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三策略
2019-01-15崔春媚
崔春媚
[摘要]深度阅读可以有效避免阅读流于形式以及浅层现象的发生。在语文教学中,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发现、对话、想象三方面展开阅读,以使学生真正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深度阅读;发现;对话;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6-0007-01
深度阅读是相较于浅阅读而言的,它的覆盖面更广。深度阅读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目的的阅读形式。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阅读浅表化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与文本真正交流与沟通,走进阅读的深处呢?
一、发现
课堂教学是一条通往未知的探索发现之旅,每个学生都是其中的参与者与发现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矛盾点,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处。
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一课时,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就文本中的矛盾处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向阅读的深处。教师可以问学生:青蛙为什么会“愣住了”呢?它不是一直在叫卖,一直为卖掉泥塘而忙碌吗?这个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揣摩青蛙当时的心理。在学生思考一会儿后,教师再就这个问题提出假设:假设青蛙真的把自己辛辛苦苦美化了的泥塘给卖掉的话,它的心情又会怎样?学生经过合作交流,认为青蛙卖掉泥塘以后,可能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它的泥塘卖出了一个很高的价钱,它很高兴;另一种是它觉得自己辛辛苦苦美化后的泥塘,自己住多舒服啊,可惜卖给别人了,它很后悔。教师再让学生就两种假设现象进行讨论:哪一种结果会更符合青蛙真实的内心活动?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认为第二种比较符合青蛙真实的内心活动,因为再多的钱总有花光的时候,而留下泥塘不光是留下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还留住了美好的生活环境,那么,它的一生也将是快乐的。这样教学,让学生以假设的形式发现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触摸到文本的思想本质,进而在争辩中获得对文本内容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二、对话
选编入语文教材的文章有许多值得玩味、品析的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这些语言点,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有梯度地揣摩、品味、感受,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深度体验,可以让学生获得思想、情感上的启迪与升华。
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小毛虫》一课时,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基本的感知以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探究性问题:小毛虫它织啊,织啊,最后它从头到脚把自己塞进了温暖的茧里,它在这个与世隔绝的茧屋里,以后会怎样呢?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深入对话,他们想象着那里没有阳光,没有伙伴,没有……学生已经沉浸到毛毛虫的感性世界里,教师再让他们辨析:在这个黑暗的茧屋里,毛毛虫的心里会是怎样的纠结?尤其是当它听到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这句话时,它的心境与情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时候的毛毛虫与“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的可怜虫”相比较,它到底是一个勇敢者呢还是一个可怜虫?这个话题可以极大地激起学生的辩论兴趣。在争辩中,学生们对毛毛虫不悲观失望,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品质有了深刻的感受,它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勇敢者。于是,所有学生都在为毛毛虫摇旗呐喊,希望它早日破茧而出,化茧成蝶。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自然经历了一场深度的内心体验。
三、想象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章常常会留有一些“空白点”,从这些“空白点”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是对原文的一种创新,能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处。
如统编语文教材《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上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这里的省略号就是作者有意地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针对这个留白处,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一块彩色的,印有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将会延伸到哪里呢?在教师的鼓励下,有学生说会延伸到学校,有学生说会延伸到村口,延伸到四面八方……最后,教师再让学生来说说心中的这条路:这条“地毯”延伸到校园,你的眼前會呈现怎样的情景?这条地毯延伸到你的家门口时,你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在学生尽情想象的基础上,教师再鼓励他们借助想象中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了深入。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立足于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回归儿童文化,着眼语言运用,着力深度阅读,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大胆假设、充分辨析、自由对话,从而形成高阶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才能显得有情趣,有深度。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