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棍棒按摩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足跟痛疗效观察

2019-01-15左惠荣李翠琴

安徽医药 2019年1期
关键词:棍棒压痛熏洗

左惠荣,李翠琴

足跟痛是跟痛症的一种临床常见病症,为跟骨跖面多种组织慢性损伤所致,其发病原因复杂,而且病情反复发作,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多因病人长时间站立或足部长期负重而诱发,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和正常工作[1]。其临床表现为足跟跖面疼痛,步行或站立时加重,局部无红肿,跟骨跖面内侧有一局限性压痛点,部分病人X线侧位片可见跟骨底面结节前缘有大小不等的骨刺。西医治疗多采用痛点注射丙酮缩去炎舒松,虽有一定疗效,但疗效不易巩固,易复发,不甚理想。中医认为足跟痛多因寒湿凝滞、筋脉痹阻、气滞血瘀所致,笔者运用棍棒在足底滑动按摩,并用顶、压、滚、捶痛点处,背拉屈伸足部和分筋等手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可起软坚散结、消肿止痛、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改善跟骨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肌筋膜的再生修复等作用,从而达到缓解足跟痛的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收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南京军区鼓浪屿疗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足跟痛病人120例,先根据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和基本情况分层,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范围为35~73 岁,年龄(54.2±7.2)岁;病程范围为3~24个月。对照组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范围为34~72岁,年龄(53.7±7.4)岁;病程范围为2~24个月。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一般医学伦理学原则。

1.2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2]及《中医骨伤科辨病专方手册》[3]跟痛症诊断标准:(1)均有足跟及足弓外伤史,主要症状为足跟底部反复疼痛,特别是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尤为显著;(2)足跟着力部软组织坚韧,压痛以足跟面偏内侧最明显,有的作屈背伸活动亦疼痛;(3)X线摄影显示跟骨结节前有骨刺形成或足弓部有小条状钙影。

1.3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本病的诊断标准,病程在2年以内的足跟痛病人;(2)年龄在35~75 岁的病人;(3)病人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1)X线片检查示结核、肿瘤、骨折等其它骨性疾病者;(2)严重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造血系统疾病、肝肾等原发性疾病者;(3)全身或局部影响肌肉生理学情况:如运动中枢疾患、肌无力造成足跟痛;(4)妊娠、足部皮肤感染、药物过敏者。

1.5治疗方法

1.5.1观察组棍棒按摩法 (1)病人俯卧位,术者侧坐于治疗床角,将患踝放于术者膝上,以一手虎口扶压于跟骨上方,起固定作用。术者手扶一“T”形金属棍(横竖各长约8 cm),将竖棍顶端准确顶按住痛点5~8 s,在痛点处滑动顶压,用力以病人能够忍受为度。有时术者可以体会到滑顶处有邹折感,随邹折感消失则疼痛缓解或消除。每次可滑顶10~12遍。

(2)病人坐位,将患肢跷于病人的健膝之上,用患足的同侧手抓紧患足的足趾并向胫骨的方向用力牵拉,直至感觉到足弓紧张为止,持续牵拉的同时,术者再用“T”形金属棍在足底部进行滚动顶压8~10遍,并在痛点处重点顶压,时间约8~10 s。

(3)病人屈膝约45°,足部呈背伸位,术者用上腹挺压足前掌,以单拇指向趾侧推跖筋膜15~20次。

(4)在内、外踝的后侧,相当于胫后神经跟内侧支及腓肠神经跟外侧支走行区,单用拇指作分筋治疗。膝屈曲90°,先轻后重,用“T”形金属棍向痛点锤击10~15下,然后握虚拳捶按跟骨周围,牵拉足部五趾做拨趾动作,放松足部肌肉。每次治疗8~10 min,1次/天。上述棍棒按摩法7 d为1个疗程。

1.5.2观察组中药熏洗法 药物组成:取川乌、草乌、木瓜、桂枝、花椒各15 g,川芎、独活、乳香、没药、威灵仙各20 g,杜仲、牛膝、透骨草、伸筋草、鸡血藤各30 g。将上述中药放入QX-01/02型熏蒸床(杭州强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的容器中加水4000 mL浸泡1 h,在100 ℃煮沸15~20 min,然后病人仰卧在熏蒸床上,调控温度在50~60 ℃熏洗患足。每次熏洗时间1 h,2次/天,7 d为1疗程。

1.5.3对照组局部封闭液成分 2%利多卡因2~3 mL,0.9%生理盐水2~4 mL,维生素B1100 mg,维生素B121 mg,丙酮缩去炎舒松40 mg(天津天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60821)。在足跟内外侧聚维酮碘消毒后寻找肌肉最敏感压痛点注射,注射深度根据触痛的反应决定,病变在浅层者,一般一触即痛,宜采用浅部注射;如有深压痛者,一般病变多在深层,注射宜深,有时可深达骨面,回抽无血液即可注射。治疗2次/周为1个疗程。

1.5.4对照组针灸操作步骤 (1) 取穴:阿是穴为主穴;昆仑、太溪等为配穴。

(2) 操作方法:病人取俯卧位,术者在患侧足跟周围寻找压痛点,以压痛最明显处为主穴。常规消毒后,取2根规格为φ0.30 mm×50.00 mm一次性针灸针,从患足两侧进针,如足底疼痛明显者可向足底压痛最敏感处进针,疼痛范围广可在第一针旁开0.5~1.0寸处向最痛点斜刺一针;跟骨后上方疼痛者可向跟腱两侧进针,针尖穿过压痛点,得气即可。太溪、昆仑穴以规格为φ0.30 mm×40.00 mm一次性针灸针刺入,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然后接上G6805电针仪,持续针灸刺激20 min,5次/周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治疗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

1.6疗效、疼痛程度及足功能评定

1.6.1疗效评定 (1)临床痊愈:跟痛消失,无压痛,可自由行走;(2)显效:跟痛基本消失,无明显压痛,行走无困难;(3)有效:跟痛轻度,压痛不明显,行走稍困难;(4)无效:跟痛无好转,甚至加重。

1.6.2疼痛程度评定 (1) 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评估日常生活和运动期间的疼痛强度,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病人进行疼痛评分。0分:无痛;1~3分:休息无痛,剧烈运动时有轻微疼痛;4~6分:休息无痛,行走时有痛感,但能忍受;>6分:休息即有痛感,行走时疼痛加剧。

(2) 采用Maryland评价足功能。该评分进行标准评分,包括疼痛和功能两部分,满分为100分,其中疼痛占45分,功能占55分,包括行走距离、步态、外观、上楼梯、支撑、稳定性和功能活动度等。

2 治疗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愈率、总有效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a与对照组比较,aχ2=7.852,P<0.05;b与对照组比较,bχ2=7.364,P<0.05

2.2两组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明显减轻病人疼痛,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较低(P<0.05),说明观察组减轻疼痛明显,临床效果更佳。见表2。

表2 两组VAS 评分比较/(分,±s)

注:a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b与对照组比较P<0.05;ta=11.73;tb=4.590

2.3两组Maryland足跟部疼痛和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Maryland疼痛和功能评分比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病人的足部疼痛和功能。观察组治疗后Maryland疼痛和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说明观察组改善病人的足部疼痛和功能明显,维护患足的稳定性更可靠。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Maryland疼痛和功能评分比较/(分,±s)

注:a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b与对照组比较P<0.05;ta=10.23;tb=3.952

3 讨论

足跟骨是人体主要负重的着力与受力点,长期站立行走或负重时,可使足跟部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造成足底部损伤和疼痛,足跟痛是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4]。跖腱膜起于跟骨结节,向前分为五束止于跖垫,跖垫在每个近节趾骨的基底并与骨膜相连续,维持纵弓的重要结构[5]。任何作用于纵弓的扭力均可对跖腱膜造成反复微损伤引起腱膜微撕裂,从而继发于跖腱膜病理性改变释放炎症介质或加剧局部致痛物质扩散刺激神经、血管而产生疼痛[6-7]。然而过度负重使跖腱膜受到牵拉或重复的微小损伤后,如果没有及时矫治与修复,久则引起跖腱膜起点增生,最终形成骨刺,遂引发足跟痛[8-9]。现代中医认为足跟痛多为长期站立行走劳损、风寒、外伤等因素,导致足跟部痹阻经络,经脉受阻,气滞血淤,局部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不通则痛所致[10-11]。临床医学对于足跟痛的非手术治疗方案较多,如理疗、针灸、局部封闭、口服镇痛药等,微创手术治疗有小针刀、银质针、臭氧软化足底腱膜疤痕组织术等,但疗效不易巩固,治疗均不理想。本研究对照组丙酮缩去炎舒松是一种长效抗炎的皮质类固醇药,虽然能够改善疼痛症状,迅速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但副作用大;足部痛点注射2%利多因加丙酮缩去炎舒松,效果良好,但需要多次治疗,疗程长、临床上发现在注射部位易出现滞后性皮肤发白或甚至足部出现肌肉轻度萎缩,且易复发[12-13]。针灸疗法作为一种自然疗法,遵循“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虽然具有创伤小,无明显副作用的特点[14],但临床并不少见出现滞针、折针、晕针、出血、感染,如果感染易造成足底部筋膜组织发生二次粘连等现象。本研究采用棍棒按摩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足跟痛临床疗效观察,结果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和86.7%(P<0.05);治愈率分别为53.3%和36.7%(P<0.05)。两组治疗后VAS和Maryland足跟部疼痛和功能评分均显示较好的效果,研究进一步发现观察组治疗后VAS和Maryland疼痛和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改善病人的足部疼痛和功能更明显,维护患足的稳定性和活动度更可靠。笔者认为棍棒按摩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足跟痛临床效果更为明显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棍棒按摩可缓解或解除足底部高张力持续牵拉状态,消除肌肉痉挛、降低足部软组织和筋膜的张力,改变力学关系,维护局部组织稳定性,达到增强足部抗损伤的能力;棍棒按摩也可改变足底部的骨刺受力点,调整周围软组织的结构关系,恢复生物力学平衡状态,减轻局部组织受压与神经刺激,阻断了疼痛的传导,从而进一步改善足部血液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炎症物质消除和吸收,提高痛阈。中药方剂中川乌、草乌、牛膝、透骨草、鸡血藤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活血止痛;川芎、杜仲、独活、花椒、威灵仙有补气通络、温中散寒、祛风镇痛;木瓜、桂枝、乳香、没药、伸筋草有解除筋脉拘挛、祛寒湿痹、消肿止痛等功效[15]。上方诸药通过熏洗借助药力和热力起到散结消肿、祛寒除湿、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益肾壮骨等作用;同时,可加速足底部的血液、淋巴循环,促进跟骨结节附着处软组织炎性致病因子的吸收与排泄,从而使疼痛消失[16]。棍棒按摩配合中药熏洗两种方法优势互补,相互协同,起到良好的叠加作用,从而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并提高局部组织抗损伤的能力,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改善足部微循环,改善足部组织的营养代谢,减轻压迫、粘连和刺激,促进其功能恢复,从而达到疏通筋络、气血通畅、祛瘀止痛,进而疼痛消失,“通则不痛,松而不痛”的效果[17]。本方法治疗病人痛苦少,创伤小、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病人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棍棒压痛熏洗
燧石和棍棒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西夏棍棒类兵器及其相关问题考论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
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8例
退黄熏洗方药浴预防新生儿黄疸60例
混合痔术后熏洗方坐浴与中医护理
皮损点状切除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肛门瘙痒症43例
好玩的冰棍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