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思想探微
2019-01-16冯国利
□文|冯国利
(作者单位:中共诸暨市委党校)
荀子的性恶论
由于荀子的劝学思想是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所以我们首先有必要了解荀子的性恶论及其与“劝学”思想的相互关系。
性恶论是荀子学说的基础所在,在人性问题上,先秦时代有多种说法,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恶,善与恶是社会环境造成的……而荀子则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即人性本恶,后天的善是人为努力的结果。在荀子看来,人性之所以恶是因为人有欲望,“人生而有欲”(荀子《礼论篇》)。有欲望就会有追求,追求不到,就会出现纷争,“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荀子《礼论》)。“纵性情,按恣雎,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言性恶,目的在于说明“其善者伪也”,从而为其社会观中的“礼”以及圣人制“礼”建立基础。
正因为“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所以“学不可以已”,即,学习不可以停止,人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用礼义来不断地矫正自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这些观点都强调了后天学习以及必须终身不间断地学习的重要性。荀子在性恶论的基础上,在其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荀子所强调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而是通过对经典的学习,然后在实践中躬行,通过不断的道德修炼,使个体不断地向圣人的目标迈进。所以,荀子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即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这就是《劝学》的主旨。当然,诵《经》读《礼》既是学习文化知识,又是接受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但荀子说学习的意义在于“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由此可见荀子所强调的学习,是偏重于封建礼法道德的学习和实践的。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使个体成为圣人。所以荀子的“劝学”与一般人所主张的勉励读书人好好读书并非是在同一个层次上来谈论同一个问题,其境界显得更加高远,这在《劝学》篇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得到印证。
事实上,在我看来,“学习是为了成为圣人”的观点即便在当代也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也许更值得我们现代人反思。当今时代,与古代相比,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经济发展,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在上个世纪末通过改革开放,基本实现了小康,从物质文明的角度来看,人民已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国民的幸福指数却并没有同步增长,社会问题迭出,这与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如今许多大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得一份好工作,当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之后,就有一部分学生重新树立了“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不惜以放弃或中断学业为代价提前寻找出路;许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把有房有车作为其事业上的奋斗目标,很少关注自己的个人修养与社会价值;不乏少数的官员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作为其人生信条,趁机大把敛财,以权谋私,这些虽然不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但确实大有市场,造成了极其不良的社会后果。当这些人看到先秦时代的思想家荀子的“学习是为了成为圣人”的观点并适当作一些反思的时候,不知会作何感想?哪怕是稍加遵循,社会风气就会大不相同,而假如能身体力行的话,那简直是人间之大幸,当然,不明确学习目的性的人自古有之,并不是我们今人的通病,尤其从荀子“性恶论”的立场出发,人之本性就有自私自利的一面。所以在古代思想家的言论里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即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这显然与学习是为了做圣人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正是因为如此,荀子特别强调要学习圣贤之道,要在思想上扎根,要落实到行动上,一言一行都要能成为人们的法则。
学习要贵在坚持,用心专一
在对待学习的态度问题上,荀子的话可谓句句经典,发人深省,成为历代教育者劝学的典范,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即只有积土成山,风雨才能从那里兴起;只有积水成渊,蚊龙才能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只有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地走下去,才能到达目的地;只有条条涓涓细流的不断汇聚,才能形成万顷碧波。千里马一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所以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用刀刻物停下来中途放弃,就是朽木也无法折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玉石,也能雕刻成功。这段话对学习者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问题上,儒家思想的传承者也都能很好地坚持,如南宋思想家朱熹在谈到为学工夫时就特别强调自己读《四书》的时候甚辛苦,也劝勉众人要从细碎处下工夫,并且读书一定要与思考相结合,“某旧年思量义理未透,直是不能睡。初看子夏‘先传后倦’一章,凡三四夜,穷究到明,彻夜闻杜鹃声。”(《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四)朱熹正是凭借这样的为学工夫,才真正悟透了圣人之道,并成为后学的典范。
荀子认为,学习要专心致志,不急不躁。他举例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上食泥土,下饮黄泉,原因是其用心专一;而螃蟹有六只脚两个大钳子,却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于用心浮躁啊!荀子认为,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的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的成就。
学习一定要得法,要把握问题的实质
荀子强调学习一定要得法,除了向书本学习,还必须向良师益友学习,荀子说:“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即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乐》有法度但嫌疏略;《诗》、《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而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则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事,所以,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因为通过向良师学习就能更好地把握学习的门道,使自己不走弯路,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即实现自己做圣人的目标。否则很有可能偏离正道,落入形式主义的俗套。所以学习的方法是非常有讲究的,荀子还十分重视向良师益友学习,以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荀子说:“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如果一个人不去接近贤人,爱慕贤人,向贤人学习,又不能学习礼法,以礼法约束自己,那么他不过是学了些杂乱无章的知识,会训释《诗》、《书》的句子罢了。这种人一辈子不过是“陋儒”而已。所以,只有学习得法,才能日渐长进,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由此可见,《劝学》的主旨并不仅仅是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更注重思想道德的学习修养问题。
如前所述,荀子的“劝学”思想具有巨大的当代意义,不仅对勉励当代学子学习知识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而且也可以作为勉励当代人如何做一个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人的好教材,但是,任何一种思想学说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带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全盘吸收肯定是不可取的,在此也想对其《劝学》篇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劝学》侧重强调的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学习和修养,而并不特别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诵读《诗》、《书》、《礼》、《乐》、《春秋》,当然也是学习文化知识,但它们只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而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荀子没有提及。这就具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传统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缺陷,就是把“道”主要局限于人伦之道,而忽视或轻视了自然之道,如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痒,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代的官学和私学所传授的基本上都是人伦之道,刚入学的孩子的蒙学读物都是有关人伦的内容,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孩子们在私塾里摇头晃脑,读得津津有味,他们的学问大多也就只能局限在懂得了一些人伦之道,这些传统教育理念导致了中国古代教育长期以来奉行伦理本位思想,从而忽视了自然科学的教育,导致了我国古代在自然科学的发展速度上比较缓慢,以致于后来被西方超越,终于在近代造成了落后挨打的难堪局面,使中国远远地落在了西方的后面,假如我们能早一点重视自然之道,做到文理并重,我们的教育也许会有更多的成就,中国的历史也许就会被改写,自然环境也许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这一点希望我们的后人引起高度的重视。所以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不仅是荀子的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这种缺憾是由于当时科学不发达,不为人们所重视造成的。
荀子强调学以致用,即学习应该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行动,要与个人的立身行事相联系,与个人思想品德修养相联系,这当然没有错。但是荀子所强调的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侧重于个人的荣辱祸福。如:荀子曰:“怠慢忘身,祸灾乃作”、“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故言有召祸也,行有召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等等,这些话从“近墨者黑的角度来讲固然是有道理的,但这些都是从个人得失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显得比较狭隘和消极。其实,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在注重个体自我修养的同时,一定也会注重社会责任的担当,敢于直面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或选择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化对方,或选择与不良风气做斗争,不仅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也要注重用正确的思想引导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