上是步入社会前的关键时期,在高校大学生运动类APP的运用过程中,运动类APP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只有有效运用运动类APP与高校体育教师、学生、课堂“三位一体”的集合,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

3.1 运动类APP和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结合

3.1.1 运动类APP和高校体育课的有机结合

作为信息化教学的载体,运动类APP在体育教学信息化方面,通过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的学情进行分析,在教学目标方面对高校体育课进行相应的延伸和补充,更好的促进高校大学生达成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升华了高校大学体育教学的高效开展。

3.1.2 运动类APP和高校体育教师的有机结合

通过运动类APP的运用,高校体育教学既可以把控整体,又可以关注个体差异。运动类的APP智能化的后台整合功能可以辅助高校体育教师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监测,达到对课堂延伸的有效评价和特殊情况的干预。通过一个学期数据整合后的直观反映,体育教师可以根据APP反映出来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的各项指标,完成对学生更客观、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更科学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素养。

3.1.3 运动类APP和高校大学生锻炼者的有机结合

伴随着运动手环、腕袋、臂包、腰包等中介物的产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锻炼者和运动类APP的智能结合,同时辅以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社交媒体类软件的动态展示与互动,满足了大学生锻炼者对体育锻炼的多重需求,有效促进了运动类APP的使用和推广,带动了体育锻炼者的锻炼热情,促进了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2 运用运动类APP和个人因素的有效捆绑

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人的生理状态、个人行为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

3.2.1 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

人口统计学变量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职业等。其中与高校大学生切身相关的我们主要研究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研究者认为高校大学生中男性的体育锻炼行为较女生多,此外女性的运动时间以傍晚为主;年龄与体育活动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大学期间的运动曲线成对称的曲线,刚入学和临近毕业季体育锻炼行为的曲线处于最低位置。运动类APP通过宣传来吸引高校女生的使用,并且在入学和临近毕业季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达到优化高校大学生人群运动曲线的目的。

3.2.2 个体的生理状态方面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个体存在躯体上不适和参加体育锻炼等因素与体育活动呈现负相关。但是也存在认为自己存在健康问题的个体往往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并且有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运动类APP可针对不同人群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来促进不同层次人群的体育锻炼。

3.2.3 个人行为方面

个人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体育锻炼行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行为更加持久、更容易养成习惯,消极被动的体育锻炼行为更容易中断、更不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通过运动类APP的运用,可以促进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行为认知,健全体育专业知识体系,培养高尚的情操。

3.2.4 个体的人格特征方面

个体的人格特征和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主要以自我效能、自我动机、独立性为主。具备自我效能的人体可以更准确的预测自我体育锻炼行为的坚持情况。A型人格较B型人格退出体育锻炼的倾向更大。《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中提到,独立性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呈正相关,独立性越强的个体更能坚持体育锻炼行为。高校大学生应该理性的使用运动类APP,树立健康的运动观、交友观和科技观,科学使用运动类APP,对新兴事物理性看待,不盲目追风。

3.3 运用运动类APP和环境因素的有机融合

3.3.1 社会环境

广义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科技等诸多方面。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所在城市、校园、朋辈间的体育活动氛围,良好的城市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朋辈体育文化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3.3.2 物理环境

本文的物理环境主要指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活动场所是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方便的活动场所是保证有规律的参加体育锻炼的前提。运用运动类APP根据不同物理环境情况制定不同锻炼方案的功能,满足运动需求。

3.3.3 体育活动的特征

体育活动根据特征可划分为有氧运动或无氧运动,徒手运动或器械运动,竞技运动项目或休闲娱乐项目,室内运动或者室外运动等类别。中等难度偏休闲娱乐的徒手或者轻器械有氧运动是大多数体育锻炼者的首选,一次运动的持续时间越长、运动强度越大,退出活动的百分率越大。运动类APP科学的制定运动方案,保障体育锻炼循序渐进的开展,养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4.结论

4.1 运动类APP在多元化的运动健身平台发展过程中,借助智能手机为载体,与高校大学生有机的粘合,推动了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强势发展。

4.2 运动类APP提高了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的认知程度,对体育锻炼作用的科学认知促进了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

4.3 运动类APP满足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多重体验的同时,高校大学生也享受到了运动类APP带来的数据记录、社交互动、线上课程等服务功能,高校大学生对运动类APP的使用粘性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4 运动类APP缺失用户使用教学课程学习效果的后续监控和追踪。此外,运动类APP在教学课程上相对比较初级,在数据的科学记录上相比专业的GPS盒子、GPS芯片而言缺乏一定的精确性和准确度。

4.5 运动类APP与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师、学生、课堂“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关注整体教学与个体差异,进而促进了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

5.建议

5.1 高校大学生应该理性的使用运动类APP,树立健康的运动观、交友观和科技观,科学使用运动类APP,对新兴事物理性看待,不盲目追风;

5.2 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行为认知,健全体育专业知识体系,优化APP和高校体育课程的结合,培养高尚的情操;

5.3 运动类APP开发商需要不断的去优化和改进软件来满足需求日益增加的运动人群。增设用户使用教学课程学习效果的后续监控和追踪模块,增设全民体质健康测试评价模块,提高数据记录的精确度,同时要减少商业广告的投放,保证软件良好的推广。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运动用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不正经运动范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