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校“双一流”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9-01-16
(北京林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北京 100083)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开启了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征程。“双一流”引导和支持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办学、差别化发展、突出绩效、整合资源、创新办学方式,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高校整体建设。“双一流”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志性、引领性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以说“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对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顶层设计,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战略定位和方向指引[1]。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标志着“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施操作阶段。高等农林院校作为行业特色高校也要抓住历史机遇,深化改革,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整体提升办学水平。
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的整体情况
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40所(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按照办学地,分别计算),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8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其中自定学科44个),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及相关学科概况
注:数据来源于《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号)
二、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等农林院校及相关学科概况
(一)相关学校和学科的整体情况
在“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共有9所高等农林院校上榜。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所(A类1所,B类1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7所。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入选一流学科数最多,为9个;华中农业大学位列第二位,入选一流学科数为5个;其余7所高校入选一流学科数均为2或1个,见表2。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等农林院校平均建设学科为1.33,低于“双一流”建设学科平均3.32的整体水平。入选“双一流”建设的农业高校比林业高校数量多。
(二)相关学科的分布情况
高等农林院校共有15个一流学科入选。全国有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该一流学科的建设。高等农林院校占比为30%。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等农林院校一流学科分布情况见表3。
表2 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等农林院校及相关学科概况
注:数据来源于《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号)
表3 高等农林院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的分布情况
(三)相关学校和学科在国内外的排名情况
1.近4年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的情况
QS世界大学排名是由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夸夸雷利·西蒙兹公司,以下简称为QS)组织发布的。2004年进行了第一次发布。2010年,QS世界大学排名得到了“大学排名国际专家组(International Ranking Expert Group,以下简称IREG)”建立的“学术排名与卓越国际协会”的承认。IREG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美国华盛顿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等机构倡导成立的。目前QS世界大学排名是参与机构最多、世界影响范围最广的排名之一,与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一起被公认为4大权威世界大学排名。目前QS排名同世界最大的学术出版集团爱思唯尔(ELSEVIER)合作推出,涵盖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学科分类排名。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等农林院校近4年在QS世界大学农学林学领域的排名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等农林院校,有7所在QS世界大学排名(农学林学领域)中上榜。上榜的7所高校中,农业院校占了5所,林业院校占2所。
2.进入ESI排名前1%学科的情况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由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现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ESI设置的22个学科领域包括: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与商业、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综合交叉学科、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空间科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免疫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入选“双一流”建设的农林高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及数量见表5。
表4 近4年“双一流”建设高等农林院校的QS世界大学排名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号)
表5 “双一流”建设高等农林院校进入ESI排名前1%的学科及数量
注:数据截止到2017年11月
从表5可以看出,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等农林院校都具有行业特色,进入ESI前1%的学科主要是植物与动物科学(8所高校)、农业科学(8所高校)、环境科学与生态学(5所高校)以及生物与生化(4所高校)等。通过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量来看,林业院校弱于农业或农林一体的院校。
3.在国内的排名情况
学科评估(China Discipline Ranking,简称CDR)是指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评估的目的是要服务大局、服务高校、服务社会。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简称学科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聚类排位。此项工作于2002年首次在全国开展,至今已完成四轮评估。入选“双一流”建设的农林高校学科近期在国内排名情况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等农林院校中,农业院校入选的学科数为12个,远远高于林业院校入选的3个学科数。
三、高等农业院校“双一流”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学科设置与综合性高校日趋接近,行业优势逐步削弱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前,高等农林院校的学科主要是围绕农业和林业行业的产业链进行设置,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也和其他行业特色型大学一样,为了追求规模发展、提升竞争力和吸引生源,积极增设新的学科领域和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不断拓宽学科专业覆盖面。例如中国农业大学覆盖了农、工、理、经、管、法、文、医、哲9大学科门类,北京林业大学覆盖了农、工、理、经、管、法、文、教、哲、艺10大学科门类等,相当一部分高等农林院校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原来传统学科的优势逐步被削弱。
表6 高等农林院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国内的排名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上公布的全国第3轮和第4轮学科评估结果
(二)行业壁垒逐渐消融,综合性高校在农林领域的发展势头强劲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后,高等农林院校与农业和林业部门脱离了行政隶属关系,行业壁垒被打破,高等农林院校失去了行业保护和长期依赖的资源,发展速度变缓。而综合性大学凭借其突出的学科基础,在农林领域发展迅速。例如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的浙江大学在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业科学等多个学科进入ESI前1%,且排名逐年上升。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的风景园林学近几年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2012年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北京林业大学排名第一,这三所高校并列第二。在2016年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排名并列第一。近年来,清华大学又加大了对风景园林学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不断增强对风景园林学科的建设,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农林高校“双一流”建设的15个学科中,除了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林业工程5个学科由农林高校负责建设外,其余10个学科,都有综合性大学参与建设。
(三)学科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学科特色不明显
高等农林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与农林行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优势,但由于各高校服务所面向的行业相同,所以造成了优势学科相近,学科研究方向相同,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从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高等农林院校的分布中可以看出,农业高校学科优势主要集中在作物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几个学科;林业高校学科优势主要集中在林学、林业工程学科,如林学的遗传育种博士生的培养方向,基本上都围绕林木遗传改良、林木基因工程和林木生物技术开展。作物学的作物遗传育种博士生培养主要围绕作物育种、作物基因组学、作物分子遗传等方向开展,学校间的学科特色较为相似,没有明显差异。
(四)学科建设的支撑条件比较薄弱,学术导师匮乏,社会声誉有待提升
高等农林院校脱离行业的支持和资源保护后,获取建设资源的途径有限,造成了高等农林院校发展缓慢的现状。对照“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需求,在重点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教学设施等方面,学科建设支撑条件比较薄弱。同时,特色学科的增长点不多,学术导师匮乏。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等农林院校目前共有31名院士(不含双聘和外聘人员,其中外籍院士3人),且年龄在70岁以上的,接近50%。在这31名院士中,中国农业大学有11人,华中农业大学有7人(含外籍3人)。在2017年新增的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无1人出自高等农林院校;新增的3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人,只有2人出自高等农林院校。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林院校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现行大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用单一评价标准对高校进行综合性排名,使高等农林院校的特色优势得不到充分体现;加之部分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脱节,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效率低,致使高等农林院校在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较之过去有所降低,社会声誉有待提高。
四、高等农林院校加强“双一流”建设的措施
(一)遵循“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
“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争创世界一流;坚持党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积极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建设,服务国家绿色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战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育人是大学的中心工作,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要把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统一起来。深化改革是“双一流”建设的动力。在一个建设周期内,学科要想快速发展,还需要改革来助力。学校层面要创新机制体制,形成合力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和改革任务。“双一流”建设不是争资源,而是发展机遇,这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学校、学院、职能部门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形成全力支持“双一流”建设的基本格局。教师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教师的参与度决定“双一流”建设的深度和广度[2]。所以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进而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
(二)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精准对接
“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在于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按照《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明确提出的3个面向、3个突出的总体要求,“双一流”建设要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带一路”建设应加强创新能力的开放合作;“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十九大报告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所以,农林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也要精准对接这些战略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产品供给”“新型生物质能源”“环保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治理”“国家公园”“森林质量提升”“精准扶贫”等进一步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方向,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学科与行业与国家重大需求无缝链接。
(三)合理定位,发展特色学科,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体系
“双一流”建设重在质量和特色,倡导差异化发展,为高等农林院校学科结构布局优化提供了机遇和路径。高等农林院校要积极探索,寻求自身定位,为促进特色学科的发展,做好战略规划。
同时,在“双一流”建设中还要积极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体系。农林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各学科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依存。比如林学学科与土壤学科、风景园林学与园林植物学等已形成相互依存发展的态势,不能因为某一学科没有进入“双一流”而放弃或直接撤销该学科的建设。各高校要鼓励新兴学科的发展,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进行协同创新。各高校还应与科研院所、企业加大产学研融合力度,形成学科新的增长点,促进学科的再生长,构建良好的一流学科建设生态体系,进一步提升一流学科的创造能力。
(四)建立命运共同体,推动农林行业的整体发展
高等农林院校“双一流”建设不仅立足于学校全面发展的定位上,更要立足于农林行业发展的要求上,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目前,国家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促进产学研的融合;同时,随着国家科技计划体制的改革,对原有的科技计划项目(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948计划等)进行了撤销和整合,打破了过去行业间、部门间条块分割的局面,使全国所有的科研力量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和合作,这也对高等农林院校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农林院校应顺势而为,联合同行开展协同研究,共同提升科技竞争力。所以,高等农林院校要建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形成农林业合作的新格局。2016年1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2017年12月,中国农业大学发起了“一带一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为高等农林院校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平台和路径。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层次以上,含本科层次的公办院校)共有848所,其中高等农林院校(校名中含农或含林的高校)37所[3]。在“双一流”建设中,入选的高等农林院校应汇聚所有高等农林院校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加大协同,创新机制,联合攻关,提升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共同推动农林行业的发展。
(五)构建科学合理的“双一流”评价体系
“双一流”绩效评价方法的制定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当前我国大多数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相对单一,缺少分类分层评价,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学科优势在评价体系中很难有所体现[4]。
从国际视野看,大学评价体系标准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既有综合排名,也有按行业领域排名和学科排名。所以“双一流”评价体系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和国际接轨。作为行业特色型高校,也应该积极推动构建体现行业特色的“双一流”评价体系。2013年北京邮电大学发起成立“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共有12所成员高校。这些高校都具有显著的行业办学特色,涵盖了电子信息、网络与通信、铁路公路交通、新材料、化学化工、新能源、电力、地质、矿业、石油、林业、环保、造船业、核工业、重型机械等国家战略工程领域。高等农林院校也可以依托“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平台,探讨以一流师资队伍、一流学科内涵、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学术成果、一流国际声誉、一流行业辐射能力、一流社会服务能力为主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双一流”评价体系,进而推动行业特色型高校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