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创新策略
2019-01-16洪求枝
洪求枝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关注,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全面发展。实验室成为高校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场所,能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然而,由于高校实验室人员流动较为频繁,实验器材较为冗杂、繁多,导致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发展困境,制约着实验室的良性运转,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发展的基本概述
当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基本形态:一是将教师和学生视为安全管理的重点,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俗称“微颗粒化”;二是时时刻刻高度重视和关注实验室环境中潜在的不安全性、不稳定性的因素,尽可能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也就是“时实化”;三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做好实验室监管工作,做到监管的无死角化,将危险因素扼杀在源头,即“无死角化”;四是要转变高校师生的安全理念,使师生发自内心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即“易开展化”。新时期,高校要巧借信息技术手段,增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系数,确保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信息化技术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作用分析
(一)有利于深化实验室安全管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各类智能设备等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致使师生的教和学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实验室安全知识的普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依托信息技手段的支持,能将枯燥、乏味的安全知识通过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实验室安全知识的熏陶,进而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实验室安全知识要囊括基本的实验操作要领、消防知识、应急处理经验和特殊的实验性要求等方面,深化实验室安全管理知识。
(二)有利于明确实验室准入规则
实验室安全系数会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信息化技术有利于明确实验室准入规则,提高实验室的安全系数,减少意外和危险事件的发生。高校要在普及实验室安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知识闯关、知识竞赛和考试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考核,确保每位师生都能将安全知识熟记于心。唯有此,师生才能拥有进入实验室的资格从事教学活动,发挥实验室的效用,增强实验室的安全性。
(三)有利于开展实验室安全监管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帮助师生购买物美价廉的实验室器材。信息化背景下,实验室器材供应商的各类信息都能被师生检索到,在货比三家的基础上使师生购买到心仪的产品,严格把控实验器材的购买程序,并进行详细参数的登记,以做到有据可查。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全方位、无死角监控实验室的方方面面,准确记录各类实验器材的使用情况、师生的工作状态和善后处理工作等方面,保障师生安全,确保实验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开展安全监管
高校实验室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打造数字化平台,开展安全监管工作。实验室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详细、准确开展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记录日常的实验情况,为管理者提供真实的实验数据,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便利。同时,高校在购买相关实验产品之前,要借助互联网查询详细的商品信息,了解其他买家的使用反馈情况,以尽可能降低危险事件发生的几率。而且,在产品使用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工作,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二)制定严格规章制度,健全管理机制
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应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实验室的禁止性行为,健全管理机制,提高安全系数。首先,要明确实验室准入制度,为师生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培训工作,减少师生实验不当行为的发生。其次,实验之前要制定详实的操作计划,帮助师生深化对实验的认识,以确保实验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减少实验失误的发生次数。再次,实验结束后要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确保师生做好实验室的整理、善后工作,避免安全隐患的存在,进而保障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明确应急处理措施,做好危机准备
相对而言,实验室中散布着各式各样的化学试剂和高压设备,是潜在的危险元素。因此,高校实验室要明确应急处理措施,使每位师生、实验者都能在面对危机状况时随机应变、冷静处理,尽可能减少意外事件带来的损失。同时,高校实验室要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预警演练,增强实验者的抗压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四、结语
新时期,高校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信息化技术有机融入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明确规章制度,打造安全、高效的实验室环境,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