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具体语境出发,踏上体悟语言的康庄大道

2019-01-15孙晓利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语境

孙晓利

[摘要]关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更是中年级语用训练的重点。引领学生从具体的语境出发,去感知语言表达的特质,洞察作者的言语表达空间,能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教师在教学中应引领学生斟酌对比、勾连对应、观察实物、规整分类,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练笔,以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到文本语言的生动精准。

[关键词]文本语言;语境;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6-0001-02

语文教学要密切关注文本的语言,从文本的语境中感受语言表达的生动与形象。但很多教师常常是直接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并没有适切的方法作为支撑,导致无法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语言的感知仍停留在肤浅的认知层面。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观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积累课文中描写生动的比喻,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准与生动。笔者即以这个单元的课文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斟酌对比,在置换辨析中体会生动准确

运用对比思维来感知文本语言的精准是一种最常见,也极其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能够深入地汲取文本语言的内在信息,从而历练他们对语言的敏锐感知,提升他们对语言理解的精准性。

以《花钟》一课的表达为例,在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各种花开的时间不同,作者所采用的动词也是完全不同的,如牵牛花“吹起小喇叭”、蔷薇花“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不同的花朵,作者选用了不同的语言,展现了其开放的质态。作者不仅广泛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词语的运用也十分贴合花朵原本的质态,用词可谓精准而形象。如何让学生获得这样的认知体验呢?我们可以采取改写的方式,全部以“开放了”来替代课文中那些灵动而富于变化的词语,组织学生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就可以有两个方面的收获:第一,对于单个的语句来说,课文中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生成了鲜活而直观的画面感,让读者更乐于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花儿盛开的美;第二,对于整个语段来说,单一固定的词语使得文本表达机械重复,而极富变化的遣词造句则可以形成语句中的节奏之美、言语之美。

这种品味意识下的对比辨析,为学生提供了积极的语言辨析资源,能为学生的深入感知与洞察文本开掘出广阔的认知空间,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二、勾连对应,在图文并茂中体会生动准确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都处于直观的层面,对鲜活的事物更容易接受。为此,统编教材编者精心设置并绘制了极富情趣的插图,一方面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快速呈现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主题,帮助学生形成自觉阅读的心理。对文本语言的辨析也需要充分发挥插图的功效,使之与文本中抽象的语言文字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内在动力。

比如《小虾》一课,作者以精细化的笔触、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虾的外形和体貌。如何才能将学生的思维从感知外形特点的理解性层面转化为洞察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的创造性思维上来呢?笔者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展开教学:首先,在学生自由阅读并感知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及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自主辨认哪些是“才长大的”,哪些是“千年虾”,让学生分享辨认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辨认的;其次,在分享过程中指导学生着力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对外形的辨认有帮助?”聚焦描写外形的关键性词语,指导学生将具象可感的画面与抽象的文字符号进行勾连,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力。

三、实物对应,在观察印证中体会生动准确

文本的语言是抽象、理性的,图片是静止不动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加鲜活的视觉冲击力,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直观的实物,既让学生看到事物静止的一面,义让学生感受到其动态化的一面,借助更加鲜明而动态的资源,引领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生动精准。

比如《小虾》一课中,作者描写了小虾在受到惊吓之后的表现,尤其对于动作细节的呈现,所运用的词语非常鲜明,如“钳子一张”“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由于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看过这样的情景,对于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内容也就不能形成鲜明的认知体验,如果仅围绕着文本进行单一地品析,学生所得必然非常有限。教师特意在教学之前准备了一只小虾,以可感、真实的实物为载体,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品味。首先,教师并没有直接将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而是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圈画出课文中描写小虾反应的语句,并引导学生想象这样的画面。当学生还原画面出现困难时,教师再出示实物,组织学生近距离观察小虾在受到惊吓之后的反应。此时,文本中“钳子一张”“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等鲜活语言所描写的画面也就更加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了。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品析与悦纳,就能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规整分类,在结构储备中体会生动精准

进入三年级下册,学生的语言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由于處于散乱的状态中,他们还不能针对具体的情境做到灵活自如地提取和运用。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依照一定的规律和特质,借助于具体的语境对语言材料和素材进行归类化悦纳,使之与自身原始的语言储备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结构状的语言模式,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发展语言能力。

比如,教学《蜜蜂》一课,教师发现作者在描写法布尔在自己的实验还没有完全印证而产生了怀疑和困惑的状态时,就运用了一系列猜测性的词语。深入辨析之后可以发现,这一类词语所展现出来的不确定性,正是当时人物内心的真实写照,并不是作者不敢确定,而是作者在细致斟酌之后的匠心体现。为此,教师就没有将这一类词语单个呈现,而是组织学生在深入阅读之后,将这一类词语全部圈画出来,以类群的方式注入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引领他们感受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精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另外的维度继续圈画出与之相反的一类词语,借助于“准确无误”“至少”“确确实实”等词语,以思维逆袭的方式引领学生感知法布尔在实验被验证之后的释怀心理。

这些词语虽然数量众多,但在两个维度的规整之下,就体现出类群之间相互对立,内部之间独具个性的特征。这种以结构类群的方式进行悦纳和贮存的策略,使得词语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建构,巧妙地将感知的成果落实在了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五、实践练笔,在迁移运用中体会生动精准

学习语言的最高境界是学以致用。很多教师在认知上都存在着一个误区,即认为积累就是将语言素材贮存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中,其实,这样的积累是僵硬而死板的。只有积极地理解和运用,这样的积累才是积极而灵动的。

我们还以《花钟》这篇课文为例,课后第三题和最后小练笔的设置,就体现了编者引领学生从理解到积累再到运用的理念和意识。这两道题将训练的着力点完全浸润在学生的内在世界中,让学生先进行体悟与感知,并在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中增设最鲜亮的语言储备,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本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这一练习与后面的小练笔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教师要注重从感知积累到实践运用的过渡与转化,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文本语言的模仿其实也是对文本进行再度感知和品析的过程。而学生创作出来的文字,也可以与文本的内容进行对比与辨析,从而为他们深入地感知文本语言的形象生动构建出更加多维而立体的平台。

关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更是中年级语用训练的重点。为此,教师要善于从教材文本中提炼出适切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引领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感知语言表达的特质,洞察作者的言语表达空间,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语境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