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结构性教学设计探析
2019-01-15彭蕾
彭蕾
[摘要]课堂教学如同建房造屋,优质的教学设计具有极强的结构性,各部分的设计不能七零八落、支离破碎,应安排得井然有序、浑然一体。教师要统整目标,运用“思维五步法”,通过师生合作、设疑释疑,织造出一张结构严密的科学网,实现结构性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结构性教學;思维五步法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6-0061-02
房舍的建设讲究结构,有结构的房舍方显牢固。课堂教学如同建房造屋,优质的教学设计具有极强的结构性,各部分的设计不能七零八落、支离破碎,应安排得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结构主义大师布鲁纳认为:“各学科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在开展教学时要依据学科的特点组织结构性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学科内在的规律性,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开展结构性教学,系统构思,整体设计,让科学课堂远离支离破碎。
一、目标统整,通盘构思
车尔尼雪夫欺基说过:“没有目标,哪来的劲头?”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师生努力的方向与动力,没有教学目标,课堂如同盲目的船只,不知道驶向何方。好的教学目标如同大海中明亮的灯塔,照亮昏暗的海面,为船只指明航行的方向。因此,结构性教学要以结构性目标为支撑。在教学时,教师要做到目标统整、通盘构思,设计出明确而完整的教学目标。
结构性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做到目标多元化,所以教师应从多维度整体设计教学,将目标分解细化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逐一落实。在设计科学教学目标时,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单维层面上,而是指向多元而系统的结构性教学目标。例如,教学《大树和小草》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道小草和大树特征的异同;用多种方法观察小草与大树,能用简单的图形展现它们的基本形态特征;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使学生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上述教学目标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使教学目标更加完善,指向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撑。
二、五段连环,步步为营
探究式是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科学知识的建构是完整的思维结果,科学探究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杜威的“五步思维法”认为,人的思维发展过程分为情境引发思维冲动、确定疑难所在之处、提出问题解决的各种假设等五个阶段。“五步思维法”让学生的思维从片段式变为结构式,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与缜密性。
“学习的最佳方法,是遵循思维发展规律的方法。”根据杜威的“五步思维法”的要素,笔者将科学探究设计分为五个步骤,即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一制定计划一实施计划一得出结论。例如,教学《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时,笔者创设“小猴给客人冲泡饮料”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提炼出“如何使结块的果珍快速溶解”的问题。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验证假设。实验中,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做对比实验。最后,学生对果珍溶解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并推导出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整个探究过程,一环接着一环,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趣导思,自己提出问题,做出种种假设,自主制定探究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依靠实验现象的分析获得科学结论。这五个步骤环环相扣,让科学教学的框架更为坚实。
三、师生联手,让引有方
新课程改革一改传统的师本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学”成为课堂的主流,然而一些教师在实施“生本教学”的过程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课堂地位提升到空前的高度,甚至出现过度让学的现象,彻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课堂教学缺失结构性,教学过程散乱无序,在学生动手操作时还会出现乱哄哄的情况。
结构性教学应当师生联手,让引有方。教师要科学处理师生关系,合理安排师生活动,教师与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发挥作用,良好互动。结构性教学既有教师的活动,又有学生的活动,既有操作性活动,又有思维性活动。结构性教学中,教师既要适度让学,又要适当导学,做到让引结合,守望相助,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为学生的探究推波助澜。如《比较韧性》是三年级上册中的一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用测量的方法比较不同材料的柔韧性。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无论是科学思考能力还是动手能力都比较弱,如果完全让他们自主探究,教学效果定然不理想。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扶放结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柔韧性,和学生一起讨论比较木尺、塑料尺、不锈钢尺的柔韧性的方法。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分组实验,笔者则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观察他们的操作,在学生发出帮助请求时及时出手相助。
四、设疑释疑,首尾呼应
爱因斯坦说过:“好奇心是科学工作者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好奇心是科学探究的引擎,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好奇心更是探究的不竭动力,使学生保持旺盛而持久的探究热情,流连忘返于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结构性科学课堂应首尾呼应,不能虎头蛇尾。有些教师的科学教学有始无终,开场热热闹闹,收场冷冷清清,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为改变这种状况,笔者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设置悬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疑释疑。教学在悬疑中启航,再以释疑结束,用悬疑问题贯穿课堂,就扣住了学生心弦,给学生源源不断地输入探究动力。例如,教学《磁铁有磁性》一课时,笔者通过“钓鱼游戏”导入,给学生设置“其中的一条小鱼为什么不能钓起来”的疑问。设置疑问后,笔者没有直接揭晓答案,而是让学生保持这份期待心理,引导学生亲历各种科学实践活动,自己解释疑问。学生依据丰富的探究经历,终于弄懂小鱼钓不起来的原因。这样设疑释疑,让首尾呼应,既保证了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又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五、问题链接,环环相扣
问题是学习的引擎,问题是探究的推进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型课堂成为当今科学教师的追求。结构性教学需要结构性问题予以支撑,在科学教学中,一些教师没能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虽然课堂提问不少,但是设计的问题缺乏结构性,问题之间的关联不够密切。
结构性问题是一个问题链,由多个紧密相连的问题组合而成。结构性问题看上去是碎片式的问题,却能够环环相扣,使整个教学活动富有程序化,让整个教学过程前后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教学《磁铁有磁性》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住?磁铁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磁铁下面的回形针一个接一个地挂着?磁铁隔着泡沫板能吸铁吗?不断增加泡沫板的块数,结果会怎样?”这一系列问题驱动学生将各部分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使整个教学如同一根完整结实的链条。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核心课程,由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科学概念、原理等构成。科学教学只有具有严谨的结构性,才能织造出一张结构严密的科学网,避免科学课堂支离破碎。
(特约编辑 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