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政“金课”的几点思考
2019-01-15李佑新
李佑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第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金课”。
什么是“金课”呢?这个概念是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对其作了进一步解答:“金课”的标准是“两性一度”,即高阶性,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课程内容反映时代性和前沿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我觉得可以这样说,“金课”就是要政治上有高度,思想上有深度,内容上有难度,感觉上有温度。
第二,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金课”,必须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是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必需的过程。教学中为什么要做这个转化工作呢?这是由教材内容与教学现实之间必然存在的差距所决定的。
首先,从现实的实践维度来看,社会实践是非常具体的,教材内容不可能完整反映这种生动具体的实践;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教材内容不可能即时反映实践的发展;社会实践总是蕴含着相互矛盾的要素,而教材内容作为一个逻辑体系,恰恰是要求排除矛盾的。这些都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的话,就必须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其次,从社会思潮环境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各种社会思潮也不断涌现,不断冲击着我们的主流价值观,让人是非难辨。我们的教材不可能去具体及时回应这些社会思潮,但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回避,必须回应。这是让我们的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关键。
其三,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作为个体是具体的,有不同的学习经历、家庭背景、阅读经验,从而具有不同的问题意识。教材不可能考虑具体的教学对象及其具体问题。
基于上述理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能够成为“金课”,就必须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必须有学术研究支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学生传道解惑的课程。这里的“道”,就是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评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与成效的关键。
传“道”要有“术”。这里的“术”,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语言表达艺术、课堂教学艺术,以及运用各种手段包括现代科技手段的教学之术,等等。这些都是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方面,是传“道”的不可或缺的“术”。不过,我这里想强调一下学术的“术”。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应该说教学内容是教学体系的核心。因此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主要是指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如果忽略内容转化这个核心问题,转化很可能是形式化的。不能说这种形式上的转化没有内容转化方面的因素,但无论如何,在形式化的转化中,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不是关注的焦点,相反形式却成了焦点。而“金课”,强调的是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因而应该是以内容为王,而这就需要有学术研究成果的支撑,需要在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当然,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涉及的领域和问题很多,几乎就是一个二级学科方向,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作为个体来说,很难对其中的所有问题做深入的学术研究。但是,一般来说我们每门课都有一个教学团队,大家进行专题化教学,每个人承担一定的专题,也从事这个专题方面的学术研究,使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有机统一起来。大家这样分工合作,完全可以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打下深厚的学术基础,从而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温度的“金课”。
(本文作者系湘潭大學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