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哥特文学《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悲剧成因

2019-01-16张爽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19期
关键词:南北战争父权巴伦

张爽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开始重视对福克纳小说的分析与研究。以这篇《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作者以细致却又不失冷静的笔触、不着痕迹的铺陈,炉火纯青的象征手法,成功塑造了艾米丽这一悲剧形象——从小受到父权近乎变态的管制,自恃贵族身份拒绝了城中的所有平民追求者,在父亲去世之后,她拒绝打开心扉接受镇上其他人的关心,我行我素地追求她的爱情,却求而不得最终将爱人毒死与其尸体同床共眠了四十年。

1 作者简介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生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

1941年,福克纳发表著名短篇小说《熊》,这篇小说对美国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解读福克纳全部小说乃至美国南方文学的钥匙”。1949年,福克纳在与加缪、帕斯捷尔纳克、约翰·斯坦贝克、海明威角逐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2 创作背景

美国内战的爆发导致南方传统文明与北方现代文明处处充斥着矛盾以及冲突,小说作为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物,往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内涵。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战争以南方联盟炮击萨姆特要塞为起点,最终以北方联邦胜利告终。战争之初,北方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战,后来,演变为一场消灭奴隶制的革命战争。南北战争破坏了南方的传统经济基础,造成了对南方传统价值观的强烈冲击。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从制度上,北方的联邦制战胜了南方的邦联制;从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战胜了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美国内战中北方的胜利是自由战胜压迫,更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战胜了落后迂腐。

在战争期间,南方的经济几乎崩溃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种:粮食供应严重恶化,特别是在城市,南方铁路失灵,主要河流失去控制,北方军队觅食,以及南部联盟军队夺取动物和作物。大多数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封锁是破坏邦联经济的一个主要因素。由此不难看出,格里尔森家族在南北战争之后的没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3 故事简介

故事的内容可以分成五个部分。故事的开篇描述了格里尔森家族破败不堪的房子,第一句话便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人们或是出于对贵族的敬慕与哀悼,或是出于对旧贵族格里尔森家族宅邸的好奇,纷纷前去送葬。在第二部分作者交代,出于家族的骄傲,艾米丽的父亲拒绝了艾米丽小姐的所有求婚者。而在她父亲死后,艾米丽便处于孤独无助的绝望境地。在故事的第三部分,艾米丽的情郎霍默·巴伦出现了,小镇上的传统力量却破坏了她的最后一个机会。在第四部分,镇上所有的人都认为艾米丽会自杀,因为霍默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向艾米丽小姐求婚。但是在霍默消失之后,艾米丽还是活了下来,但是开始变老、发福,把自己关在破败的房子中,闭锁大门,从此与世隔绝。故事的最后部分,杰斐逊(福克纳在本篇中虚拟的地名)的人们——或是女人们出于对旧贵族格里尔森家族宅邸的好奇,或是男人们出于这位镇中最后一位贵族的悼念——在艾米丽小姐死后踏入了她的房子,他们发现原来艾米丽生活中的一切希望早在四十年前霍默拒绝求婚的时候毁灭了。为了永远拥有她的爱人,艾米丽设计将巴伦毒死,数十年如一日与尸体同床共眠。

4 悲剧成因

4.1 南北战争后新兴观念与南方传统价值观的矛盾碰撞

传统思想认为男性才是社会运作的主体,一切要以男性为中心,女性不过是男人的附庸。而这种古板守旧的思想在美国南方根深蒂固,不少家庭,尤其以贵族家庭为主,更是致力于将自家女儿培养成淑女。对于女性来说,一切有损贞操的行为都是可耻的,甚至于这样的想法都会被当做整个家族乃至整个社会的毒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艾米丽很难避免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禁锢,这也造就了她孤高傲慢的性格,并为她日后在父亲离世之后我行我素执着追求爱情的逆反行为作了铺垫。

南北战争最终以北方的胜利告终,南方的传统种植园经济受到强烈冲击,新生事物不断涌入。格里尔森家族的衰败并不是艾米丽父亲的责任,而是因为历史潮流中谁也无法独善其身。面对社会形态的剧变和新生事物的涌入,南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在经历一个从闭锁禁锢到自由开放的过渡时期。艾米丽面对这样的社会形势,她对事物的看法也有所转变。传统的南方社会讲究婚配双方门当户对,小镇上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坐视一位贵族小姐与一位拿着日薪的同性恋者交往甚至谈婚论嫁,在传统眼光中这简直是不伦不类。然而艾米丽对人们异样的目光毫不畏惧,毅然决定要和霍默·巴伦在一起,每天一同坐着马车出游向世人宣告自己的爱。从这一方面来看,艾米丽是一个敢于冲破传统束缚的女人,接纳了新兴思想,即任何阶级、任何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然而,正如原文所说,“她父亲的性格三番五次地使她那作为女性的一生平添波折,而这种性格仿佛太恶毒、太狂暴,还不肯消失似的。”艾米丽终其一生,也未能摆脱其父的影响。在艾米丽得知霍默·巴伦不过是一个花天酒地、视人生为儿戏且无心结婚的同性恋者时,她无法眼看着她最后的希望成为泡影,更无法放任这个男人从自己手中逃脱,于是她采取了所有解决办法中最极端残酷的一种——毒杀。她不惜杀害了心爱的人从而使未婚夫与自己再也无法分离,这不得不说是严酷父权管制下极端扭曲心理的恶果。

4.2 严酷父权家庭对女性的束缚和扭曲

父权制,也称男权制。男权制指的是男性统治,一个社会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领域还是家庭领域,所有权威的位置都保留给男性。人类社会最大的不平等是两性之间的不平等,男权制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使男性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女性处于劣势与服从的地位。

艾米丽出生的时候,已经是南北战争大势已定的时候,面对南方传统种植园经济开始走下坡路,格里尔森家族不可避免的走向衰颓。艾米丽的父亲,老格里尔森,是南方失势贵族的代表。老格里尔森一直笃信着南方的传统守旧思想,认为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理应是相夫教子、温婉和顺的形象,任何违背这一初衷或是忤逆社会常识的行为甚至想法都是有辱门庭祖先的,都应该受到惩罚。关于恪守妇道的问题,老格里尔森也是不遗余力地将女儿培养成一位“淑女”。不得不说,在这种严酷教条的环境中,艾米丽的性格表现出敏感多疑、阴鸷狠毒的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原文有这样一个场景令人印象十分深刻:“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身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身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身影在前面,背对艾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这一描写暗示了艾米丽父亲在家族中的绝对统治地位,而这种父权统治已经渗透了艾米丽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艾米丽的婚事上父亲的权威更是不容置疑。面对这种密不透风令人窒息的父权管制,艾米丽也仿佛习以为常。原文写道:“她父亲死后的第二天,所有的妇女们都准备到她家拜望,表示哀悼和愿意接济的心情,这是我们的习俗。艾米丽小姐在家门口接待她们,衣着和平日一样,脸上没有一丝哀愁。她告诉她们,她的父亲并没有死。一连三天她都是这样,不论是教会牧师访问她也好,还是医生想劝她让他们把尸体处理掉也好。正当他们要诉诸法律和武力时,她垮下来了,于是他们很快地埋葬了她父亲。”对艾米丽来说,父权统治如空气一般不可或缺,父亲是她的决策者,是她的生活支柱。

故事的结尾,艾米丽死后有一处描写:“全镇的人都跑来看覆盖着鲜花的艾米丽小姐。停尸架上方悬挂着她父亲的炭笔肖像,一脸深刻沉思的表情。”这也表明艾米丽终其一生也没能走出父亲的影响,又或者说,艾米丽从没想过要走出父权统治的阴影。

5 象征手法

5.1 父权的象征

文章多处通过描写来体现格里尔森家族中父权的绝对统治地位,这种象征在全文中出现的次数最多。

“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身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身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身影在前面,背对艾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一段中“叉开双脚”“马鞭”等意象都表明了父亲在家庭中威严有力、不容抗拒的权威角色,“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从某种程度上暗示着父女二人充满隔阂却相互依存的矛盾关系。

小说接近尾声的部分有另一处描写:“全镇的人都跑来看覆盖着鲜花的艾米丽小姐。停尸架上方悬挂着她父亲的炭笔肖像,一脸深刻沉思的表情。”深刻沉思的父亲画像出现在艾米丽去世的场景中,暗示读者艾米丽一生未能摆脱父权严酷统治的影响。艾米丽从降生到成人再到衰老死亡,每一个脚印都有她父亲的影子。为使爱人永远“不离不弃”,采取极端方式,用砒霜毒杀霍默·巴伦就是这一持久影响的最好佐证。

5.2 南北方的象征

这一象征较为明显:艾米丽小姐及其整个格里尔森家族为南方的象征,霍默·巴伦为北方的象征。以艾米丽小姐为中心,格里尔森家族上上下下无不充斥着高傲冷漠、孤僻自大的气息,尽管彼时彼刻,作为南方没落贵族的他们早就大势已去。可是他们仍自恃高贵的出身,纯正的血统,不愿让自家的子女与所谓平民联姻。艾米丽也因此深受毒害,直到三十多岁仍没能找到归宿。霍默·巴伦,作为北方的象征,全身上下充斥着自由散漫的气息,正如原文所述:“艾米丽小姐昂着头,霍默歪带着帽子,嘴里叼着雪茄烟,戴着黄手套的手握着马缰和马鞭。”这样放荡不羁的浪子形象,一方面预示了霍默最终不会成为艾米丽的归宿,另一方面象征了北方的自由精神。

6 结语

艾米丽身处乱世之中,亲历社会的变革和意识形态的转变,而自身深受父权统治之毒害,终生难逃苦海。这是艾米丽悲剧的内因。南北战争之后,南方传统经济受到冲击,新旧观念交织碰撞使得艾米丽一方面想要冲破藩篱,一方面却因父权毒害太深难以挣脱枷锁,也是艾米丽悲剧的外因。在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下,艾米丽这朵废墟上的玫瑰,苦苦挣扎,终于枯萎凋零。

猜你喜欢

南北战争父权巴伦
Little Women
希尔顿酒店前CEO去世财产97%捐基金会
试论南北战争的非正义性
论《藻海无边》中的身份焦虑
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女性——斯嘉丽
解析高中语文课文《宝玉挨打》中的“孝”文化
李安家庭三部曲下的现代父亲形象
《飘》中有关南北战争的解读
ATM背后的爱情
《血色子午线》中父权形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