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合适处设疑

2019-01-16程福林

学周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设疑时机质量

程福林

摘 要:优质提问是引导学生思考,推动课堂教学开展的有效手段,反之则会干扰正常教学的开展,因此在教學当中,老师一要考虑提问的时机,二要考虑提问的方式。

关键词:设疑;质量;时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6-01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6.076

虽然“以读代讲”已经被提倡了好多年,但是在阅读教学中,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却并不多,更多的是听到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老师先将文本分裂成为不同的知识点,然后再逐一展示给学生,而学生呢?听完之后也没有什么收获,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大多只是基于对老师讲义的记忆,加上学生对于部分文本的理解,但这些理解大多只是浅层次有,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感悟,究其原因,老师还是怕学生读不懂,这种担心也不无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放手让学生去阅读,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却只是简单地去了解了一下文本的主要内容,然后就不知该做什么了,到头来还得从头再讲,与其这样,倒不如老师去讲了。学生不会读,不明白如何去读,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阅读的方法。而要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设置疑问,把学生单纯的阅读改变成为任务驱动型阅读,让学生去带着问题去读,他们也就知道了哪些地方需要重点关注了。那么在哪些地方设疑比较好呢?

一、在文本省略之处设疑

相同的原因会产生诸多不同的结果,而作者只是根据需要选择了其中的一种结果,或者能导致相同结果的原因是多样的,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这样的原因,这样就产生了问题:“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这样的结果?”或者是“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还有哪些?”并由此可以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只要学生认真去思考这些问题,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就会深入。例如在教学《闰土》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设疑:1.闰土的变化为什么会那么大?说明了什么?2.如果闰土的生活环境换一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说明了什么?诸如此类,学生在阅读时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认真去阅读文本,有时候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

当然了,通过对文本当中省略内容的添加来理解文本内容,要以文本为基础,不能凭空来猜想,这样反而会干扰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在阅读前要打破对文本的固有思维。因为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于文本的理解是不同的,尤其是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从不同方面与层次去思考,这样阅读才会有深度,也有利于学生去理解文本。

二、针对文本当中特殊事例设疑

在文本所记述的内容当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事情学生无法理解,诸如特定的事件,或者是风土人情之类,这些内容虽然在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而这样的内容往往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而且如果学生将这些内容搞明白了,一可以拓展学生理解的宽度,二可以增加学生知识积累,对于这样的疑问,老师可以在学生预习时向学生强调,并让他们注意这些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去解决。但是对于此类的问题,由于学生比较感兴趣,有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会很容易被集中于此,从而使学生一时很难将自己的注意再集中到文本内容当中来,因此在此处设疑一定要注意把握范围,不宜将问题面涉及的过大,也不宜引导学生去究。诸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学习有关闰土看瓜时,学生不知道獾猪是什么样的动物,老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去简单了解,没有必要去深究,如果学得过深,学生便会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此,从而不去关注文本,这样就会干扰正常的教学。

三、寻找文本当中矛盾之处设疑

在文本当中,有一些内容是不符合常理的,而这些内容也正是作者所强调的内容所在。如果学生能理解这些内容,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就更加的深入了。例如教学《台阶》时,文中提到父亲花费巨大精力把九级台阶的房子造好了,但是他却并没有高兴,反而感到很难过,按照常理,父亲在新房子建好之后应当感到高兴,而在父亲脸上流露出来的只有惆怅。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父亲的腰闪了,对于一个劳力来说,腰受伤了,就表示劳动能力的下降,这对于父亲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文本当中的矛盾,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当然了,文本当中有一些矛盾相对来说比较明显,而还有一些矛盾则比较隐晦,需要认真去体会,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按照参考书上来说,文章赞扬了父子之爱,但有学生提出疑问,既然父子情深,但是作者却几年了不去看望自己的父亲?这个问题就与参考书当中的内容产生了矛盾,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父子之间的矛盾入手去了解了,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文本当中所流露出来的不仅仅是父子之爱,更有儿子对父亲的愧疚感了,这样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更加的全面与深刻。

四、找出文本的“错误”设疑

在有些文本当中,一些内容如果按照现在的语言规则来说是不正确的,例如《秋夜》中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这样的句子要是出现在我们学生的作文当中,肯定不会被认可,但是正是这个矛盾却要强调让读者去注意作者的特殊用意了。当然了文本当中的“错误”有语法方面的,也有用词方面的,更有标点的使用这些方面的,而要让学生抓住这些“错误”,就需要学生去认真研读文本内容,而在理解时,要充分考虑到作者当时的情境。

在合适的地方设疑,目的是要通过问题去带领学生开展学习,当然了在刚开始训练时,问题一般都是由老师提出的,但是问题的提出最好是融入学生理解的过程中,尽量避免问答式的提出,可以先让学生去阅读文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去解决。同样在阅读过程中,更要鼓励学生去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对来说简单的可以直接解决,诸如一些知识性的问题,学生提出之后可以由知道的学生或者老师来回答,而对于那些制约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问题,老师应当引导全体学生注意,如果学生的问题表达不清楚,老师还应当进行一些整理,从而提升问题质量。

当然了,以问题来促进学生阅读,还是要留下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阅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赖倍雄.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语文设疑能力探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5).

[2] 周益民.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设疑[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4).

[责任编辑 万淑蕊]

猜你喜欢

设疑时机质量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两个人结婚的最好时机
畅想 把握每一次时机跨越成长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师生互动4时机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质量投诉超六成
作战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