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PA 联合低剂量CTV 在DVT 与PE 相关性分析中的应用

2019-01-17汤连志吴宝金张浩安晓霞李婧媛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15期
关键词:后处理肺动脉低剂量

汤连志 吴宝金 张浩 安晓霞 李婧媛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经常在从事体力劳动人们的身上出现,经常性的下蹲或者是站立都很容易导致静脉血栓,目前很难完全治愈,而且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为其最凶险的并发症,一旦发生PE,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患者生命,导致心脏骤停[1-2]。因此早期发现DVT对于降低患者的风险以及提高预后均有较大的帮助。以往DVT的诊断多采用直接静脉造影,造影剂用量很大,且大辐射剂量也对患者及医护人员造成较大伤害。由于目前肺动脉CT造影术(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及CT肺动脉造影(CT venography,CTV)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通过分析DVT与PE间的相关性,为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7年7月—2019年1月,我院诊疗的经下肢深静脉多普勒超声(Ultrasound,US)检查怀疑为DVT并进行CTPA联合低剂量CTV检查的患者共计178例。入组患者中男性97例,女性81例,年龄25~78岁,平均(49.96±23.31)岁。所有患者影像资料齐全,排除合并恶性肿瘤及多发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设备与方法

采用日本东芝公司的Aquillion 64排螺旋CT,仰卧位,脚先进,首先进行CTPA扫描,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膈。增强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螺距因子(HP)41.0,扫描层厚0.5 mm,FOV 180 mm。美国Mallinckrodt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肘正中静脉注入优维显(370 mgI/mL)40~60 mL,对比剂注射速率4.0 mL/s, ROI监测肺动脉干,手动触发,自动触发8 s后扫描。下肢CTV扫描,采用平扫加增强的两次扫描方案,扫描范围为脚趾至髂静脉,平扫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螺距因子(HP)41.0,扫描层厚0.5 mm,FOV 180 mm;增强扫描参数同上,经双侧足背静脉注入优维显(370 mgI/mL)60~80 mL,对比剂注射速率3.0 mL/s,ROI监测任一侧髂静脉,阈值设定为120 HU,自动触发8 s后进行扫描。

1.3 图像后处理

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传到东芝Aquillion 64 V4.61*R008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对增强前后图像进行减影、修减、旋转,图像显示方式以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曲面重建技术(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由两名副主任医师进行诊断,DVT及PE诊断若符合任意一条即可确诊:(1)血管内出现充盈缺损现象;(2)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层面图像内出现局限性造影剂未充盈,而邻近病变处该血管远近端均充盈良好[3-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DVT及PE采用线性相关分析,以P<0.05有相关性。

2 结果

CTPA联合低剂量CTV检查发现DVT病变165处,其中左下肢104处,发生率63.03%(104/165),右下肢61处,发生率36.97%(61/165),左下肢DVT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下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567,P<0.05)。

DVT患者合并PE的总发生率为47.88%(79/165),左下肢DVT合并PE发生率59.62%(62/104),右下肢DVT合并PE发生率27.87%(17/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58,P<0.05),对诊断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PE的发生于DVT间具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r=0.793,P=0.028)。

3 讨论

DVT和PE常常是静脉血栓栓塞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c, VTE)的两个不同阶段[5-6]。引起DVT的因素很多,大多情况与年龄、卧床或缺乏活动时间长、雌激素、妊娠、恶性肿瘤及病理性的长时间高凝状态有关[7-8]。DVT最严重的并发症是PE。美国每年发生有症状的肺栓塞估计在57万~63万例[9-10],其中约20万例发生死亡,美国每年有症状的肺栓塞发生有75万~90万例,其中12万~15万死亡。抗凝治疗一直成为治疗DVT和预防PE的主要手段,肝素的应用使得DVT患者PE的发生概率减少了75%以上[11]。因此对于DVT的及早诊断及治疗就十分重要。

彩色多普勒深静脉血管超声探查一直是DVT患者的常规初级筛查方法[12],而DSA是诊断DVT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检查,且费用较高、辐射剂量较大,并不被十分推崇。近年来随着螺旋CT的各项技术迅速发展,尤其是扫描速度的提升以及各类后处理软件的应用,CT血管造影扫描的应用十分广泛。CTPA及CTV的扫描十分直观,对于DVT及PE的诊断准确性极高。将扫描后数据传入后处理工作站,经过“一键去骨”软件处理及手动修改,去除了骨骼及肌肉组织等干扰因素[7]。后处理技术中的VR技术可以3D展示血管的形态、走行及解剖学结构情况;MPR及CPR技术的运用可以准确地对血管径数据进行测量,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及管壁斑块情况。CTPA及CTV的检查可以全程显示肺动脉及下肢静脉血管,方便多角度观察,避免血管遗漏以及重叠造成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CTPA联合低剂量CTV检查可以准确发现DVT 及PE 病变,左下肢DVT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下肢,且PE的发生于DVT间具有正相关性。说明了CTPA联合下肢CTV在诊断DVT分同时,可以明确PE是否伴发,为患者的积极治疗提供有力帮助。

猜你喜欢

后处理肺动脉低剂量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后处理方法对比
320排CT低剂量容积体部灌注成像强化峰值时间对孤立性周围肺病变诊断价值
慢阻肺患者HRCT检查肺动脉直径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的相关性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
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环缩术后Ⅱ期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对低剂量CT冠状动脉支架显示的初步研究
乏燃料后处理的大厂梦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