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射箭项目体能训练研究现状

2019-01-18母应秀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射箭肩部耐力

母应秀

(贵州中医药大学 体育健康学院,贵州贵阳 550002)

体能由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组成。是运动员形态、机能与各项运动素质相结合的综合产物[1]。其中形态是体能的载体、机能是体能的支撑,素质是体能的重点[2]。射箭运动员的竞

技水平与技术训练、心理训练、体能训练、恢复密切相关。射箭项目对力量要求较高,良好的体能训练能给射箭运动员带来好的竞技状态;能够更好地实施技战术,减少受伤的可能性;防止精神上的疲劳并且有助于集中注意力。纵观我国的射箭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已有的文献不多,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训练体系。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我国射箭运动体能训练研究进行纵向梳理为射箭运动的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1. 我国射箭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的发展进程

1.1 我国射箭运动员体能训练初步发展阶段(1994-2000年):开始探索

此阶段研究文献甚少,逐渐意识到射箭体能训练对技能的补偿、对心理的稳定、对损伤的预防作用。受传统5大身体素质的影响,把射箭体能训练分为速度、耐力、柔韧、平衡、协调训练。认为射箭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该包含有三种成份:力量储备、肌肉耐力、平衡用力[3]。力量训练重点应放在运动员的肩带力、腰背力和腿部,应根据专项的特点进行体能训练。

1.2 我国射箭运动员体能研究逐步提高阶段(2000-2010年):不断深入

此阶段有关射箭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文献增多,射箭身体训练的主要内容不断补充,分为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协调能力、柔韧素质、健康素质。对射箭的专项体能的理解进一步深入,认为力量训练是射箭运动体能训练的核心,把力量训练分为基础力量训练与专项力量训练,提出力量训练应静力性与动力性内容相结合,拉弓臂与持弓臂力量需均衡发展,射箭力量训练还应考虑减少运动损伤的因素。体能训练年度训练过程被有机地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体能强化训练阶段、体能保持阶段、弥补性体能训练阶段;提出射箭运动员体能的形态、机能、素质指标,但缺乏体能训练的具体实证研究。

1.3 我国射箭运动员体能训练科学化发展阶段(2011-至今):模仿与创新

该阶段射箭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逐渐丰富,体能训练训练计划、专项准备活动实证研究逐步增多。受国外核心训练理念的影响,重视射箭运动员核心部位力量训练,并认为核心力量训练能提高射箭运动员的专项能力,降低运动损伤。随着身体功能训练理念逐步渗透,有学者从射箭的动作模式、能量代谢特点、恢复与再生构建射箭体能训练体系。训练内容的研究开始出现体能具体训练计划的组织与操作,但缺乏体能训练对射箭运动员生理、生化、心理、技术影响的实证研究。

2. 射箭项目的体能训练内容

体能训练包括力量、耐力、速度、协调、平衡、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的训练。各种运动素质训练内容的占比由专项特征决定。袁洁、袁雷认为射箭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包括专项力量素质、专项速度素质、专项耐力素质、专项柔韧素质、专项灵敏素质。其中最主要的是专项耐力、专项力量、专项柔韧,最核心的是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4]。王骏昇根据射箭运动的技术结构和能量代谢特征把射箭项目专项体能分为3个基本模块,即力量与稳定性训练模块、能量系统发展模块和再生与恢复训练模块,所有训练模块以能动作模式为基础,以能量代谢特征为参照,达到神经、肌肉、代谢系统协调发展的目的。俸晓东认为我国射箭体能训练主要分为力量素质训练、耐力素质、协调能力、柔韧素质、健康素质。相关研究指出,射箭运动专项体能训练应该重点提高心肺系统功能、平衡机能和力量素质。

综上所述,射箭运动属于有氧供能下的技能主导表现准确性项目,根据射箭运动的技术结构特点,射箭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应包括力量、耐力、协调、柔韧等内容,其中力量训练是核心。力量训练又分为基础力量和专项力量训练,力量训练按照能量代谢特点还可分成快速力量与力量耐力。射箭项目的能量供能为有氧代谢,应以力量耐力训练为主。

2.1 射箭运动的力量训练。

2.1.1 射箭运动的力量训练内容应以力量耐力训练为主

从运动训练学角度出发,一定的力量训练是从事任何运动项目、提高技术水平、获得优异运动成绩的重要基础。何艳梅认为传统射箭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重点发展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两个内容,力量耐力的强弱绝大程度上取决最大力量的大小,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最大力量越大,重复次数越多,则力量耐力越好[5]。但多数学者认为,射箭运动员肌肉用力的程度维持在一个相对恒量的特定范围,没有必要像举重运动员那样追求力量练习的强度。因为负重训练可能会促使肌肉过于发达而损害良好的肌细胞的结构导致运动员的运动觉迟钝,影响射箭技术的发挥。有学者提出用小于25%最大力量的力量进行练习,保证主要参与工。有学者提出可以用25%-40%的最大力量进行肌肉耐力的训练比较合理。

2.1.2 射箭运动的力量训练应采用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相结合

有学者认为射箭基础力量为手臂、肩带、腰腹和腿部肌肉的一般力量;一般力量用器械、杠铃、壶铃、哑铃等器械进行的负重抗阻力练习手段,俸晓东认为发展基础力量训练的强度以50%-70%为宜,通常不超过80%,负荷为40%-60%,间歇实践为1-2分钟是能够适时恢复运动员的肌肉而提高力量训练效果。专项训练荷安排以25%~40%1RM发展专项力量耐力。为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整体效果,现代体能训练更加提倡多维度的动作训练,更好地统一神经、肌肉和能量代谢系统。专项力量训练可以使用拉弓停时与相似动作模式下的单侧、双侧、交替小力量练习。

2.1.3 射箭运动的的力量训练应动力性与静力性练习相结合

郭蓓认为射箭运动举弓、开弓、瞄准、持续用力直至撒放的动作必须一气呵成,对力量训练的提示是匀速的、持续的、持弓臂与拉弓臂对称地进行,要求肌肉的高度协调。因此,射箭运动中动力性训练应该比静力性训练的比例更高,动力性练习也是对大量技术训练,上肢静力性用力、下肢静力性支撑的一种调剂与补偿。这是因为肩背部肌群训练较多,从训练内容看,技术课是以射箭肌肉参与为主;而身体训练课依然以射箭肌肉参与为主,这样无法避免的就是局部负荷过大,运动损伤势必出现[6]。应强化动静皆宜、以动为主的体能训练。动力性练习应以慢节奏、匀速的、大幅度的训练为主。静力性练习应以缓慢的克制性用力为主,以保证训练的效果。动力性训练为75%,静力性为10%,退让性为15%是发展基础力量训练最佳的组合训练[7]。

2.1.4 射箭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与预防运动损伤相结合

射箭运动员受伤部位以肩部、腰部、颈部为主。据相关数据显示,射箭运动员受伤最严重的是肩部,其次是腰部、颈部,其他手指、手臂、腹部、背部各占一定较小比例。(1)肩部损伤:肩部损伤主要是三角肌前束与三角肌后束较为严重。三角肌前束受伤一是长期开弓用力疲劳所致,二是是因为多次用大磅的弓来提高开弓力量所造成的;三角肌后束受伤则是长时间用力拉弓、静止用力的缘故。(2)颈部、腰部损伤:射箭运动员的颈部损伤以颈椎病为主,腰部主要是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两种,它们都属于慢性病。射箭运动员的伤病情况还随着训练年限的延长有所变化,运动级别、比赛名次提高,肩部损伤递减,腰部损伤增加;男性以肩部损伤常见,女性腰部损伤较多;损伤性质多为慢性损伤。

3. 小结

综上所述,射箭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以力量耐力为主,基础力量与专项力量相结合,动力性与静力性内容想结合。射箭运动员的肩部肌群的训练,除了考虑专项特征,还应考虑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另外,根据不同训练阶段运动员的损伤特点,安排不同的训练计划,基础阶段的运动员应以肩部力量训练为核心,腰部力量训练为辅,以防肩部的损伤。竞技保持阶段的老运动员为防止腰部损伤,应特别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全面系统的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有效预防伤病、减少损伤、加快伤后恢复速度,保证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及运动成绩的稳步提高。其次,提高躯干力量和核心稳定性及肩关节稳定性,能促进竞走运动员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进而优化技术动作,提高其运动竞技水平。再配合肌肉拉伸与放松,通过系统的扳机点按压、泡沫轴滚压、弱链训练等系统地改善和预防伤病。体能训练有必要根据运动员的现实水平、周期特点、比赛目标等因素,合理安排全面与专项体能的比例,合理安排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的比例,不能顾此失彼。

猜你喜欢

射箭肩部耐力
小熊射箭
活动颈部时有响声是怎么回事?
学射箭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射箭游戏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跳跳龙失踪
儿童乒乓球启蒙训练中肩部损伤与预防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