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探析*
2019-01-17周佳娴
周佳娴
(厦门医学院学生工作处,福建 厦门 361023,xmhbzjx@163.com)
晋代杨泉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作为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尽管近几年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但两者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始终存在瓶颈,影响了医学生素质提升和育人目标的整体性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深入挖掘医学教育不同育人环节、要素、学科间的协同发展机制,构建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格局。
1 协同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德国科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提出了协同理论(synergetics)。他认为对于任何系统而言,均存在协同作用,即在外部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从而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产生协同效应,从无序变为有序,从混沌中产生某种稳定结构[1]。无论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一种育人方法,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目标同一、内容同构、过程并行、功能互渗的多向度耦合,构成协同发展的学理基础。
1.1 目标向度
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旨在通过挖掘人的潜能,唤醒主体自觉,塑造完善人格。在正确的“三观”及行为规范引领下,学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处,达到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最终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两者在目标向度上是明确、同一的。
1.2 内容向度
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价值讨论为核心内容,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文以载道,人文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价值体系,其内蕴的价值追求对于该文化模式是根本性的,在一定意义上,文化的差异就是价值观的差异。任何一种价值观都必然熔铸于某种文化形态、生活方式[2]。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作为实践的依据,它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又关系着行为选择的正当性。两者在内容向度上互相包含、关涉。
1.3 过程向度
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种塑造、转化、完善人的活动,路径包含内化和外化。内外即价值认同,外化即实践自觉。无论是人文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经由感染、引导、化育,经过价值认知,产生价值判断,形成价值认同。再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认同,养成行动自觉,外化于行。从过程上都是由内而外,由感性升华为理性,由主观见之于客观。两者知行合一的手段是并行、统一的。
1.4 功能向度
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知识传递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公开承认自己的意识形态性,还把鲜明的阶级归属作为自己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特征[3]。人文教育在养成文化自觉、塑造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自强的实践中,通过文化要素的合力作用,引导德育对象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德育所期待的方向发展[4]。两者在追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其精神内核,确保正确的价值走向。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向度上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2 协同的功能
医学教育不仅肩负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使命,还承载着涵备医德、滋养仁心、健全人格等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任务。探索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对参与协同的个体以及医学教育整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关乎医学生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更关系学科的创新发展和医学事业发展的正确取向。
2.1 教学瓶颈的突破
相较于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存在单科办学的先天不足。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共享”不足,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受制于课程门数多、专业性强、临床实践要求高等特点,短期内单纯加大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时投入并不现实。为了不给学业繁重的医学生“雪上加霜”,需要探寻效用最大化路径。协同,会产生各个独立要素、单一方面所无法达到的整体效应[5]。
2.2 医学模式的顺应
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对医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还要对其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进行整体把握。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尊重生命、慈悲仁爱和修德明辨的健康卫士,是医学教育遵循自身发展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2.3 学科创新的基础
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思路,是两个学科跨界交流、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的共同点、结合部,成为学科内及学科间创新发展的突破口。既有利于理论和学术借鉴,方法和视野的拓展,催生新的研究方向,开创前沿的研究领域,促进学科结构优化,保持学科的活力与优势,也可以通过以其他学科为参照,在汲取其他学科知识、方法的同时,审视自己的不足,丰富和深化自身的内涵[5]。
2.4 育人格局的依托
“同向同行和协同创新”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这种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不同育人主体、客体、载体实现了跨时空交流。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正是通过考量不同主体的角色和功能,利用跨学科的专长和优势,形成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发挥“1+1>2”的育人合力。
3 协同的原则
在价值多元共生的今天,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面临许多现代挑战。根据协同理论,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是协同作用发生的基础,两者在发展中遇到的“生存危机”构成了协同效应的临界点。因此,必须辩证看待二者的关系,坚持“差异性”“整体性”“导向性”“共享性”原则,整合交叉环节、构建深度合作、有效联动的协同机制。
3.1 坚持差异性原则
无论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一种育人方法,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性质、功能、特点和价值。在协同发展中,必须强化阵地意识,明确学科边界,保持学科范式和学术风格,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坚持协作而非替代的差异性原则。既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变为医学人文教育,也不能将医学人文教育转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属。
3.2 坚持整体性原则
尽管顾此失彼、重思政轻人文或重人文轻思政的“跛脚”发展会影响协同的进程。但协同发展并不意味学科职能的均摊或份额的等分,而更应强调质的匹配。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学科间主要与次要、直接与间接、必然与偶然等联系,将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整合贯通起来, 强化统筹意识,确立均衡发展的整体性原则,以破解“两张皮”问题。
3.3 坚持导向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灵魂、是根本,担当着“导航”角色。在价值多元的环境中,文化冲突带来了选择的困惑。对于医学生而言,医以德为本,无德不为医。没有医德,就会迷失方向,甚至沦为“杀手”。医者只有先学会做人,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才懂得敬畏生命,成就“大医”。必须牢牢把握导向性原则,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医学人文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3.4 坚持共享性原则
人文教育是底蕴,是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涵养素材和化育路径。作为一种文化涵养和价值背景,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中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底气,成为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源头活水[6]。医生若缺乏人文素养,就会失去涵养和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共享性原则,用人文教育涵养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能在在理论与方法上辅助思想政治教育,更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崭新活力。
4 协同的策略
4.1 学科互构
在价值多元共生的今天,新思潮、新问题不断涌现,影响并冲击着思政、人文等学科的建设。医学人文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综合性、理论性、现实性很强的学科。在“立德树人”目标的统领下,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立足医学教育特点,与医学生工作实际相结合。在保有各自学科禀赋的基础上,优化学科布局,与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特点、过程精准融合。构建医学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人文教育多方位互联互通的格局。对思政课的教学安排,国家有明确规定,均为必修课。而人文学科课程设置松散,尚未实现规范化、系统化。要在核定医学人文教育核心课程基础上,开设更广泛的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形成相应的学科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培养、聚集一批具有扎实人文社科背景的教学科研骨干。在跨学科发展中,变单赢为双赢、多赢、共赢。
4.2 精神互融
正如医学生誓言中所说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使命担当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医学教育的永恒课题。精神的提炼、培育和养成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济世为良的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的社会关怀,还有天人合一、慎独无私的修身养性之道。这些精神养料经由医学人文和思政教育协同路径互融互渗,使学生将课程学习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通过理性辨析、思想启迪和情感激发,产生以人为本、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价值共鸣。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形成社会责任感。这不仅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相连,更与人文教育目标浑然一体。通过精神互融达到前后衔接、分工合作、各显所能、优势互补,不断增强“化人”之“文”的合力,提高以文化人的整体效应[6]。
4.3 资源互享
学科资源的整合互享是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开发共享资源库,避免教育资源重复建设。例如医学人文与思政教育就存在很多交叉点: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学,法律基础与卫生法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医学史等;医学专业教育与上述两门课程也存在许多结合部:在专业教育中穿插医学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医者的事迹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将医学人文中的医患沟通、知情同意、最优化原则等伦理理念贯穿到临床教学中。
4.4 方法互鉴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要借鉴人文教育的化育方法,同样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针对性也需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首先,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隐性功能,在耳濡目染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化和启迪,增加育人的亲和力。其次,实践是强化教育成果的必要环节。临床见习、实习是医学生角色转变的重要阶段,更是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要将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医学实践全过程。最后,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拓展育人空间。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基层,在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中慎独自省,接受感化、获得自觉,实现育人目标的整体性。
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如同在医学生身上播下的种子,它贯穿并伴随着医学生成长、成才以及后续职业发展全过程。其成果非朝夕可成,但将彰显于医疗工作者的点滴实践。要解决医学人文和思想政治教育式微、游离与碎片化的困境,需从学科互构、精神互融、资源互享、方法互鉴四个维度构建“供给侧”协同机制。这一战略不但能够融通学科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育人优势,更为“大思政”格局下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提供新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