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改革优化研究
2019-01-17张慧欣
张慧欣
摘要:互联网时代促成了“互联网+教学”思维的形成,“演讲与口才”课程作为一门传统技能型课程,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突破教学瓶颈,实现教学改革与优化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该课程的传统问题,并提出了与互联网思维相融合的探索路径。
关键词:“演讲与口才”;教学改革;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0-0155-02
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来,高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人才的目标更加明确,“演讲与口才”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突破专业知识学习局限性的一门重要技能课程,近年来在很多专业广泛开设,同时该项课程技能也受到了学生们的热切关注,以本校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有80%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实现语言突破,提升自身表达能力。这促使“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设计处在一个学生需要、学校需要、社会需要的关键点上。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思维被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实现“互联网+教学”的新变革。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运用“互联网+教学”思维开展“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优化是十分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一、“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的传统问题
1.课堂内学生的主体性角色建构任重道远。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的时间分配关系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演讲与口才”课程是一门技能型课程,学生需要在课堂接受大量的口语表达训练。而课程本身也包含着大量的理论知识,教师若不讲,则该项技能的训练就缺少了一定的理论引导;如果全面讲解理论,则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实训的时间会被压缩,就会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与此同时,“演讲与口才”课程还面临着授课人数众多、课时量较少、单个学生实训时间有限的困境,为此,授课教师多会选择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适当参与为辅的教学模式,这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角色变弱,甚至缺失,教学质量会受到很大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学校借助“互联网+教学”思维开展翻转课堂学习,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角色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强化,但仍有部分学生会因自主学习状态不佳,课堂实训质量不高,影响实际的学习效果,因此,亟须用更为有效的措施机制去提升翻转课堂的学习效力。
2.教材内容理论性过强,指导性较弱。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首先来自两个主要渠道:一是教师的课堂讲授,二是与课程同步的学习教材。在离开课堂教学之后,教材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发挥充分的信息补充和指导作用。而“演讲与口才”课程的大部分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从演讲发展史到心理准备,从演讲概念到分类,从演讲条件到特点,等等,这些丰富的理论内容虽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但却缺少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操作指导,学生即使熟练掌握了教材上的知识点,也很难积累出扎实的演讲经验,问题就在于“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实践才是锤炼技能的根本路径。
3.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单一。“演讲与口才”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能力需日积月累,而非一蹴而就,学生的学情也因个人的性格、经历、阅读面、语言素养等多种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各种差异。为此,教师对学生该门课程的技能评价需要一个过程性的跟踪评估,而非一“卷”定论的终结性评价。然而现实是,因无法实现小班化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估跟踪较为困难,往往会依托一次卷面测试或口语测试来完成该门课程的考核评价,这种单一方式的考核很难合理、公正地评估出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质量。
4.对互联网资源的应用比较有限。现代教育与学习很难脱离“互联网+”的大背景,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尝试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实现“互联网+教学”的新变革。在“演讲与口才”课程中,很多授课教师会纷纷选取互联网资源作为教学辅助资料,如《我是演说家》、《开讲啦》等语言文化类评选节目以及著名、经典的演讲视频和案例等。如果教师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仅限于此,就显得过于简单和浅显了。互联网最重要的作用是信息的交换和互通,授课教师应重在思考如何运用互联网与学生完成有效教学互动与学习跟踪。
二、“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路径
针对上述“演讲与口才”课程中存在的诸多传统教学问题,必须结合“互联网+教学”背景,开展多重思考,探索解决和优化教学的新路径。
1.以系列微课资源为依托,重塑学生在课堂的主体角色。面对“演讲与口才”课程中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的时间分配问题,该课程必须利用翻转课堂理念解决教学矛盾。为了能让翻转课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为课程设计出有针对性知识点的系列微课资源,并将资源投放在自主学习平台上,设置课前预习环节,完成预期监控;同时设计知识点问答步骤来检测预习成效。在系列微课资源的依托下,教学知识点得以顺利输出,课堂的授课压力得到缓解,充裕的课堂时间可以留给学生参加实训,方便教师纠错、指导,师生深入互动交流,形成真正的实操体验,从而逐渐重塑演讲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角色地位。
2.以新形态教材开发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传统教材注重理论表述,缺少技能操作的指导和分析,新形态教材会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附加信息技术,使互联网资源在教材内得到立体化呈现,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具体可以包括学习资料分享、微课视频讲解、相关主题案例分析、技能操作演示等。
3.以创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平台,融合多种考核评价,完善考核机制。“演讲与口才”课程考核评价需要一个多方面的评估维度,普通期末考试很难满足相应的要求,为此,创建该课程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平台中会从学生的教学内容、学习进度、预习情况、知识点测查情况、个人单元作业完成情况、个人学习心得记录、问题互动交流等多个指标进行考量;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多次提交自己的录音作业、视频演讲,甚至是相关竞赛表现资料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方式,便于教师多维度评估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学习状态,有助于形成课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与机制。
三、“互联网+”背景下“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改革优化研究与思考
1.课堂主体性转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演讲与口才”课堂上,学生主体性角色的提升,势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能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能够做到及时有效的分析和解答,其及时与精准程度,需要教师不断锤炼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相长。
2.整合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更高期待。“演讲与口才”课程更突出技能实训,势必在授课中会有所取舍,这需要教师对教学体例和实训构思有足够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才是突破教学瓶颈根本路径。
3.建设课程平台使更多学习者受益,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的思维理念。“演讲与口才”课程需要精品开放课程的平台作支撑,这样才能使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师生互动、学习检测等多维度的评估落到实处,合力建设开放课程平台,不断更新教学案例、资源,不仅受益学生,也受益教师,更可为社会学习者提供服务,一举多得。
4.“互联网+教学”是新时代学生学习的主流趋势。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标,目前高校学生已经进入“00后”,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教师必须积极适应“互联网+教学”思维,并融入其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学习引导,从而使学生在课程中获得扎实有效的技能本领。
参考文献:
[1]宋艳旭.“演讲与口才”课程主体性教学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5).
[2]吳琼.“演讲与口才”慕课应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10).
[3]吴舒婷.基于TED模式的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设计改革——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改革为例[J].教育观察,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