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难治性变应性鼻炎的分子机制

2019-01-16吴烽芳廖军蔡耿明杨宏宏林伟年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24期
关键词:变应性等离子鼻炎

吴烽芳 廖军 蔡耿明 杨宏宏 林伟年

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I型变态反应在鼻腔黏膜的局部表现。

本文中所定义的难治性变应性鼻炎(intractable allergic rhinitis),是指我科在临床治疗中发现的一小部分患者,按照新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经过严格、规范的环境控制、药物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健康教育等治疗后仍无法控制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清水样涕等症状[1],我科将2012年5月—2018年6月诊治的63例这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低温等离子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并检测鼻腔呼出气一氧化氮、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在治疗前后的含量并进行统计。现报道如下,以期探讨切断翼管神经治疗该疾病的分子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8年6月诊治的63例难治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实验组,进行低温等离子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其中男性48例,女性15例,年18~51岁,平均年龄为(36.7±3.8)岁。选取我院同时期诊治的58例难治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药物保守治疗。其中男性39例,女性19例,年龄17~54岁,平均年龄为(36.1±3.5)岁。按随机原则进行分组,两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原则:参照新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经过严格、规范的环境控制、鼻腔类固醇激素及口服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物、抗白三烯药物等)、特异性免疫治疗、健康教育等治疗后仍无法控制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清水样涕等症状,已严重影响生活工作者。

排除原则:(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鼻窦炎、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等气道炎症性疾病。(2)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血液病、自身免疫病等。(3)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如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等。(4)影响鼻腔的全身性疾病,如韦格纳肉芽肿、恶性肿瘤等。(5)入选前1个月内使用全身性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皮质类固醇、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鼻腔清洗和抗生素等。(6)可能会影响研究的手术治疗,如鼻腔和鼻窦手术。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实验组全部采用以下方法:全麻气管插管,1:1 000肾上腺素盐水棉片收敛双侧鼻黏膜,切除中鼻甲后端1/3,低温等离子刀在中鼻甲后端附着处上方0.5 cm处作弧形切口,下外侧达后鼻孔上方0.5 cm,向外侧分离黏骨膜,直到蝶腭孔后缘,继续向外分离,找到前后走行的翼管。低温等离子刀在翼管前口切断翼管神经并清除翼管前方的软组织,彻底暴露出骨性翼管前口,再次确认前后走行的翼管神经,切断翼管内的神经和血管[1]。

对照组采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1个月。

1.2.2 实验指标 (1)总有效率:要求患者认真完成视觉模拟量表(VAS),记录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症状积分,根据症状积分的改变,对疗效进行判定,分为显著改善、明显改善、无效三个类别。总有效率=(显著改善+明显改善)/总样本数×100%。其中,“显著改善”指治疗前后症状得分改善超过30%,“明显改善”指治疗前后症状得分改善在10%~30%,“无效”指治疗前后症状得分无改善或者小于10%。

(2)鼻腔呼出气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测定: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分别进行检测。患者在安静状态下进行,采用瑞典Aerocrine公司生产的呼出一氧化氮测定系统(型号:NIOX VERO)。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检测方法进行操作,受试者取坐位,将橄榄形鼻探测头放置于一侧前鼻孔,深吸气后用口匀速呼气,保持压力在5~10 cmH2O,通过取样管连续抽吸鼻腔气体20~30 s,获得至少3 s以上鼻腔NO高峰平台期,每侧鼻腔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记录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数值。

(3)血清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S)检测:采用ELISA流式细胞学技术进行检测,记录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数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定量资料采取(±s)表示,采取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实验组63例手术后随访3个月,有44例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清水样涕显著改善,8例明显改善,11例无效,总有效率达82.5%。对照组58例治疗后随访3个月,有13例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水样涕显著改善,21例明显改善,24例无效,总有效率达58.6%,见表1。

2.2 实验结果

两组治疗前鼻腔呼出气NO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鼻腔呼出气NO浓度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两组治疗前血清EO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清EOS水平均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难治性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喉科治疗的难点、热点之一。随着鼻内镜和低温等离子技术的普及,高清视野暴露和极少量的出血,使翼管神经切断术重新被临床医生关注。近年来,不少学者均在进行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2-5]。朱梦璐等[6]进行了Meta分析,指出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对中重度AR的疗效相对于保守治疗更佳。

回顾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我们认为,既然最终效应部分是由于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脱颗粒引起组胺、5-羟色胺、肝素等介质分泌增加,导致症状发生[5]。因此,可否尝试从“降低肥大细胞脱颗粒”这个环节着手,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众所周知,翼管神经属于混合神经,支配鼻腔和鼻窦3/4区域的血管收缩和腺体分泌,同时还发出部分纤维到泪腺和舌[1]。实验组患者进行低温等离子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后,82.5%的患者鼻痒、鼻塞、喷嚏、水样分泌物等鼻部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4]后发现:翼管神经受电刺激后可致肥大细胞脱颗粒增强。切断翼管神经后,观察术后3个月的黏膜标本,发现鼻腔腺体恢复正常,浆液腺数量减少,黏液腺重新出现,黏液层恢复,黏膜上皮固有层水肿减轻,上皮恢复假复层状态,嗜酸性粒细胞消失,肥大细胞增加,脱颗粒过程减少,介质分泌减少,同时鼻腔分泌物及泪腺的分泌减少。因此,我们推测手术阻断了I型变态反应的效应通路,降低了炎症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减少,最终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介质释放减少,症状得到控制。

Su WF等[7](2014)曾明确指出干眼的恢复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即支配泪液分泌的神经分支绕过蝶腭神经节进行突触换元,手术中切断蝶腭神经节前的神经分支,不影响泪液的分泌,推测眼干可能与术后伤口肿胀有关。因此,术后出现干眼症状时,无需过分担忧,我们给予上述5例患者使用增加泪液分泌的眼药水,滴眼1个月后症状均好转。

上呼吸道是产生NO的主要部位,其浓度较下呼吸道高至上百倍[8]。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含量是反应上下气道炎症反应程度的指标[9],是一种简单、无创且能反复测量的客观评估气道炎症的方法,加强对其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可进一步提高鼻部炎症的诊疗水平。在炎症情况下,局部NO合成增强,由iNOS催化产生的大量NO和NO促氧化反应的衍生物,不但通过促炎反应导致组织破坏,而且通过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促进血管充血以及增加鼻分泌物进而促进鼻黏膜炎症反应,促进纤毛运动,发挥抑菌和抗病毒作用[10]。刘承耀等[10]证实,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鼻NO浓度下降,与对照组结果一致。我们认为,切断翼管神经后,原本存在的鼻腔黏膜副交感神经功能优势得以逆转,乙酰胆碱及其对应的胆碱能受体的作用减弱,上皮水肿减轻,上皮功能部分恢复[11]。在绝大多数非AR患者中,外周血EOS含量正常,外周血嗜酸性细胞(EOS)增高有可能作为AR的有效辅助检测指标[12],因此,治疗后EOS下降可以作为变态反应疾病疗效判断的客观依据。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鼻腔呼出气NO浓度(ppb)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EOS水平(L)

低温等离子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短期内对症状控制具有较好的效果,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手术方式。由于随访例数及时间限制,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复杂,仍需进一步研究。鼻腔呼出气一氧化氮、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在治疗后下降,且操作简便,无副作用,可考虑作为临床疗效判断的指标。

猜你喜欢

变应性等离子鼻炎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神秘的 “物质第四态”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万物复苏话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长蛇灸联合四逆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验案1则
低温等离子切除扁桃体术后出血原因研究
低温常压等离子技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鼻腔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