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类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创新路径探索与研究

2019-01-15刘健

西部论丛 2019年1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社会实践

摘 要:社会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途径,是全员育人的延伸、课堂教学的延续,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合型育人结构。外语类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缺乏创新思路,专业结合较少,质量有待提高,需要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工作路径,努力提升社会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外语类院校 社会实践 实践育人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得到广泛关注,有关社会实践育人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成果。与此同时,外语类院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和固化,结合外语类院校专业特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实践的发展又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动力。要想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就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认识自己和锻炼自己。针对大学生倡导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

首先,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是培养新时代青年人才的有效途径。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服务与奉献中用自身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其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是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高校学生提供亲眼目睹社会的机会,了解国家发展的悠久历史,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从思想深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积极性。最后,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经阶段。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社会服务和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不断思考所学所用,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二、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实施与研究,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已经逐渐趋于完善,高校学生参与人数不断扩大,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寒暑假时间作为高校学生尤为宝贵的长假,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体验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机会。自1996年国家提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来,每年暑假团中央、各院校都会开展丰富多样的“三下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人数逐年上升,项目质量也逐年提高,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据了解,仅2018年暑假期间,全国“三下乡”团队数量达70524个,累计人数达701982人。大学生们前往全国各地开展以教育扶贫、国情调查、政策宣传、民生调研、医疗科普等形式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许多社会实践育人项目在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感知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学生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外语类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优势与要求

外语作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具又为高等学校的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需要的外语人才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外语类院校学生专业特点优势明显,社会服务需求较高,以外语见长的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与服务对象进行交流,方便开展社会实践工作,但同时外语类院校在社会实践育人方面也存在着局限和问题。

(一)专业优势明显,社会需求较高

随着世界全球化水平的逐步推进,“一带一路”、“全球命运共同体”等倡议的提出,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以外语见长的外语类院校学生普遍英语水平较好,小语种专业学生在国际会议、赛事、活动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因此在特殊情况下需求度较高。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期进行社会实践,积极参加涉外志愿者活动,对于大学生了解职场、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就业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能力突出,实践途径丰富

外语类院校学生具有明显的外语专业优势,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普遍较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也较为强烈。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外語类院校社会实践育人途径也从原有单一的支教服务发展为外语外贸、社会调研、普法教育、环保宣传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参与人数逐年上升,校园氛围不断浓厚。与此同时,外语类院校的学生凭借语言优势,社会实践范围也不局限于国内,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团队前往海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三)活动主题鲜明,组织过程规范

多年来,外语类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欢迎。外语类院校人数普遍较少,专业类别较为单一、集中,学生开展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和内容主题鲜明,与社会发展和需求结合度较高,长期以来形成了固定的合作对象和实践地点。多年的实践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很多实施多年的社会实践育人项目体系较为完整,组织过程规范,质量得到保证。

(四)育人效果显现,专业指导加强

外语类院校社会实践活动多以教育扶贫、社会调研、文化宣传为主,学生直接参与到社会群体中,能够直接服务于社会,产生较为显现的社会效益。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对国家、社会的认同感。随着团学工作的不断推进,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由院系分团委直接管理和指导,有的院校组织较为完整的选拔和指导,重点团队甚至由指导教师随队开展活动,全程给予指导,使得育人工作效果得到加强。

四、外语类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问题与不足

(一)内容形式较为单一,活动创新程度缺乏

外语类院校以其专业特色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实践育人方式,但是形式以支教、文宣、调研和后勤为主的固有模式较为单一,成果以问卷、问卷为主较为简单,社会实践与学生联系不紧密,形式缺乏创新与活力,对实际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不强,社会实践成果覆盖面难以扩大,影响力不够明显。

(二)专业结合程度不高,专业教师指导有限

外语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与复合型专业学生多以支教、普法、调研为主,与专业有一定的结合,学生能够利用专业知识结合到社会实践过程中,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然而,对于小语种以及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学生,国内范围内的社会实践活动较难与专业相结合,专业教师因科研任务较重、外事活动较多,无法参与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更无法亲自带队参与指导。

(三)过程管理不够严格,实践活动不够深入

因外语类院校多数项目与专业结合程度不高,学生仅作为体验社会、奉献社会的一种方式和经历,所以学生团队的承前启后衔接作用不强。每年暑假数量较多的实践团队,使得院系没有足够的教师和时间对学生的实践项目进行培训和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较为严格的管理和科学的监督,使得实践活动不够深入和系统,失去了社会实践活动原有的意义和应有的效果。

(四)后期宣传不够理想,成果转化能力欠缺

外语类院校一些社会实践育人项目因参与人数较少,活动影响力较低和质量不高,活动结束后缺乏资料整理和延伸工作,忽视活动的后续宣传和经验分享,社会实践的成果无法转化成社会效益和育人效果。部分院校缺乏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导致个别学生和团队积极性减弱,这些都不利于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整体部署和可持续开展。

五、外语类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创新路径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近几年开展了“重走抗战路”、“重走长征路”、“重走改革开放路”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更多地去实地了解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感受中国大地的蓬勃生机,学习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记录中国故事的来龙去脉,传播中国青年的所见所闻,使学生们利用所学专业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在实践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与创新发展,实现新时代新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一)围绕院校育人目标,培育特色育人项目

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应按照大学精神和价值标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树立学生价值理念。上海外国语大学秉承“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为确立社会实践育人目标指明方向。德语系社会实践项目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旨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底蕴,提高跨文化沟通和专业能力。

(二)坚持思想理念创新,结合多种学科体系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外语类院校应不断开拓思路,追求创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育人工作新目标。在社会实践育人工作中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研究,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形式,开展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参与路径。

(三)结合专业特色优势,深化專业教师指导

结合外语专业优势,利用视频、直播、语音等技术形式,通过网络与新媒体平台对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所见、所想、所感记录和传播能够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专业教师利用网络和即时通讯手段参与到活动的指导中,能够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育人效果。例如,德语系学生将社会实践过程拍成多语种纪录片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完善全员育人体系,优化育人工作路径

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自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应具有全员育人、立德树人的理念,善于敏感地朴拙教育契机,适时采用引导方式,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开展育人工作。德语系在育人工作中面向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青年团员开展生动活泼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汇聚育人合力,发挥协同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和影响。

(五)引导实践成果转化,细化评价激励机制

社会实践成果除以论文形式呈现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报纸媒体、校园网络等媒体进行传播,利用视频资料、在线直播、图片展、网络文章、经验分享会、宣讲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社会实践活动,间接参与到活动中。学校及院系也需要细化科学的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评判标准、监督举措和激励机制,落实学分、经费、荣誉等方面的支持机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六、结论

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类院校在社会实践育人工作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与此同时,外语类院校也应当不断探索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优化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创新路径,围绕培养目标,发挥专业优势,坚持思想创新,加强教师指导,促进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制度化、精细化、常态化和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8年“三下乡”团队网上报备数据统计http://sxx.youth.cn/zytz/hdgg/201806/t20180627_11653993.htm(访问时间:2018年9月25日)。

[2] 王玉文.论课外活动环境下外语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培养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04-106.。

[3] 彭林权.试论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02-104.。

[4]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2018-09-11.。

作者简介:刘健(1988-),男,汉族,籍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职务:辅导员,职称:助教,学历:硕士,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网络思政。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社会实践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高等美术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分析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