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陶刻应正确处理的四种关系
2019-01-18钱琦
钱 琦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陶刻是以紫砂材质为载体,集书法、绘画、篆刻等诸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明清以来,由于文人雅士的广泛参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欣赏艺术,在异彩纷呈的紫砂装饰方法中,紫砂陶刻始终是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紫砂艺术特色和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紫砂陶刻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形势下,紫砂陶刻作品要达到有个性、有品位、有内涵的艺术高度,必须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正确领悟和把握紫砂陶器造型和陶刻两者互为影响的关系,做到主客之间相互呼应、互为表里、浑然一体,是紫砂陶刻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首先,紫砂陶器的主体是造型艺术。与其它陶瓷门类相比,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材质的肌理美与色泽美。紫砂陶刻是根据紫砂陶坯的材质特点,在充分表现紫砂器物工艺属性的前提下,灵活地运用不同的装饰技巧,以达到提升紫砂视觉效果和文化品味的目的。因此,紫砂器物造型始终占有主导地位,陶刻装饰只是从属于主体的辅助手段,起到画龙点睛的烘托作用。一幅好的陶刻作品应“随方制象”,围绕主体造型结构及内涵通体谋篇布局,使陶刻作品与主体达到风格上的一致、形式上的和谐,两者相互交融、互为补充。
2、繁与简的辩证关系
紫砂陶刻与中国传统书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因此在陶刻过程中应充分吸收中国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中的营养成分,汲取和借鉴中国书画中的留白、疏密、虚实等技法,赋予作品以更多的文化气息。在陶刻实践中,合理构思与布局,切实处理好繁与简的辩证关系以达到繁与简的对立统一。一方面不要偏面地强调视觉冲击力,热衷于细节的堆砌和色彩的渲染,使作品显得繁琐沉闷;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地理解和把握“简约”的含义:过简则会显得荒率粗鄙,缺乏文化内涵。要将作品的观赏性和实用性统一衡量、有机融合,做到繁简得当、自然朴雅,做到“宁拙毋巧、宁俭勿滥”,通过视觉与触觉的感知,激发出广大受众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进而传达出美的意象和情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从事紫砂陶刻创作,要善于从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去探索,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将之付诸与艺术的实践之中,具体到陶艺上,就是做到内容与器物形的融合与统一,深刻理解紫砂器物与陶刻之间内在的、实质的联系,体会时间与空间、人文与自然当中各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陶刻装饰应充分根据器物的不同形态、寓意,对其有限的空间进行合理化安排,使之切器、切意,合理合趣,避免游离器物主题。而作一些牵强附会或与内容无关的装饰,出现各说各话的“两张皮”现象;另一方面,陶刻从业者不能陷于一种单纯地对技巧、技艺的盲目追求之中,从而造成内涵的空洞。单纯突出技艺的表现,往往使作品流于形式,使艺术作品与工匠制品之间很难产生本质的区别。紫砂陶刻不是机械地照搬或复制其他的艺术形式,应该围绕器物造型艺术,做出浅刻的艺术诠释,对器物的造形之美、本质之美进行充分地发拙和完美地体现,使器物装饰恰到好处,外形隽永、内涵丰富。
4、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长期以来,历经古今几代人的探索实践,紫砂陶刻业已形成了它自身的规律和特色,与之相适应地也产生了一套程式的刀法和章法,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新的社会文化形态和各种艺术流派的冲击,紫砂陶刻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发生着一些变化,紫砂陶刻作品完全依附于具体实用功能的紫砂器上的传统观念,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紫砂器物及相关作品越来越多地从实用功能中摆脱出来,其本身就是具有越来越多的独立成分,演化为完全脱离实用功能的欣赏艺术,且品种、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现代陶刻作品也在逐步摆脱传统上的依附属性,逐步发展为一项独立的艺术,这种功能的转化扩大了紫砂陶刻的舞台,给紫砂陶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使得传统技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显然,传统陶刻技艺的创新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要求紫砂陶刻从业者要从新的审美观念、新的审美视角和新的审美价值来审视作品的继承与创就。现代陶刻的创新,首先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否则则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着力于研究传统技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沿革命化及其与文化、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广泛吸取和借鉴前人的创作成果和艺术精髓,客观地把握好和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层次和创作水平,以达到新形势创新理念和紫砂作品物化过程的良性循环和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