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电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9-01-15肖伟平张继涛周庆华
肖伟平 张继涛 周庆华
摘要: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学院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办学实践为例,介绍如何适应产业需求,通过“体制”“平台”“中心”“模式”“联盟”“基地”等的构建,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迈上新台阶,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产业特征、行业特色、专业特点的办学路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12-0051-07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在全国首个开办了电梯类专业,经过十多年的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践探索,推动了专业建设,逐步建成了具有电梯行业特色、体现电梯产品结构特点、符合学生心智成长规律的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电梯行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构建理事会形式、混合所有制形式的办学体制
(一)成立理事会形式的电梯学院
2011年,以“国家火炬计划中山电梯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在电梯维护与管理专业办学的基础上,以“电梯行业人才培养政、校、企、行协作联盟平台”为依托,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山市人民政府南区办事处、中国电梯协会、广东菱电电梯有限公司等中山区域主流电梯企业,一起成立了理事会形式的产业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南区电梯学院”(以下简称南区电梯学院)。南区电梯学院,由中山市南区政府在国家火炬计划中山电梯特色产业基地提供办学场地,中国电梯协会负责规划指导和行业宣传,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将其电梯维护与管理、电梯工程技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等专业整体投入,中山区域主流电梯企业提供产学研合作和校企合作教学支持,形成了专业与产业的良好对接,实现了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协同育人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彰显了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一镇一品一专业”的办学特色[1],本案例入选了教育部2013年人才培养质量年报。
(二)组建混合所有制形式电梯工程研究院
2015年,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南区电梯学院”第一届第二次理事会会议,会议决定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甲方)、中山市人民政府南区办事处(乙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丙方)、广东不止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丁方)以混合所有制方式,成立“中山南区电梯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产学研活动,面向华南地区电梯企业提供电梯零部件型式试验、验证测试等专项服务,面向社会提供电梯检测服务,面向中小型电梯企业开展专项开发设计、委托项目等技术服务,面向电梯制造、安装、维保和人才培训等行业进行前瞻性和突破性的定向开发业务[2]。
二、构建政校企行合作与产学研融合“双平台”
由图1 可见,通过与“两府”——中山市政府和南区办事处,“两院”——中国建筑科学院机械化研究分院和中山北京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三会”——中国电梯协会、中山市电梯行业协会、港澳电梯行业协会,“四企”——电梯生产制造和电梯安装维保两类企业的有效合作,建立了“电梯行业人才培养政、校、企、行协作联盟平台”,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有力依托[3]。
(一)构建“电梯行业人才培养政、校、企、行协作联盟平台”
通过政校企行合作,构建了“电梯行业人才培养政、校、企、行协作联盟平台”。
1.建立电梯学院与“两府”的合作机制
加强学校与中山市政府、中山市南区办事处的合作,充分发挥其“红娘”角色作用,推动政府恰当、有效介入高等职业教育活动,出台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促进学校专业建设与地方电梯产业相融合。
2.建立电梯学院与“两院”的合作机制
加强学校与中国建筑科学院机械化研究分院合作,使之成为电梯学院终身理事单位,成立以中国建筑科学院机械化研究分院院长为主任委员、以中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副院长为副主任委员的电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时,与两个研究院的合作,增强了专业服务社会的产学研能力,围绕电梯产业转型升级,立足电梯行业技术进步,面向电梯企业新产品研发、技术攻关,联合开展科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项目的申报、研究工作。
3.建立电梯学院与“三会”的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三会”在地方政府、电梯行业、电梯企业中的影响作用,促进电梯专业建设与发展。选举中国电梯协会有关领导担任电梯学院名誉院长,增加中国电梯协会高级工程师、中山市电梯行业协会会长担任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组织中山市南区电梯产业基地相关电梯企业员工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通过中山市电梯行业协会,加强与香港、澳门电梯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借力三个电梯协会平台,推动学校与电梯企业的有效合作,定期举行电梯专业人才培养论坛会及有关学术交流、讲座等活动。
4.建立电梯学院与“四企”的合作机制
通过建立与“四企”——电梯设计、电梯制造、电梯安装、电梯维保四类企业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专业共建、人才共育。
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机制:每年暑假或寒假定期召开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研讨、把握电梯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新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建设机制:吸引主流电梯企业参与,明确双方责、权、利,共同建设“校中厂”;完善“厂中校”管理机制,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建立师资队伍共同培養机制:每学期至少安排一名专任教师分别进入电梯生产制造、电梯安装维保等不同类型的合作电梯企业,以正式员工的身份进行顶岗、顶职,加强专任教师师傅带徒弟能力建设;每年暑假定期组织兼职教师参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和教学技能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和效果。
建立课程资源共同开发机制:由电梯协会、电梯企业、电梯学院三方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小组,打造优质核心课程,编写特色教材,共建网络共享课程,研发仿真教学平台。
建立技术服务共同参与机制:由校企合作专干、科技特派员、合作工程师与“两院”科研力量、电梯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科研小组,面向电梯行业、特种设备行业,大力开展技术研发与攻关。
建立毕业生就业共同引导机制:定期邀请电梯协会专家进入学校,举办讲座、论坛,介绍电梯产业、行业发展现状,指导学生科学制定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适时邀请电梯企业领导进入课堂,介绍电梯生产制造企业、电梯安装维保企业对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共同评价机制:构建由第三方研究机构(麦可思调查公司)、电梯行业协会、主流电梯企业、教育对象(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二)构建“电梯学院产、教、学、研创新服务平台”
通过政校企行合作,构建了“电梯学院产、教、学、研创新服务平台”,如图2所示。
1.建立一个研究所
在电梯学院建立“中山市自动化研究所”,并使之获得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评审资质,骨干教师全部取得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资格,面向工贸企业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活动,使其成为面向电梯企业服务和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
2.建成两个校中厂
中山市政府南区办事处在国家电梯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园区为电梯学院提供了5万多平方米场地共建了电梯专业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本专业与珠海信永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了校中厂——“电梯轿厢综合实训车间”,对内满足了钣金实训、电梯轿厢零部件制作等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对外可承担电梯轿厢主要部件的设计、加工、制作、组装以及电梯轿厢个性化设计和装璜装饰作业等。
与中山市非凡教育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了校中厂——“电梯实训教学设备制造工厂”,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带学生等方式,从事仿真电梯实物教学模型以及电梯专业教育教学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工作,既能满足本专业实训室设备采购的需要,同时又可向其他开设有电梯专业的兄弟高职院校推广电梯实训设备。这两个校中厂均承担了“多学段、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任务。
3.创建三个工作室
创建面向高级职称教师的“教授工作室”,为电梯学院提供政策咨询、系统规划、方案设计等智力支撑。
创建面向青年教师的“青年教师创新工作室”,使之成为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设备研发、课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应用的舞台。
创建面向电梯学院学生的“电梯社工作室”,使之成为学生开展技能竞赛、自主研究性学习、电梯模型设计制作的实验室。
4.成立四个中心
建立“中山电梯产业基地电梯零部件检测服务中心”,为电梯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开展电梯零部件检测服务。
建立“中山市电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电梯生产制造企业技术进步提供智力支撑。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立“电梯新技术学习中心”,彰显电梯新技术、新工艺、新成就发展成果,以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增强专业自豪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习信心。
建立“中山市电梯技术科普教育中心”,面向社会普及电梯知识、电梯技术,打破电梯的神秘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電梯构造、电梯安全、电梯故障应急处理措施等。
三、构建职业教育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协同开发中心
通过资源共享,由中山市南区政府提供场地、政策支持,由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提供技术、智力支撑,由广东京通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非凡教育设备有限公司、中山众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电梯教育资源开发企业提供资金、设备支持,由中国电梯协会、中山电梯行业协会提供职业标准、行业规范支持,从而由“政、校、企、行”四方协作,构建起电梯行业职业教育培训领域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协同开发中心[4](如图3所示),能够面向电梯行业,满足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等教育教学需求。
(一)线下实体教学资源协同开发体系
1.全真式整梯教学设备研发
成立股份制“中山天达电梯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工作过程,研发能够满足中高职院校电梯类专业人才培养、电梯企业员工培训、职业技能竞赛等需要的全真式电梯整梯教学设备,并形成一套职业院校电梯专业实训教学资源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2.一体化零部件教学设备研发
引进广东非凡教育设备有限公司入驻学校,建立校中厂——“电梯实训教学设备制造工厂”,学校负责实训设备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企业负责各类实训教学设备的加工,研发电梯零部件的一体化实训教学设备。
(二)线上数字教学资源协同开发体系
1.移动互联电梯专业教学平台
与中山众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移动互联电梯专业教学平台,围绕电梯专业所有主干课程,按照微课、慕课、VR及三维动画等形式,开发网络信息教学资源,建成了由一馆(电梯数字博物馆)、二园(电梯产业园和电梯专业园)、四中心(专业课程学习中心、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三维仿真实训中心和国际国内培训中心)构成的“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为用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在线学习,打造出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共享型电梯教学资源平台,成为职业院校电梯专业教学和行业人才培训的重要支撑,能够解决电梯学习者无上岗证不能进入现场学习和企业员工工作地点分散难以集中培训等问题。
2.电梯三维数字化模拟教学平台
引进广东京通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学校,建立校中厂——“电梯仿真教学系统开发中心”,通过三维动画仿真软件等形式,开发以电梯构造、电梯安装、电梯维保为核心内容的“电梯三维数字化模拟教学平台”,满足学员在虚拟的真实环境下学习和电梯行业作业人员资格考证的需要。
3.电梯专业教学资源库
构建起国家、省、学校三个层次教学资源库,持续开发建设电梯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并成功获得教育部电梯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资源库围绕教师、学生、企业、社会学习者四方用户需求,成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实施的有力支撑。
四、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有效解决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相互融合的诸多难题,我们结合电梯产业、行业、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三学段”实施模式[5]。
(一)第一学段(第一学年的第一、二学期)——以学校为主体的人才培养
1.签订停薪留职协议,解决学生工资问题
现代学徒制学生入学后与电梯企业再签订一份停薪留职一年的协议,此间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企业只需承担最低标准的五险一金;后两年学生可以进入电梯企业相关工作岗位学习,企业按中山市本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给学生发放工资。这样可以减轻电梯企业的负担。
2.让学生在第一学年取得电梯行业作业人员资格证书
第一学年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相关学业。一方面,学生大一时间在学校完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素养课等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与广东京通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所建成的“电梯三维数字化模拟教学平台”,学习“电梯构造与原理”“电梯模拟安装”“电梯模拟维修保养”“考证模拟训练”等内容,并取得电梯行业作业人员资格证书,从而解决了学生在后两年进入电梯企业工作现场所需“驾驶证”的难题。
通过上述两项措施,可以有效解决现代学徒制学生双主体的身份难题。
(二)第二学段(第二学年的第一、二学期)——校企合作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1.政府参与,众创空间,孵化企业
通过政、校、企、行合作,在中山南区电梯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园区成立南区电梯学院,建立众创空间,以创业孵化形式,按厂中校、校中厂模式,引进中山名雅电梯装饰有限公司、广东非凡教育设备有限公司、广东京通资讯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天达电梯科技有限公司、中山众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市云广电梯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南区电梯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山市诺安机电工程有限公司等电梯企业群入驻该科技园区,分别建立“电梯轿厢综合实训车间”“电梯实训教学设备制造工厂”“电梯整梯教学模型研发中心”“专业教学资源开发中心”“电梯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中心”“电梯云、物、大、智技术应用中心”等,作为本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有力依托。
2.建立企业群,拓展岗位,增加师傅
由现代学徒制的签约企业——中山市一爽电梯有限公司与上述创业孵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使其成为现代学徒制的关联企业,从而拓展更多的职业岗位,提供更多更优的企业师傅,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同时,将上述签约企业师傅全部纳入学校的兼职教师系统管理,按核定的教学任务和管理制度核发课时津贴。
3.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重构体系
由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上述签约企业合作,利用“电梯轿厢综合实训车间”的条件,重新开发“电梯钣金实训”“电梯轿厢零部件设计加工组装”“电梯轿厢个性化设计和装璜装饰”等课程;利用“电梯实训教学设备制造工厂”的条件,重新开发“电梯层轿门拆装”“电梯安装”“电梯维修”“电梯营销”“工业企业管理”等课程;利用“电梯整梯教学模型研发中心”的条件,重新开发“電梯整梯教学模型设计组装调试”“电梯控制技术”“PLC与变频技术”“电梯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利用“电梯三维数字仿真教学系统开发中心”的条件,重新开发“电梯构造原理”“电梯模拟安装”“电梯模拟维保”“电梯行业作业人员资格考证”等课程;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开发中心”的条件,开发“综合能力拓展”课程;利用“电梯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中心”的条件,重新开发“电梯零部件设计与开发”“特殊升降设备的设计与安装”“电梯标准与检测”“电梯创新创业”等课程;利用“云、物、大、智技术应用中心”的条件,开发“电梯控制技术应用”“电梯物联网技术应用”“电梯运行与管理”等课程,从而构建出新的课程体系。
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岗位育人
根据企业群各自的生产实际和重构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将学生分配成若干学习小组,分别安排在不同企业的不同工作岗位上,以电梯企业所派师傅为主,以学校专任教师为辅,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的要求,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项目为主要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内容的传授,然后在电梯企业之间按小组进行轮岗交换学习。在不同的企业学习期间,学生的工资和五险一金按最低标准由关联电梯企业分摊。
5.建立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的对接机制,不断提升专兼职师资队伍的素质
根据学科方向、专业水平、科研能力等特点,在学校每位专任教师与上述签约电梯企业之间建立重点对接联系机制,一方面专任教师通过积极参与到上述电梯企业的生产实际、技术开发等活动,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职业能力、双师素质,从而解决了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在岗学徒的对接难题;另一方面,通过专任教师与企业师傅结对子,点对点帮扶企业师傅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既满足电梯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又适应现代学徒制对企业师傅的要求。
(三)第三学段(第三学年的第一、二学期)——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培养
经过第一学年学段的学习,学生取得了电梯行业从业资格证书,避免了学生在电梯企业相关职业岗位上的“无证驾驶”问题;经过第二学年学段的学习,学生在上述关联签约电梯企业完成了为期一年的轮岗训练学习,具备了基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到了第三学年学段,取消传统的半年顶岗实习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签约电梯企业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学生在具体的电梯安装、维修、保养等职业岗位上,以企业为主体,学生以学徒的身份,由企业师傅带领轮岗跟岗学习。
五、构建国内资源共享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协作联盟
充分共享自身的优质教育资源,本专业分别与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电梯专业、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学院、湖南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东莞市技师学院、东莞电子技术学校、佛山市光明职业学校、中山市第一职业学校、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茂名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等中高职院校开展了双向互动交流,分享了电梯专业建设的经验,帮助其开展电梯专业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构建起共享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协作联盟[6]。
依托此共享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协作联盟,分别与湖南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校、福建省三明市职业学校等中高职院校签订校校合作协议,通过“2+1”、“1+2”人才培养模式,为其开展了700余人次的电梯专业普通学历教育人才培养,并安排了顶岗实习与就业服务;帮助中山市启航技工学校、韶关市交通技术学校等多家中职学校开设电梯专业,做好电梯专业规划与建设;同时为相关高职院校电梯专业200余人次的专业教师提供了专业培训服务。
六、構建国际区域合作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通过“中心”“基地”“体系”“平台”“联盟”“银行”等的构建,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7]。
(一)构建“输出型”国际化合作基地
1.专业教师海外交流培训基地
与日本三菱电梯公司、德国电梯协会(VFA)、韩国升降机大学等合作,探索构建“专业教师海外交流培训基地”。
2.东南亚电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与马来西亚国家电梯协会、日邦科技有限公司、槟城理工大学、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等合作,探索共建“东南亚电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一方面,面向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电梯行业作业人员,开展电梯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维保、检测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学历教育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为“一带一路”中国海外企业培养具有熟练技能、懂中国技术和装备标准、接受中国文化的当地雇员队伍和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悉当地语言、掌握技术技能的本土人才。
3.国际化电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国际电梯产业行业发展需要,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及中等发达国家,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专业教学资源库等,探索构建“国际化电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品牌,输出解决国际高职教育问题的中国方案。
(二)构建“输入型”国际化合作基地
1.粤港澳电梯工程技术合作交流平台
与香港职业训练局、澳门电梯从业员协会等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在中山探索构建“粤港澳电梯工程技术合作交流平台”,面向以电梯产业行业为核心的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开展广泛交流合作。
2.一带一路及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
加入“一带一路及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承办一带一路及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之电梯安装维修技术赛项,并与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中方技能发展组签订协议,共建金砖国家电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3.混合所有制国际电梯学院
与中国电梯协会、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中方技能发展组、中山市政府南区办事处、韩国升降机大学、快意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深交所上市公司)、广东启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在国家火炬计划中山电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产学研园区,并结合电梯学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建设涵盖中、高职和本科学历层次的国际电梯学院及电梯新经济产学研园区。
七、办学成就
(一)专业建设水平不断实现新跨越
“十一五”期间,获得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全国电梯行业首批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成为国家电梯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培训教材编写的副组长单位,建立了以中国电梯协会理事长、中国建筑科学院机械化研究分院院长李守林为主任和以《中国电梯》杂志社李增健主编为副主任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十二五”期间,获得了广东省首批重点专业、广东省示范校重点专业、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广东省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等建设项目的立项。
“十三五”期间,获得了广东省一类品牌专业建设、广东省一流校重点专业建设、广东省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一带一路及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等项目立项,教学成果《依托专业镇创办产业学院构建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迈上新台阶
截止目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在历年全国高职院校电梯类专业“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竞赛中,取得了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在历年的广东省高职院校电梯类专业“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竞赛中取得了一等奖4次、二等奖5次、三等奖4次。
(三)社会服务成绩斐然
校企合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42项,软件著作权13项,合作企业应用成果产业化销售收入7 600多万元。
参考文献:
[1]陈丽能.论高职教育与办学体制的有效结合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理论与实践总结[J].教育与职业,2001(12):49-5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李永生,牛增辉.论产教融合及其深化内容[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8(5):19-22.
[4]徐春梅,我国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现状与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2):8-10.
[5-7]和震.建立現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38-142.
(责任编辑:刘东菊)
Abstract:Taking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s, cultural heritage of Elevator College of Zhong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how to meet the needs of elevator industry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platform", "center", "model", "alliance", "base" and so on, a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can be buil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vator industry. In this way, new leaps are to be made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o a new level, thus taking a new approach to running schools with industrial, trade and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China to show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development; system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