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理念探析
2019-01-18刘承军
刘承军
(湖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1.前言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相继出现了一系列教学新模式新范例,如教学质量保障、目标培养、推荐就业等学生管理形式,其中体育综合型人才培养是改善和提升学生身体素养重要方式之一。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想要完善学生的体育综合型管理模式,应从较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例如学生的运动观、运动技能发展、训练规划、锻炼态度、体育认知等[1]。新时代体育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模式,教学质量保障日渐深入,高校体育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和成熟发展。
2.理论基础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1984年美国学者弗里曼为利益相关者下了一个广义的定义,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影响结果实现的任何元素或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受到影响的个人和团体,且利益相关者不仅仅指因采取行动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而受到影响的个人或团体,同时还强调任何组织活动都离不开为了获得利益的各个独立元素的支持,要求整体都能获利,而并不是某一个独立的单元获利[2]。从以上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得知教学质量保障的参与者也是一种利益相关者的组织团体,而我们可以对其定义为能影响其发展和组织目标实现同时又受到高校发展和目标实现影响的个人和团体,所以如何使之间的利益均衡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中教学质量保障的发展,稳定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以更好的发挥学校、家长、学生三方的均均衡发展。
2.2 教育认同理论
教育认同理论关键在于高校的认同上,所谓认同就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识,利益方向一致,主体发展目标适合客体的发展要求。教育认同是指要符合高校发展要求,高校发展利益是第一位的,在高校教学理念或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学生应该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对于高校管理者、教职工、领导者等高校内部人员的认可与适应。教学质量保障目标人才培养视角下的教育认同,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考核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对学生来说也同样造成不同的学习效果[3]。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年级差异
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大一在参与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提升体育核心素养和汲取专业知识,参与不同的训练项目可以习得不同的体育技能。但在此过程中学生主观上由于厌倦学习生活,逐渐脱离学校安排的各项实践活动,导致部分学生不愿继续参与枯燥的训练。与此同时,学生们又面临着学校的层层考核,部分高校对学生的验收标准过于苛刻,使得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体育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反映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体育教育理念的滞后,导致学生思想教育和未来生涯规划出现严重偏差。
3.2 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性别差异
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在性别比例上存在较大差异,参与训练的学生中男生所占比重明显,在体育教育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男生的主观意识较强,主观选择内容丰富,而对于女生缺少主观意识,但受家庭及高校考核因素的影响较深。从湖南省高校的学生获取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及体育教育专业知识的途径及管理方式上来看是多种多样。例如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学校管理、学生心理、用人单位、高校文化及家长影响等方面。教学质量保障培养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学校育高校之间没有相互依存法定关系,缺少经验交流,学校对学生自身的不了解,高校对学校以及学生的不了解,使得在目标培养过程中出现一些尴尬情境,最直接因素在于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3.4 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的原因调查
第一,学生自身方面。有半数以上学生认为参与训练是出于学生自身原因,首先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学生在选择体育教育专业之后并没能够抓住机会,用心经营自己的学业,扎实专业知识,而是选择了懒惰,放松学习,精神懈怠。第二,社会以及家庭方面。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常态化,互联网+时代使得学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这也是影响学生懈怠体育学习的主要原因。第三,高校自身发展及管理制度方面。高校实在社会变革中生存和发展的,随着经济常态化的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对高校进行了更加宽松的政策,在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下高校也会按照相关政策进行调整。高校在体育教学质量保障方式上对人才的选择也会作出变化和调整,如对学生的专业标准进行提高,对学生自身专业做出特殊要求。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
4.湖南省高校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理念的思考
4.1 强化学校、学生双方利益关系均衡发展
一方面,引导学生确立积极有效的体育教育学习理念。全方位实施学生体育综合型人才培养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在于全面展开,重点培养。比如湖南省高校开展的运动训练活动,不同的年级展现不同的训练特色。一年级的学生班会主题明确、鲜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多方面的运动训练经验,反映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未来发展性[4]。另一方面,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进步与能力的发展,其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压抑和扭曲学生的发展。例如:某生此次技术表现在全班来说并不高,但跟他过去的成绩相比则有进步,评价时就应予以肯定和表扬,为发展体育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4.2 增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式创新和思想认同感
第一,创新发展体育综合型人才培养方式以及教学理念。在体育综合型人才培养中,教学相长的育人理念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中,教学相长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为一体相互照应,共同提高与优化发展。第二,通过构建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评价模式,促使学生在上课学习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循序渐进的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和高校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自发养成适应环境的行为习惯。第三,为了能够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培养对高校文化的认同,体育教育专业高校都在大一新生中就成立体育教育专业让其进入开始学习。
4.3 合理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管理的多方评价机制
第一,以运动训练为核心的过程性评价。在体育教育专业学习开始或者一个单元教学考试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体育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对专业的基本认识情况,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第二,形成性评价是在学生开始学习专业知识的初始阶段进行的教学评价,是一种短周期测评,一般贯穿于第一学期,主要针对初学过程中学生技术中“学、改、评”,给学生反复巩固的实践和机会,促使学生的进度普遍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及其体育认同感要及时进行阶段测评,包括对学生的提问、课堂师范、技能测验等。第三,总结性评价是在一门学科或一个周期学习结束的时候进行,主要针对总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自我表现情况,关心的是最终目标是否达成。因此,在教学质量保障模式下体育教育专业管理过程中应协调以上四种评价方法,既能够快速掌握学生和教师日常教学的反馈信息,又能够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最后还能够进行阶段测试,为学生顺利进驻高校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