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开展农村家庭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和有效路径研究
2019-01-15蒋飞云孙宏云
蒋飞云 孙宏云
[提 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家庭文明建设,有利于培育良好文明素质的新型农民,有利于促进建设向上向善、相亲相爱的文明家庭,有利于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诚信互助的文明乡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当前农村开展家庭文明建设面临着种种困境。加强党的领导、做好宣传动员,加强家庭教育、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加强创建实践、树立文明新风,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家庭文明建设合力,是乡村振兴视域下开展农村家庭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家庭文明建设;三农工作;文明乡风
[作者简介]蒋飞云: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孙宏云: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总体要求之一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内容丰富,其根基在于家庭文明。“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习近平.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N].人民日报,20161213(01).在伟大的新时代,发动千家万户,以农村家庭文明创建活动为着力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能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及其目标的实现。
一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开展农村家庭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
不管社会斗转星移,家庭基本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家庭文明的作用不可替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家庭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开展农村家庭文明建设,有利于培育良好文明素质的新型农民
乡村振興,人才是关键。农村农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农民“人”的文明素质现代化。新型农民不同于传统农民,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等综合素质。新型农民文明素质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最基础的是家庭教育和家庭学习。在家庭教育中,倘若父母长辈们学会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对话交流,耐心地进行劳动教育、技能教育、法制教育、礼仪教育、诚信教育,则有利于培养家庭成员具备现代新型农民所必需的主体观念、法治观念、诚信观念、进取观念等基本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开展农村家庭文明建设,引导农民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建设学习型家庭,营造家庭学习氛围,有利于农民不断提高现代农业专业技能和管理技术,从而快速跟上乡村振兴的时代步伐和发展要求。
(二)开展农村家庭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建设向上向善、相亲相爱的文明家庭
家和万事兴。只有亲人团结,向上向善、相亲相爱,个人才能发展,家庭才能和睦。由于受经济、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家庭普遍存在婆媳关系、兄弟关系、妯娌关系、夫妻关系、子女教育、邻里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文明家庭不会自然而然产生,而是需要建设和维护。家庭是以婚姻、血缘等亲情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共同生活单位。家庭是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和谐的家庭关系,能加深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是人生幸福的力量源泉。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开展家庭文明创建实践,引导家庭成员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模范遵守社会主义家庭美德,本着互让互谅、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讲信修睦的原则处理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亲人之间消除分歧和误解,化解矛盾,凝聚力量;有利于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的形成。
(三)开展农村家庭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诚信互助的文明乡风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软件基础和重要推动力量。在当今一些农村,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攀比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甚至有庸俗表演和宣传封建迷信的活动。这既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负担,又严重破坏了农村淳朴节俭的社会风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正,则民风淳。如果人人都无微不至地关爱自己的父母,物质上给予帮助,精神上给予慰藉,那么,孝老敬老、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就会逐渐兴起;如果个个自觉遵守乡村民约,勤奋劳动,勤俭持家,自觉抵制天价彩礼,那么,“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的文明新风就会形成;如果家庭老少都能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村民们就会自觉远离和抵制好逸恶劳、黄赌毒黑等恶俗陋习;如果乡邻们都重义守信、互帮互助,那么,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在农村就会形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
二 当前开展农村家庭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正处在加速转型发展时期,开展家庭文明建设面临着种种困境,具体表现如下。
(一)思想认识重视不够
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结合,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可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不少基层干部对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全面深刻认识,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有的干部片面认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抓经济建设,抓扶贫攻坚,家庭文明建设是家庭的私事。有的干部持“自然论”观点,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好了,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质自然就会提高,农村的社会风气自然就会改善,乡村振兴的目标也自然就会实现。由此,不少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忽视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很少组织农民开展家庭文明建设。另外,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思想观念上也不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初中以下文化的农民工约占70%。我国农民工是农村青壮劳动力的主体,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这一社会阶层的文化水平状况。当今,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依旧存在,不少青少年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纷纷辍学。受文化水平低等多因素的影响,相当多的农民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落后,不能够充分认识到家庭文明建设对个人文明、对家庭和睦、对乡村振兴、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农村没有必要开展家庭文明建设,因而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参与性不广。
(二)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
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发展提供了许多机会,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要求“到2020年,要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中小城市户籍陆续放开,不少农民在城市买房落户。这使得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发展态势越来越严重,农村人才资源越来越匮乏;使得部分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成为当前农村的主要人口,人们形象地把他们称为“386199”部队。他们劳动能力弱,难以承担高强度的农业生产,大量土地被抛荒、撂荒;他们平均文化素质较低,难以掌握新型农业技术,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制约着农村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另外,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受城市文化影响,其家庭结构和家庭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家庭观念逐渐淡化,乡土情结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开展农村家庭文明建设。
(三)农村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主体责任。“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完全取决于孩子的父母是何种层次的人,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所受到何种层次的家庭教育。”
约翰·洛克.家庭学校[M].张小茅,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1.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我国农村的不少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若干误区,表现为不作为和问题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不作为,主要体现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父母教育的缺失。为了生计,或为了事业发展,很多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主动或被动地,部分地或完全地缺失子女家庭教育。2013年5月10日,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到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其中46.74%留守儿童的父母双双外出。
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20130510)[20191115].http://news2.jschina.com.cn/system/2013/05/10/017204264.shtml.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吸引了不少农民回乡创业就业,近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总人数在逐年减少。尽管如此,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留守儿童数量依然很大。《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从区域分布看,四川、湖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贵州,这7省的农村留守儿童总人数占全国总数的69.5%;从监护情况看,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隔代照料,其余的4%是由其他亲友照料。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EB/OL].(20190716)[20191115].http://www.bnu1.org/show_1360.html.以上数据表明,我国有相当多的农村父母无法承担家庭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家庭教育以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隔代教育为主,孩子的成长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存在生育与养育分离现象。
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作为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得当。农村父母大多没有接受正规高等教育,他们寄希望于子女能圆自己的大学梦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们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观念,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身心健康教育、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以及诚信、谦让、宽容、助人、自省、感恩等做人教育,没有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农民生育观念已经发生改变,农村“少子化”家庭比较多,很多家庭把孩子视为家庭的“小皇帝”“小太阳”。在家庭教育中特别是物质生活的满足上,父母等长辈过分溺爱,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在溺爱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感恩、经不起挫折。还有不少父母对子女人文关怀和爱护理解不足,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家庭教育过分严苛,遇事不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动辄采用简单粗暴的惩罚教育。在“棍棒教育”中成长的孩子,表现为缺乏爱、自卑、性格暴躁等特征。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兴,则家庭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无论是过分溺爱的娇生惯养,还是过分严苛的简单粗暴式教育,都是不科学不得当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行的培养。
(四)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然而,与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相比,多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依然单调甚至贫乏。“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许多地方特别是不发达地区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2017至2018年,笔者在湖南省的邵阳县、隆回县、麻阳县、平江县等地的农村相继开展了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为主题的实地调研,发放书面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82份。了解到农民闲暇的主要精神文化活动依次为看电视、打牌、上网、与人聊天等,读书看报、看电影、旅游、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的时间和频率非常少。在与农民个别访谈中,许多农民表示闲暇时间常常难以找到合适、舒心的娱乐方式,收看电视节目是当前农村地区最合适、最简单的主要消遣活动。在“您每天收看电视节目花费多少时间”的问题调查中,24%的受访者选择是4小时以上,37%的受访者选择2—4小时之间,33%的受访者选择2小时之内,其余6%的受访者表示不看电视。我们在村庄走访时,村民们反映许多农民在“农忙”季节后经常选择在牌桌上度过农闲时光。在“您购买图书报刊情况”的问题调查中,7%的受访者表示经常购买,39%的受访者表示很少购买,54%的受访者表示从不购买;在“您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纪念馆等文化展览活动的情况”的问题调查中,58%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参观过,13%的受访者表示每年参观3次以上,29%的受访者表示每年参观3次以下;在“您对本地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评价”的问题调查中,只有14%的受访者表示十分满意,29%的受访者表示基本满意,41 %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满意,16%的受访者认为很不满意。由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缺乏且质量不高,农民对当地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较低。虽然政府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文化下鄉活动频率不高、针对性不强,难以很好地满足农民特别是中老年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在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传统习俗、农耕文化活动逐渐失传了,打牌成为大多数农民的主要业余爱好,有的地方甚至从娱乐形式演变成赌博。“黄赌毒”等社会毒瘤不仅损害参与者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而且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如果先进、科学的文化知识没有向农民宣传、灌输,那么封建伦理、迷信邪教就会侵蚀农民的头脑与心灵;如果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没有占领农村的精神文化阵地,那么落后低俗的文化活动必然会乘虚而入。
(五)农村文化设施、文化人才缺乏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各地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了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党的十九大的要求和乡村振兴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不少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的文化设施十分短缺、十分简陋。电影院、文化礼堂、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绿色电子阅览室、青少年游乐场等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场所不仅数量少,而且由于缺乏专人看护和定期维修,老化破损严重。在“您对本村基本文化设施配备情况的评价”的问题调查中,统计数据显示,只有19%的受访者认为文化设施配备非常完备,28%的受访者认为文化设施配备比较完备,53%的受访者认为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由于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种类较为单一,对广大农民缺乏吸引力,利用率不高。在“您对村社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情况”的问题调查中,37%的受访者表示从来不去使用村里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26%的受访者则表示只是偶尔会使用,3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或较多使用文化设施。无论是乡村振兴宏伟战略还是一家一户的农村家庭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文化硬件设施和场地,更需要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指导。农村乡镇机关虽然都配备有文化专干,但是人手少、工作杂、事务多,很难满足基层乡村文化活动建设的需要,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家庭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
三 开展农村家庭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农村家庭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组成。如何组织广大农民开展家庭文明建设的呢?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农村家庭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党的领导,做好宣传动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家庭要文明,农村要发展,乡村要振兴,关键在党支部。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得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很难在农村得到具体落实。因此,农村家庭文明建设乃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选品德优、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乡贤、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等人才进入村级领导队伍,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农村党支部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带领群众发展农业生产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才能组织开展家庭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才能率领老百姓通过勤奋劳动过上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有的社会主义小康生活。深入开展家庭文明建设,要以党支部“五化”建设为抓手,强化村党组织在家庭文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宣传好、推进好、保障好家庭文明建设。“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农村广大党员要自觉加强思想、政治、组织、纪律建设,事事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要成为发家致富、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领雁人”,也要成为家庭文明建设的“带头羊”,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以党风带家风、促民风。
开展农村家庭文明建设,必须做好党的宣传动员工作。首先,创新宣传内容。一是要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党的农村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激励人”的方针,用真理的强大力量教育引导农民,让广大农民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二是要弘扬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成员。三是要大力宣传家庭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突出文明家庭和文明个人的榜样示范作用。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宣传教育要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要善于抓典型,多多关注普通人民群众的典型事例。因此,农村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把握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宣扬家庭美德,报道先进典型,
以点带面,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遍地开花的生动局面。其次,创新宣传方式。一是要积极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體宣传报道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开辟专栏专题,加大刊播力度,利用黄金时段或者重要版面、头条头版,大力宣传乡村振兴中出现的积德行善、孝老爱亲、教子有方、夫妻恩爱、忠厚传家、忠诚爱国等文明家庭的优秀事迹,让好人好事被大家所知道、学习和践行。二是要广泛利用农村院落的宣传栏、主题文化墙等,充分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深入农民生活,以通俗易懂的宣传标语、图文并茂的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对广大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启发。三是要创新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将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家庭文明的法律法规政策、理论知识及“好婆媳”“好公婆”“好子女”“五好家庭”等先进典型制作成时代特色鲜明、乡土文化浓郁并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微电影、微视频、公益广告等,利用微博、微信和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广泛宣传。此外,农村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头人,是家庭文明建设的积极实践者,因此要发动党员、干部上门入户,与村民同坐一条板凳,促膝谈心拉家常,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取得村民的信任,于无形中起到宣传引导的作用。
(二)加强家庭教育,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家庭是人生启航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家庭教育,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应该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16(02).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不管是哪种内容的家庭教育,都要注重做人的教育,注重家庭美德的培育,努力培育家庭成员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并引导其将这些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外化为有益他人、有益社会的行为。其次,父母要注重言传身教。言传身教包含着“言传”与“身教”两个部分的内容。“言传”是指用言语传授,进行理论知识教育;“身教”是指用行动示范,进行实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时指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16(02).然而,在农村家庭教育中,不少家庭却常常割裂了“言传”与“身教”的相互关联,常常只注重“言传”,而忽视了“身教”的重要作用。有的村民在外地忙于生计,对家庭成员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的“言传”也做得很不够。与孩子聚少离多的外出谋生的父母家长,要善于利用网络、电话等现代通讯设备,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因势利导,进行正确的政治观、思想道德观、法纪观教育,引导孩子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言传”不可少,但“身教”更重要。“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要求父母在孝敬老人、互敬互爱、兄友弟恭、抚育子女、男女平等、邻里守望等诸方面以身作则,
给孩子最好的示范。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言传身教,知行统一,身体力行,才能在家庭中树立威信、给孩子树立榜样,促进家人相亲相爱、向善向上。
(三)加强创建实践,树立文明新风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农村家庭文明建设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从农村、农民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开展主题创建活动。第一,尊老爱幼,倡导孝敬老人、爱护未成年人的社会风尚。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多、留守儿童多。“尊老”即爱老孝老,不仅指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多帮助体贴关心父母;并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爱幼”并不是无原则地宠溺孩子,家长要“爱而不溺,严而有度”,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孩子健康成人成才。同时,要由己及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反对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切实保护老人、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第二,移风易俗,树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宜不办”的文明新风。要从个人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点滴做起。红白喜事,拒绝大操大办,自觉抵制恶俗陋习;崇尚科学,学文化,学技能,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培养健康生活方式,追求高尚精神生活,远离黄、赌、毒;等等。第三,勤奋劳动、努力工作,建设劳动光荣的时代新风。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奋劳动、努力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具體要求和体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02).个人的美好前程、家庭的幸福生活、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都是在劳动汗水中实现的。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要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不断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文化志愿者以及农村退休老师、退休回乡干部的作用,把农民发动起来,组织成立农民艺术团体,培养农民文化骨干,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五,深化群众性文明建设实践,弘扬社会主义优良家风。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身边人,引导农民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四)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家庭文明建设合力
第一,发展乡村经济,吸引农民回乡创业就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农村开展家庭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必须解放思想,树立新发展理念,从中国国情、村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引导农民实行土地集中有效流转,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鼓励农民企业家投资农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更多的渠道,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乡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才能留住乡村优秀人才,吸引人才返乡,特别是吸引有品德、有本领、懂技术、热爱农村的乡贤回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发展。这既能有效克服农村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又能为农村家庭文明建设乃至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二,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农村文体设施和基础设施。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完善的文化服务设施和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开展家庭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财政投入,完善农村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建立并完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农民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场所。应紧跟数字化时代的步伐,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实现农村广播“村村响”、电视网络“户户通”,方便农民群众便捷地获取优质数字文化资源。应积极开展农村水电、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化农民家庭庭院,为农村家庭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发挥法律法规以及村规民约的规范约束力,引导农民守法崇德。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既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发挥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保障作用。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与道德,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调节人们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年10月颁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調要“推进全民守法普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营造全社会讲法治、重道德的良好环境,引导人们增强法治意识、坚守道德底线。”因此,在家庭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注重落细落小落实,将权利义务意识、自由平等观念、规则意识、法律至上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渗透到农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潜形默化地引导农民遵守道德、遵守法纪,提升其文明素养。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生活在共同村落里的村民需要有村规民约来规范村民行为、维护村落社会秩序。在农村基层,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村规民约是农村基层自治的重要章程。农村基层村“两委”要坚持村民自治原则,扩大基层协商民主,充分调动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积极性、能动性,组织村民共同商讨,制定村规民约。将优秀家规融于村规民约之中,能更好地发挥村规民约在文明家风弘扬、文明乡风建设中的独特功能。为了弘扬公序良俗、增强村民诚实守信意识,必须令行禁止,奖罚分明,依照村规民约,对于模范遵守的村民个人和家庭要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对于违背村规民约的村民个人和家庭要及时给以严厉批评教育。2019年7月,笔者曾到岳阳市平江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树立乡风文明”为主题开展实践调研发现,革命老区平江县农村基层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开展得很扎实,成效很不错。其中,梅仙镇哲寮村村支部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制定了《哲寮村村规民约》,其中规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他事不办”。在“婚事新办”方面,鼓励“婚事一天办结,严禁搭台唱戏等铺张行为,做酒正餐不得超过二十桌,严禁燃放鞭炮”;在“丧事简办”方面,提倡“丧事三天办结,送葬乐队不得超过一个”;在“他事不办”方面,严格限制以除婚丧事宜之外的满月、周岁、乔迁、升学等事宜为由操办酒席。在《哲寮村村规民约》的约束以及红白理事会的监督管理下,哲寮村婚事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炫富攀比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止,文明风气大为兴起。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