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实践形态论析

2019-01-15陈念

文化软实力 2019年4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知识

[提 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是指以学科理论知识发挥对社会系统的正向影响所开展的思想实践活动,既是对学科知识的具体应用,也是学科知识的建构之途。从实践形态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主要服务方式表现为提供专家指导和把知识传播给社会成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主要服务主体包括专业科研人员、专业研究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学科群体和外部学科群体等专业人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主要服务领域有高校、社区、企业、机关党政部门、社会边缘人群等。当然,学科理论知识要发挥社会服务作用不能停留在理论阐释和经验总结层面,还需要从知识生产和社会需要的互构角度揭示学科社会服务的作用机理,首要前提是建立知识与行动、知识与对象、知识与社会的对称性关系,使以知识为中介的学科社会服务显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社会双赢互构的实践效应。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实践形态;知识—社会对称性

[作者简介]陈念: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生产和社会服务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是指以学科理论知识发挥对社会系统的正向影响所开展的思想实践活动,它是以现代社会服务而非传统社会控制的方式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通过扮演好理论的“展示者”、问题的“阐释者”以及教育的“启发者”的现代交往角色,展现学科知识的理性权威,在交往实践中化解社会冲突和对抗。当前,社会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狭隘的或负面的理解,即认为要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仅在高校领域发挥专业人才培养的功能,要么仅承担为意识形态辩护的功能,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没有用处,更何谈社会价值。这类看法既有社会浮躁和功利化的原因,但更与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将关注点聚焦于教育教学领域而疏离社会生活现实有关。与此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学科所提供的社会服务是零散化的,缺少系统归纳,这也导致通过社会服务体现和实现学科价值的显示度不足。

本文通过归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在服务方式、服务主体和服务领域等方面呈现出的实践形态,以回答人们关于社会上到底有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问,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提供“思想产品”来影响社会成员精神面貌的潜力,弥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与社会的区隔,以此显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现实关怀和实践旨趣。

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主要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知识生产单位,其提供社会服务的方式与作为一项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后者在组织结构、活动类型、服务方式上具有更大的涵蓋面。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服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成员展开以思想引领、人文关怀、精神疏导与化解等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叶方兴.现代性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服务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7(7):4449.,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服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以自己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科学活动服务,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1.前者蕴含着学科维度的功能,但还有其他专门化的社会功能,后者是通过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来提供社会服务,也会体现在前者所述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但更具有微观性和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社会服务的方式可以涵盖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但不能与之等同,我们不能认为凡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做的关于社会发展相关实践工作都是学科的功劳,因为从“大思政”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具有专家化的色彩,需要予以专门的分析。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社会服务的方式是“通过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影响来间接作用于经济、社会过程”戴锐.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十大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6):811.,我们基于此种观点进一步提出以知识为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本质特征,也就意味着理论知识的供给和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主要方式。

基于知识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社会服务可以具体划分为两大方式,一是对社会不同领域提供专家指导,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生产的知识传播到最大多数的社会成员中去。

就专家指导方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权威人士掌握着专门知识,能够在复杂的社会领域中发挥卓越贡献,为社会中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实际的帮助。这包括承担各种纵向和横向课题,在政策咨询、理论教育、专题调研等方面提供支撑和服务,以及相关咨询或课题研究报告被采纳而转化为政策法规。除了制度化的专家指导外,还包括大量的日常呈现。比较常见的是在我们所生活的社区中,面对各种因邻里纠纷或公共参与所产生的思想困惑,一般的社区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虽然掌握了社会工作的技能,但因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和宏观视野,难以在解决实际问题之余促进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则既有理论基础也有业务能力来提供专家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家指导就在于本学科的专业人士深入到各社会机构,或以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的方式提供直接的社会服务,或以专家顾问的方式为社会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咨询指导。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街道、党团机构或组织,在开展相关的思想文化建设活动时,大多采用了邀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相关咨询或讨论的方式,也有高校通过选派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与教学青年骨干到基层政府挂职这一方式来提供专门化的社会服务。当然,正如高校为社会服务的首倡者范海斯提醒的,“在校外承担重要的服务性工作的时候,不应当忘记最大的服务是自己的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和培养新一代的学者,要尽可能地把社会服务与创造性研究结合在一起”Charles NcCarthy.The Wisconsin Idea[M].The Macmillan Company,New York,1912:313.。

就广泛的知识传播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承担的社会使命是尽可能地让广大社会成员掌握并运用本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成为增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工具。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普遍地关照社会诸领域,关注到不同的社会群体,关注到更大范围的社会需要,在公共服务活动中传播知识,成风化人。在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进行广泛的知识传播方面具有多重表现:一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系统规训。在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中的知识传递是人们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展示知识的理性权威的使命。二是专家在公共空间的对话、在公共媒体上表达意见,在大众报刊上或者自媒體平台上讨论公共事务等,在学校场域之外的广阔社会公共空间中展开的公共说理与价值观教育,促进了学科知识的普及化、大众化。可见,社会不同结构层面都实际地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传播,这不仅通过学科切实地提供了社会服务,也传播了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当然,扩展的空间还很巨大,需要进一步开拓。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服务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主要是通过传播知识来实现的,那么其服务主体自然是掌握本学科领域知识的专业人士,“专业人士具有某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存在于行动当中,每个胜任工作的人都有一套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处理问题使实践认识内隐、自然和自动化。”唐纳德·A·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M].夏林清,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9.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个结构化的学术单位,学科从业人员并不局限于我们惯常理解的专业教师群体,作为学科的共同体成员,实践工作者也相应地提供了不同层面的社会服务。在现有学科格局下,目前的学科从业者结构不会出现大的调整,尤其是在“大思政”的格局下,多元化的从业人员结构所形成的聚合力更符合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总体要求。从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学科共同体成员的角度来划分,本学科的专业人士有以下几类群体:

其一,专业科研人员。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核心成员,一方面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生产的主要贡献者,“专家都会变成社会指定给他们的知识储存部分的管理者”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M].汪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5.;另一方面他们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提供了社会服务的需求侧来源,专家们有能力、有资源、有人手、有话语权来提供社会服务。其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重要成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有交叉,也有自己的特殊构成。专业研究人员一般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或党政领导干部专兼职担任,但他们都掌握着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对广大的学生群体和社会生活群体发挥引领作用,“成为开启学生公共生活视野的精神窗口和直接依据”刘铁芳.公共生活与公民教育:学校公民教育的哲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67.,不仅通过公共课程中的实践课程来指导学生发现社会问题,服务社会需要,还通过影响学生观念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其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组织性力量,已经踏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大门,从事专业研究和实践。其提供的社会服务主要以自发性和随同导师两类为主,自发性社会服务体现在他们以其明确的学科意识自觉地进入社会诸多领域层面提供社会服务,如学雷锋志愿者活动、与周围人群的精神交流活动等。随同导师主要体现在他们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项目,或者受导师推荐进入社会公共部门担任兼职职务,在学习中提供社会服务,如社区实习、政府部门挂职等。其四,辅导员。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支援性力量,他们一方面是学科研究的分支力量,另一方面他们是学生群体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服务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

此外,还有两类不可忽视的构成群体:准学科群体和外部学科群体。外部学科群体是从教育教学系统分离出去并从事具体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成员,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准学科群体是尚未进入教育教学系统但实际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潜在学科从业人员,如公共知识分子、准备考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群体等。他们具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生产和传播、思想启蒙和教育的能力而成为社会服务主体。

这是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从自发到自觉通常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但一种有“说服力”的理论并不会自然而然地为人们所掌握,在“理论”和“物质力量”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掌握群众”的逻辑过程,也就是说理论诉诸合适的主体和主体选择相应理论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正如有学者认为这种“双向选择”在本质上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理论所诉诸的主体必然是理论要为其服务的那个主体,而主体所要选择的理论也必然是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那个理论”郭威.论马克思“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思想[J].思想教育研究,2017(05):3842.。准学科群体和外部学科群体因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内在关联,成为了双向选择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按照人类社会学家彼得·伯格和托马斯·卢克曼的研究结论,“一个人社会态度的形成,受圈内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M].汪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3.,因为圈内人既具有特定共同体的思维方式和活动能力,也是弥散在广泛的日常生活领域的社会成员。从这个角度看,

这两类群体是具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意识和内在认同的“圈内人”,对更为广泛的社会成员提供着具体化、专业化的社会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服务主体也就在多样化的选择过程中确立了自我的角色定位和学科意识。

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主要领域

总体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零散地存在于社会其他领域,但后者的关注度和显示度与其重要性是不相符合的。高校领域当然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对其他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学科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在之意。张耀灿教授早在2006年就提出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服务这个首要任务看作是唯一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其服务的对象和范围,既要为高校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和党团干部,又要为社会培养党政干部、宣传思想工作者和理论研究人才……关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急需,关注加强、改进全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张耀灿.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与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07):3235.

從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就不单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之现象的解释性、补救性、微调性的适应作用,更是改变世界意义上对社会生产关系的观念进行批判和重构的革命作用,是促使人与人之间的物的依赖关系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跃进的现实作用。当然这是我们应当坚持的方法论和立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根本目标。但是我们在进行具体分析时,需要把宏观目标进行微观分解,在具体的社会领域中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存在空间和领域。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社会服务意识中,

经过多年的学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际上已经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提供社会服务,社区、党政部门、公共团体等应进一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视野。

其一,高校。尽管我们认为当前的任务应是拓展学科的社会服务领域,但高校的基础性地位不容否认,作为系统化知识的传递场域,高校始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服务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高校的社会服务具有地理区位和人才资源的多重优势,其社会服务主要以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主,知识训练也涵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主体建设等多个方面。当然,高校也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是一个微型社会,当不再把高校视为封闭的校园空间,而是被正常看作社会一个具体领域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也就进入了公共性的制度化轨道。同时,高校是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空间,加之大学生群体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还处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其理性知识进行公共说理,帮助师生群体解决精神观念领域的疑惑。

其二,社区。人们生活于特定的社区中,包括农村和城市地区所形成的社区,彼此分享着公共信息,同时也是消极甚至谣言等负面信息传播的重要空间。社区自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重要领域,也是社会空间中最具存在感和日常性的社会服务领域。社区中的人在面对各项个人生活和公共事务时都带有自己的情感偏好,同时也存在升华精神观念的客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渗入社区提供多重社会服务,主要体现在:为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助力培育社区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的发展观念、助力社区居民强化法治社会的主人翁意识、助力政府体制性安排与社区发展相匹配等智力支持;与社区交往互动呈现多样化格局,帮助社区扩大正式组织化互动的交往范围,形成由高校—企业—社会—政府联动的交往实践机制,还通过非正式的共同联系纽带提升作为精神文化载体的学科知识所辐射的受众域;理论研究方面,关于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形成规模效应。

其三,企业。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组织团体,数量众多,辐射人群众多,不同的企业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人生态度和政治立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主要针对企业文化建设而言。除了国有企业中党委和政工干部以企业自身的行业特性常规化地提供着社会服务外,在大多数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企业发展诉求使其企业文化附着在经营目标中。一方面是员工的职业归属感和使命责任感相对淡薄,另一方面企业和员工之间单纯以工资和利润为桥梁难以发挥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更难以把企业发展目标自觉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机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针对企业提供的社会服务,除了帮助企业建立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之外,还在于解决员工在个人利益和社会贡献方面的观念冲突,帮助企业成员意识到自身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其四,机关党政部门。机关党政部门之所以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领域,是因为他们掌握着公权力,对社会发展和建设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对于机关党政部门而言,如何坚定政治立场,如何培育良好的政治道德,如何更有效地与人民群众进行沟通,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如何保持廉政作风,如何进行高效有内涵的宣传工作,如何养成批判性思维等一系列厚重的问题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相应的服务提出了要求。

当然,机关党政部门尤其是事业单位,因其公共部门的性质本身也有意识地承担着更为多元、多样和具体化的社会服务,但政府管理和学科研究毕竟是不同层面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机关党政部门的活动方式既有专业研究,也提供着专业化的服务,如各级干部培训中经常能见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家学者的身影,学术与政治的张力在学科对机关党政部门的社会服务中有效地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变革的知识动力。

其五,社会边缘人群。社会边缘人群之所以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一个领域,在于他们由于知识资源或制度资源的缺乏,往往与同样处境的人交往更充分,从而在现实层面形成了各个相对固定的活动领域,他们的社会需要也更多地以群体共同意志的方式表现出来,被制度化的社会团体所感知和关注。他们或依附于一定的志愿团体,或几个人简单结成联盟关系,或独自面对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活,他们在社会结构中往往流动性较大或者居于非中心位置而缺乏集体行动的能力,同时由于在多元现代性的市场化处境中,个体在应对社会政治生活时面对诸多困境,使得这类人群具有寻求群体庇护的自然需要。这类群体已经不仅限于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底层人群,他们还是与现存制度支持脱钩的边缘群体,如社会待业青年、失独家庭、同性恋者等,他们既与常人一样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但又更加需要获得社会政治观念和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支持。这部分人群的疏散化、偶发性、潜隐性的行动类型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变得重要和紧迫,因为当这类人群在制度化的层面没有得到支援时,可能由正常的需要转为极端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能够在制度化的路径缺位时为其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

这里并非穷尽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领域的划分,只是从社会一般的层面描述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几大领域,如从学科范式上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学自然主要服务于军队这一领域,也是需要在理论层面予以认识和把握的社会领域之一。当然,无论如何,这几大领域不是彼此割裂的板块,由于人的社会角色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业人员的活动身影也总是交叉地出现在各个领域而非顾此失彼,只有满足了每个领域的服务需要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四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对称性分析

上述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实践形态的分析,印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是撇开社会生活的抽象的和神秘的活动,它是进入社会诸领域充满实践韵味的学科,它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它分析精神领域的冲突矛盾,它达成人们不同的政治价值观的和解,等等。

毕竟,社会服务是进入现实的社会公共空间去发挥积极、正向影响的实践活动,虽然不同行业、不同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也自然会表现为不同的内容,但比较一致的地方在于任何一项社会服务都需要在主体和对象之间建立起知识—社会对称性的关系,实现本系统领域内有效的信息循环,以此实现学科与社会双赢互构的实践效应。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自上而下的知识生产主导模式下,出现了人们不理解、社会不认可的非对称性问题。恰如网络上一种观点所说的那样,“我们小时候学的那些思想道德,如果现在照做的话会被人看做傻子”,即使这一观点带有非理性色彩,但也提醒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生产的理论知识离深入人心还有很大距离。但正因為社会领域存在着非对称性现象,才使社会服务成为一种必须,更使社会焕发出多样化的实践创新成为可能。因此,理论学术要服务于社会生活,知识生产和社会需要就不能成为割裂的非对称性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生产的知识要从理论领域进入实践的社会服务领域。

第一,用规范性知识提供行动指导,建立知识与行动的对称性关系。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提供的社会服务时会特别强调,作为体系化和知识化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能够提供人们必须的公共观念产品,诸如政策内容、政治价值观、世情国情等。“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描述性的,而是价值性、规范性的,带着特有的立场和观点。它是一定的社会提供的政治教育方式,使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接受那些能帮助他们理解政治制度运作的信息、信念、态度、价值,并指导他们自己在这一框架内行动的方式。”高国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3):3134.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业人员在提供社会服务时是已经带着学科信念、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进入社会领域的,但对学科专门化的规范性知识的掌握程度、服务效果因人而异,所以这里特别需要在主体和对象之间关于如何进行知识传播和满足需要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律机制。概言之,需要在知识和行动之间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在的关联模式,只有在知识与行动形成了相应的对称性关系时,行动越轨的风险才会降低到最小,知识的社会效应才会显著提高。

第二,在社会环境中发现对象需要,建立知识与对象的对称性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就是走出学院化的藩篱,进入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在对象与知识之间形成对称性关系。因为只有深入社会环境才能有效把握需求,否则基于逻辑推演或想象建构出来的需求极易沦为伪需求,与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也就抽离了社会现实的生命力而沦为理论花瓶。阿多尔诺在分析社会时提出:“社会概念既不可直接加以把握,也像自然科学法则那样,不能明确地得到验证……因为一方面,社会既不可从个别事实抽象而来,它自身也并非像一个事实那样令人可以捉摸;另一方面,却又没有任何社会事实不是由社会决定的。社会显现于事实性的社会环境之中。”转引自:苏国勋,刘小枫.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29.社会环境孕育了最基质、最广泛、最迫切的现实需要,而当这些需要不是通过物质性的方法来解决时,如经济收入、住房条件等,就是精神观念层面的需求,这方面需求又往往与物质条件相关联,它们是最深刻地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的。只有当各类社会环境中对象的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生产的知识形成对称性关系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提供的社会服务才能落地生根。

第三,以时代情境实现知识和社会的互动,建立知识与社会的对称性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归根结底是知识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恰在于知识与社会出现了非对称的割裂关系。知识走向了自我建构的纯粹悬思状态,而社会意见纷争缺乏共识引领。当然,知识与社会的对称性关系不是为了满足各自的功利性目的,而是强调在现实的情境中发挥知识对社会的能动性作用,正如罗素感叹公共生活中的分离时举了一个关于艺术的例子:“艺术在败落,把艺术当作独立的事情,而不是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为只有建筑师,因为他的技艺服务于功利目的,因而还保留着几分古代艺术家的那种地位。”罗素.权威与个人[M].储智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0.消解这种割裂状态的关键在于在现实的情境中实现知识与社会的实践性互动,毕竟“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1.,实践性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基本要求,要求反对教条主义,从现实的人的观念意识的社会条件出发来进行知识更新与互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尤其需要走出自我设限的领域藩篱,借助制度化的社会组织机构,以专业化的知识供给与社会建立起有效互动,从而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思想产品”。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知识
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与机制的完善
云南省高职示范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现状研究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初探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爱与知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