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篇章句及其灵活性*
——从话题链说起

2019-01-15屈承熹

当代修辞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连接词段落语义

屈承熹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语言学研究所,佛罗里达州)

提 要 本文从话题链的基本概念出发,举例阐述其与现代汉语多种语法形式、语义表达间之互动而产生的结果。实际语料显示,话题链是汉语篇章结构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原因在于话题链在小句之间具有极为强势的联结功能。至于其他语法及语义上的联结功能则较为弱势,如平行结构、语义对比、词汇连贯(lexical cohesion)等皆属此类。以上各种机制,或单独运作,或同时发挥作用,形成高于小句之语法单位,本文称之为“汉语篇章句”。至于“文体转换”“观点改变”等因素,则往往标示话题链或汉语篇章句之终结,甚至新段落的开始,以致汉语篇章句虽能以形式来规范,却仍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一、 对话题链的迷思

《当代修辞学》2016年第1期刊登了杨彬的论文《“话题链”的重新定义》,他首先引用文献中对话题链形式和特征的三个较具代表性的表述,如下:

(1) 主题是语段概念,它可以将其覆盖范围扩展到数个句子。(曹逢甫1995:40;转引自杨彬2016)

(2) 话题链至少包括两个小句,小句之间有显性话题NP与零形具有同指关系。(Li,2005:37;转引自杨彬2016)①

(3) 回指和“话题”密切相关,用回指衔接小句的篇章功能主要体现在话题的位置上。ZA(零回指)连接小句,构成“话题链”;PA(代词性回指)和NA(名词性回指)则分别显示篇章中的次要和主要停顿,而这两种停顿正好可以用来作为话题链和“段落”(paragraph)的边界。(屈承熹2006:247)

杨彬(2016:75)认为这些表述均有不足之处,在以较长之语篇检视后,可以作如下修正,作为一个新“定义”②:

(4) 单个小句亦可充作话题链。

(5) 话题链中“可能内嵌由意向动词或言说动词纳入的其他非同指话题所引领的子链,意向动词和言说动词在话题链中也可能处于缺省状态。

(6) ZA可能出现于话题链的起始小句之首。

这三条修正,如果从单一特定话题链本身的视角出发,似乎不无道理。然而,话题链并不完全独立存在;它不但与语法结构互动,而且也与整个篇章组织关联。不过,此类问题的提出,倒也能激发对话题链的运作,作一重新检视。本文之目的,即在于进一步厘清话题链与语法、语义、篇章之间的互动,及其所产生的结果。

杨彬对上述三项修正所举例证,可简要地以下列语料代表:

(7) a. 桌子上的葡萄i,你都吃掉吧。③

b. 锅里的饭i都盛出来吧。

c. 这件衣服i,帮我挂到橱里去吧。(杨彬2016)

(8)φi站起来,他i觉得他i又像个人了。太阳j还在西边的最低处,河水k被晚霞照得有些微红。他i痛快得要喊叫出来,φi摸了摸脸上那块平滑的疤,φi摸了摸袋中的钱,φi又看了一眼角楼上的阳光,他i硬把病忘了,φi把一切都忘了,φi好似有点什么心愿,他i决定走进城去。 (老舍《骆驼祥子》,转引自杨彬2016)

杨彬(2016)认为,(7)中的各例均为单句,却自成话题链,因为“受话者只是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不一定展开一个话轮。……姑且称之为单环话题链(即由单个小句对话题进行评述或说明的话题链)。”

其实,例(7)中每一句都是不折不扣的“话题句”。既然已经有了这样一个简单明了、名副其实的名称,就不必再另起炉灶,给一个内部语义自相矛盾的“单环话题链”。因为话题之所以成链,就在于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句结合而成;“单环”之无法成“链”,是显而易见的常理。所以,这个问题即使不以语言学理论来评断,也仅是常识上的取舍而已。更何况,话题链在汉语语法中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在小句之间的联结功能;若单句成链,即无联结功能可言,其与多个小句组成的话题链无法纳入同一范畴,不言可喻。

例(8)则显示了(5)、(6)中所揭示需修正的理由。第一,该例第一个话题链的首句以零形式φ话题出现。杨彬认为,有违一般认为话题链起始必须是有形的名词性回指词NA或代词性回指词PA这个规律。其次,例(8)中嵌入的两个小句,“太阳j还在西边的最低处,河水k被晚霞照得有些微红”,因为这两句的话题分别是“太阳”和“河水”,与该段主要的话题“他”不同,所以杨彬觉得,这两句切断了本来是前后一贯、一气呵成的话题链,使之显得“琐碎”④。因之,他进一步建议,该两句可以假设是由其前缺省的意向动词(屈承熹注:原文如此,其实应该是感知动词)(如“看见”“发现”等),将“太阳”和“河水”,所引领的传达情景信息的话语,纳入“他”所引领的整个话题链,以保持该话题链之完整。

从表面上看,上述分析似乎相当合理。然而,它在研究方法上所衍生的麻烦,却远远超越了它所拟解决的问题。在此简述如下:

如果将φ起始的首句纳入话题链的定义,即等同于承认,这个结构是话题链的基本形式之一。而实际上,这样的形式只是话题链的一种变体(variation),必须在合乎必要的条件之下才允许出现。

例(8)的“φi站起来,他i觉得他i又像个人了”,其中φ并不是零形回指词ZA,而是一个“零形前指词”(zero cataphor)⑤,与后续小句中的话题“他”同指。至于其以“零形”出现的原因,则并非由于话题链结构之要求,而是应篇章组织的需要,而这个需要是语法形式来满足的。

上面这个话题链,共有两小句,表达两件事件/情状。而就篇章组织而言,其重要性并不相等:“他觉得他又像一个人”这情况,远比“他站起来”这件事件重要得多。为了显示其间的相对重要性,作者选择以语法手段来表达:即将“他站起来”这件事件作为从属小句处理。本来,一件独立事件的发生,应该是用“完成体标记”——“了”来标示的,即“他站了起来”。不过,如果这件事件在整体的叙述中,并不是主要事件,那么,可以将其中“完成体标记”的“了”省略,即以“他站起来”来表达。(参看屈承熹2006:第二章)而该文作者则进一步减轻其重要性,将其主语省略,仅用“站起来”这个形式,如此则其解读更将依靠其后的小句而定;因此,在语法上其从属性更强⑥,而在篇章功能上的语用效果,则其相对重要性更为减弱。试比较:

(9) a. 他站了起来,(他)觉得他又像一个人了。

b. 他站φ起来,(他)觉得他又像一个人了。

c.φ站φ起来,他觉得他又像一个人了。

这三种表达形式,从上而下,两小句中前句的相对重要性步步减弱,而后句的相对重要性步步增强。(当然,重要性之增减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而话题链首句中话题的采用φ也有其他条件,但因与当前讨论无直接关系,故不拟一一赘述。)

由此可见,话题链首句之φ话题,并非话题链的基本形式,而是与篇章组织、语法表达互动后所产生之变体,故不宜将之纳入定义。

现在再讨论其次一个问题:

例(8)中嵌入的两句,“太阳j还在西边的最低处,河水k被晚霞照得有些微红”,是否应该假设是用隐形的感知动词来引入的。当然,如果其前有感知动词(如“看见”“发现”等)来引介,这些感知动词必须有一个主语,而这个主语也可以假设为,是与其他小句主语相同的“他”。如此一来,整段中所有小句的主语完全相同,该段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前后完全一致的话题链。也因此,“这样衔接话题,既能够丰富话语的信息量、有效渲染主人公的心情,又能使整个话语具有更高的结构化程度;而保证话语结构的高度结构化,正是人类信息处理的心理机制的内在要求。”(杨彬2016)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讨论。一是,引入感知动词是否确当?另一则是,整段用同样话题是否就能使“信息量丰富”,就能“有效渲染主人公的心情”,就能带来“更高的结构化程度”?兹分述如下:

“太阳在西边的最低处,河水被晚霞照得有些微红”这个情景,当然可能是“他”(该文主角骆驼祥子)的体会;但是,也可能是作者想引导读者体会当时的情景。作者有无此意,解析者也仅能揣测而已。这是在解读上的不确定性。更严重的问题则是在语言研究的方法上:在作语言分析时,凡是假设,固然在该语言中必须具有普遍性;更重要的是,该假设也必须获得“独立证据”(independent evidence)的支持。例如,φ代词的假设,不但适用于话题链中的话题,它也适用于某种情况下的宾语(如“吃φ了”作为问句“吃饭了没有?”的回答)。而且,φ代词不但可以替代名词及名词性短语,也可以替代动词及动词性短语。甚至,这种现象也出现在许多其他语言之中。所以,它不但在汉语中具有普遍性,而且也可以在其他语言中获得“独立证据”的支持。反观将“看见”“发现”等感知动词的引进,除了使当前语料能得到分析者所期望的结果而外,并不能对其他语言现象的解释有所帮助。这种情形,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循环论证”(circular argument),即以“假设”推论出“结果”,然后回头又将其“结果”来证实其“假设”。

至于杨文对引进感知动词所期望的结果,当然是使该段成为一整个连续不断的话题链。但是,这样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话题链,是否能真正达到一气呵成,“具有更高的结构化程度”呢?姑不论如何客观地测量结构化程度的高低,“结构化”也许可以解释为“以合法的语言结构,来清晰地表达所要传递的意念”。若然,则对该话题链结构的考察,就应该在于审视其是否能将该段意念组织清晰地表达出来。

针对此一问题,我们不免要提出一个疑问:既然要使之一气呵成,为什么该话题链不是一路都用φ来回指,而有时候却用“他”来回指呢?也就是说,如果除了第一个“他”以外,将其他的都改成φ,结果又会怎样呢?试比较:

(8)φi站起来,他i觉得他i又像个人了。太阳j还在西边的最低处,河水k被晚霞照得有些微红。他i痛快得要喊叫出来,φi摸了摸脸上那块平滑的疤,φi摸了摸袋中的钱,φi又看了一眼角楼上的阳光,他i硬把病忘了,φi把一切都忘了,φi好似有点什么心愿,他i决定走进城去。(原文)

(8′)φi站起来,他i觉得φi又像个人了。(φi觉得/发现)太阳j还在西边的最低处,河水k被晚霞照得有些微红。φi痛快得要喊叫出来,φi摸了摸脸上那块平滑的疤,φi摸了摸袋中的钱,φi又看了一眼角楼上的阳光,φi硬把病忘了,φi把一切都忘了,φi好似有点什么心愿,φi决定走进城去。(改文)

上列(8′)将原文中的“他”,除了第一个而外,都换成了φ,并将感知动词填入。如果将之仔细慢读,固然可以不必停顿,一气呵成;但同时也会感觉到,该段更像小学生的作文,读来让人有“难以喘息、夹缠不清”之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主要原因是层次不明、段落不分。那么,层次和段落究竟是怎样来表达的呢?请看下面(8″):

(8″ a)φi站起来,他i觉得他i又像个人了。

b) 太阳j还在西边的最低处,河水k被晚霞照得有些微红。

c) 他i痛快得要喊叫出来,φi摸了摸脸上那块平滑的疤,φi摸了摸袋中的钱,φi又看了一眼角楼上的阳光,

d) 他i硬把病忘了,φi把一切都忘了,φi好似有点什么心愿,

e) 他i决定走进城去。

此处将原文(8)依其形式,分成(a)—(e)五段。其标准是,除了第一段以外,每段起首小句都不用φ开头。而很巧的是,这五段的内容也各有其特征:(a)段首先引进“他”的感觉;(b)段描述当时的天空景色;(c)段叙述他所做的动作;(d)段再次描述他的心情;(e)段则叙述他最后做的决定。其实,这样的分割,也是φ和“他”交叉使用的功能:φ引进的小句,标示与其前小句具有相同的“陈述”或“描写”;而“他”引进的小句则标示与其前小句具有不同的陈述。PA他既然是用来标示陈述不同,所以同时也起了标示语篇中段落的功能。当然,用名词性NA起首,如(b)中的“太阳”“河水”,更能强烈地起到标示语篇段落的作用。更巧的是,除了(b)段以外,其他四段都是不折不扣的话题链。

其实,如果仔细推敲,这绝不仅仅是巧合而已,却正是话题链的功能,将语篇切割分段,以使篇章组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

由此观之,如果强要评断“结构化”的程度,则原文以语言形式,将动作的陈述与心境的描写分隔、将自然环境与当前人物分离,似乎应该是结构较为严谨的处理。若是不作如是区分,而一味追求“一气呵成”的连贯,实乃本末倒置之举。至于在(b)段前加上感知动词以后,是否能“丰富话语的信息量、有效渲染主人公的心情”,则不在语言结构范畴之内,本文不拟越俎代庖,妄加臆测。

二、 话题链 =“句子”?⑦

从上节例(8″)看,似乎话题链与现代汉语中的“句子”极为相似。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用话题链作为汉语中“句子”的定义呢?答案是:Yes and No。答Yes,是因为现代汉语,尤其是在叙事体中,话题链与“句子”往往有重合的现象,例如,上节(8″a)及(8″c—8″),其实,其中末端逗号,如果完全以句号取代,非但不害其所表达的意义,而且使之分段更为清晰。至于回答No,则因为还有很多情况,如上例(8″b)就不是一个话题链,而是由两个不同的主语“太阳”和“河水”所连接而组成。而这两个小句之所以能集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复句”,其连接手段,则在于这两个主语的语义内涵:两者都是自然界的实体,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一个发光发热,一个反光冰凉。所以这两个小句中间的联系所依靠的是:两个名词在大语义类中同属一类,而其性质却刚刚相反。在如此既相同又对比的情境下,将两个小句联结起来。联结这个结构的机制是词汇语义,一般称为“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当然,这两个小句在语法结构上的平行形式,也是一种联结手段。这样的语句,由于它是在小句之上的一个较大的结构,在实际使用上,似乎跟话题链可以放在同一个层次。为讨论方便起见,本文先将这个层次的语法形式结构,暂时统称为“句子”。

当然,形成现代汉语中“句子”的机制,不仅仅是上述的“话题链”和“词汇衔接”两种而已。其他如单一小句可以独立而成“句子”;而连接词、副词及从属结构⑧等的使用,也都是将小句组合成“句子”的机制。举例如下:

(10) (a) 某次演讲不知哪里飞来一念,脱口而出:文学创作(当然也包括诗)最大的敌人是“概念”。

(b) 底下听众一片寂然。

(c) 我突然明白要说明这个“概念”,很难。……

(陈克华《诗想》,台湾《联合报》,2016.9.6,D3版)

例(10)原文分为三段,为讨论方便起见,此处加注(a、b、c),其中(b)段仅含“底下听众一片寂然”, 是一个完整的小句,但也自成一个结构单位,独立运作,因为对其结构的分析及解读,不必依靠上下文就能决定的。⑨

(11) ……她要我吃早餐,顺便和她谈谈,而我没有坐下。⑩

(然而《门禁》,台湾《联合报》,2016.9.6,D3版)

上例中的转折连接词“而”将其前的两小句和其后的小句“我没有坐下”组合成一个结构单位,可以独立运作。

上面所举(10)(11)两例,为一般语法所公认为单句及复句的形式,故不再赘述。下面分述多种从属形式,可将小句组合成为较大的结构单位。这些大于小句的结构单位,都是可以独立运作的。

(12) 当同学会的通知一一送达,“你会去吗?”的询问声四起,……

(草投芳《我的五专同学会》,台湾《联合报》,2006.9.3,家庭副刊版)

其中小句“同学会的通知一一送达”,由其前的“当”引入,作时间副词用,从属于其后的小句。其后可以加“的时候”“以后”等类的时间词来清晰地显示其功能。

(13) 如果餐餐都在家里煮,那饮食当然很好控制。但问题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有时候必须出门在外半天或一天。有时候必须赶稿,我不一定有时间自己下厨。

(林蔚昀《生活的甜蜜》,台湾《联合报》,2016.9.7,D2版)

上例的“有时候必须赶稿”,其中主语“我”省略,解读必须依靠其后小句的主语,故为从属小句。此一从属形式,将之与其后小句结合,而合成一个独立运作的结构单位,也可称作“句子”。(前引(8″.a)与此例有相同结构。)

(14) “那好,诸位,我先走一步。” 大家要站起来送,却谁也站不起来。

(侯学超1998:476)

例(14)最后一个小句中的“却”,一般认为是副词,但在此例中却将前后两个小句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个独立运作的结构单位,可以认作一个“句子”。

(15) 就这样几年前我离开LA,来到东边棕榈泉地带的大沙漠中,在不同的小镇上住了三年。(屈承熹2013:210)

上例前两个小句中的动词组“离开”及“来到”所表达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应该可以用完成体标记“了1”来标示的。但如果如此标示,则整段便显得过于琐碎而啰嗦。通常的理由是,重复太多。然而,重复固然不好,但为什么不好呢?就为的是重复吗?也不尽然,在很多文献中可以找到重复的例子,所以重复本身不一定不好。这里真正的原因是:“了1”的重复,会将这三件事件隔离起来,变得各自独立,互不相关。而作者想要把这三件事件,并作同一件整个事件中的子事件处理;因之,将前面两个小句中的“了1”省略,使之成为从属小句,其在发生时间上的解读乃必须依靠其后的小句而获得。这样组织小句而构成的结构单位,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句子”。

(16) 米尔顿《力息达斯》的初本也在展览着,那是经他亲手校改过的。

(朱自清,转引自侯学超1998:736)

例(16)中的“着”,尽管可以省略而无害其合法性。而一般语法对“着”的解释也仅是“标示进行或持续”,那是仅就语义而言所做的。要是从语法结构上着眼,则用了“着”,这个小句的独立性就非常弱。(这也就是为什么如果在一般的 “着-字句”后马上停止,往往会让人觉得话没有说完的感觉。)这里“着”的语法功能也就是让前小句从属于后小句,两个小句之间的关系,显得密切相连,而成为一个较大的“句子”。

以上例(10)—(16)所举,都是现代汉语在结构层面上高于小句的各种形式。除了(10)中的单一小句而外,均以从属结构与主要小句(main clause)联结,其联结形式计有:连接词(如:而、却)、前置词(如:当)、主语省略、副词(如:却)、完成体标记“了1”的省略、动词语尾助词“着”的使用。

当然,这种在结构层面高于小句,而能独立运作的群体,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结构,那就是上节所讨论的“话题链”。

由于这多种形式,在结构层面上均高于小句,而且均能独立运作,既然在结构层次及功能上都极为类似,那么就有充分的理由,把它们纳入同一个“范畴”,而这个范畴大约相当于西方语言中的sentence。但是,由于汉语中这样的“句子”,在语法结构上与西方语言中的sentence大异其趣,如以一般的“句子”为名,容易发生混淆。为区别起见,经参照屈承熹(2006,第九章)以后,改以“篇章句”来命名。本文沿用这个名词,统称在这个层次上能在篇章中独立运作的所有结构单位。

当然,上述各种构成“篇章句”的联结形式,仅为其中荦荦大者,还有其他如名词小句、平行结构等,均能在小句之间发生松紧不等的联结功能。这些形式,或已在一般语法中论及,或已作修辞学问题探讨,且因限于篇幅,故此处不再一一展开讨论。

三、 “篇章句”与文体

上节讨论了组成“篇章句”的各种机制,为便于说明,所选实例,均由个别机制单独运作。而实际语篇中的“汉语篇章句”,多半是多种机制同时运作而组成的。而其中主要机制,似乎非话题链莫属。

长久以来,语言学者对话题的研究多以叙事体为主,由于其中事件往往围绕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发展,故话题链结构之使用,极为普遍。至于其他文体中,由于话题链使用频率较低,故小句联结形式,使用其他机制的频率就相应较高。下面(17)—(22)列举叙事(narrative)、描写(descriptive)、说明(expository)及议论(argumentative/persuasive)四种文体,并作分析、比较。

3.1 叙事体:

(17) [安秀和俊义各自丧偶后相恋。俊义因过度辛劳而病倒,安秀前来探视。]

安秀进入加护病房的时候,俊义的女儿和女婿都在,他半坐半躺,虚弱得像枯草,看见她进房,眼睛亮了起来。她也不管晚辈在,一把搂住他,泪不停地流。女儿、女婿识趣地出去了。安秀咽哽地说:“是我把你累坏了,工地回来,那么辛苦,还要照顾我……” (钟玲《求婚》,台湾《联合报》,2016.9.11, D3版)

为便于讨论起见,下面(17′)中将该段每一小句以小写英文字母标示,并添加下标以标示同指。原文共用四个句号,原作者显然是将该段分为四“句”,即:(a)—(f)作一“句”,记作“A”;(g)—(i)另作一“句”,记作“B”,而(j)和(k)则各为一“句”,分别记作“C”及“D”。

(17′) A: (a) 安秀i进入加护病房的时候,

(b) 俊义j的女儿k和女婿m都在,

(c) 他j半坐半躺,

(d)φj虚弱得像枯草,

(e)φj看见她进房,

(f)φj眼睛亮了起来。

B: (g) 她i也不管晚辈k+m在,

(h)φi一把搂住他j,

(i)φi泪不停地流。

C: (j) 女儿k、女婿m识趣地出去了。

D: (k) 安秀i咽哽地说:“是我把你累坏了,工地回来,那么辛苦,还要照顾我……”

现在先看A—D个别的内部结构。C、D的结构简单,各仅有一个小句,而且其主语/话题与上文的主语/话题不同,在语义解释、语法结构及语篇功能上都可以独立运作,自成一“句”当无疑问。A、B则均为复句。B的结构颇为清楚,其中三个小句的主语同指,作为话题,故构成一个话题链。A的结构较为复杂,除了(c)—(f)以“他”为话题构成一个话题链而外,还有(a)、(b)两个小句,其主语分别为“安秀”和“俊义的女儿和女婿”,无法与(c)—(d)纳入同一个话题链。那么,(a)、(b)是如何与(c)—(f)联结在一起的呢?很显然,(a)是一个从属结构,是时间副词小句,从属于(b)。至于(b)与(c)之间的联系,则完全靠“俊义”与“他”之间的同指关系。也就是说,A的第一部分(a)与(b)之间,是用语法结构联结的,第二部分(c)—(f)之间也是;但是,这两部分之间则是靠语义来联系的。这样的关系,可以用下列的图解来表示:

(18) (a)从属结构→(b)←语义联系→(c)话题←(d)←(e)←(f)

上图中下标所示,为方框中小句之间的联结方式,箭头表示联结方向。这个图解显示,A在结构上其实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其间则以语义联结。原作者固然没错,将整段作为一“句”处理;然而,如果将之在(b)与(c)之间分隔,作为两“句”处理,在严格地以结构作为标准的基础上,似乎也未为不可。(下面在处理其他文体时,还将进一步讨论。)

这样严格地以语法结构为基础所认定的“句”,就是本文所要强调的“篇章句”。我们的结论是:依语法结构而言,(17)应该可以认为包含五个“篇章句”,即(a)—(b),(c)—(f),(g)—(i),(j)和(k)。其中后三句与原作者所用标点符号完全符合,前两句则原作者将之视为同一“句”,但其间仅有语义联系,并无其他结构上的联结。

不过,对上面的讨论,另外还可以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既然(b)、(c)两小句有句首的同指名词与代名词,如果这两小句用话题链的形式来表达,不是更好吗?也就是说,小句(c)为什么不用φ形式为其主语,以便将小句(b)纳入该话题链?这个问题牵涉到了名词组“俊义”在(b)中的语法地位:因为它不是一个“论元”(argument),而是主语“女儿和女婿”的形容短语中的一个成分,因此无法担任话题的角色。

若以本节讨论为例,诚如一般研究所指出,叙事体中小句之间的联结,以话题链形式最为普遍;当然也有以连接词或从属结构来联结的,但后者所联结的似乎多用作背景的介绍。因而,话题链几乎是叙事体中构成“篇章句”的主要机制。也因此,其中“篇章句”之界限,也随话题之转换而起止,如:A的终止,也就是B的开始,是由话题之从“他”转换至“她”来标示;其后的从“她”转换至“女儿、女婿”,再转换至“安秀”,也具有同样的功能。这就回答了杨彬提出的另一个问题,他认为曹逢甫“并未对话题链边界问题作出明确的形式划分,仍难以解决汉语句子界限模糊的问题”(2016:73)。固然,篇章句界限的模糊,不能完全依靠话题链来彻底解决,但话题链至少也是其答案中颇为重要的一部分。

3.2 描写体

(19) 我家的冰箱不大,分成各有其门的冷藏和冷冻上下两部分。

冷藏室区分四层,最下层唯一的抽屉通常只放蔬菜,水果则摆在抽屉上层,综合为新鲜蔬菜区。第一层置放鱼肉,但在短期吃素时,往往被乳制品、派皮越界占领。近来,挪威超市为了杜绝浪费,分设减价出售的快到期的食物,我应把超市专柜当作家里冰箱的鱼肉区,随机选购做一道荤菜就行。

最高的第三格乃剩菜专区,没吃完的糕点和汤菜饭等连盒放进冰箱保鲜,以便日后食用或加热。鸡蛋、开封的玻璃罐食品和饮料一向摆在为之设计的冰箱门内空间,如此一来,让我对冰箱存放的食物一目了然,等蔬果吃得所剩无几,才再采买补货。

(童言《净空+清理 空巢期当保养》,台湾《联合报》,2016.9.15,D4版)

上例(19)描写作者家中冰箱及其食物放置的情形,故属描写体。但也有几段偏离描写而倾向说明,文中以黑体标示。

原文分为三段,第一段描写冰箱的大致分隔,第二段描写最下面抽屉及第一层的用途,但也以说明体加入了兼叙“近日挪威出售某种食品,及作者应该如何利用此一机会”的语句,第三段则描写第三格的用途,不过,也说明了为什么要如此放置食物的目的,而且还阐述了如此这般安排的最后结果。所以本文并不是纯粹的描写体,但并不妨碍我们对描写文体的分析。为讨论方便起见,将(19)改用标记方式,如(19′)。其中将黑体部分暂先省略,以省略号“……”显示,原有标点符号完全保留,原文句号所划分而成的“句子”,分别以A、B、C、D、E标示。

(19′) A、 (a) 我家的冰箱i不大,(b)φi分成各有其门的冷藏和冷冻上下两部分。

B、 (c) 冷藏室区分四层,(d) 最下面唯一的抽屉通常只放蔬菜,(e) 水果则摆在抽屉上层,(f)φφ综合为新鲜蔬菜区。

C、 (g) 第一层j置放鱼肉,(h) 但在短期吃素时,(i)φj往往被乳制品、派皮越界占领。……。

D、 (j) 最高的第三格乃剩菜专区,(k) 没吃完的糕点和汤菜饭等连盒放进冰箱保鲜,……。

E、 (m) 鸡蛋、开封的玻璃罐食品和饮料一向摆在为之设计的冰箱门内空间,……。

上面(19′)清楚地显示,以φ形回指而形成话题链的,有“A”及“C”。其他的则另有联结方式。“B”的小句之间联结,主要是靠“词汇衔接”:(c)小句与(d)小句之间以“四层、最下面”联结;(d)、(e)与(f)之间则以“抽屉、蔬菜、水果”联结。不过,(f)小句中的φφ,似乎没有“先行词”(antecedent),应该如何处理,似乎是个问题。其实,与它同指的是其前的“最下面的抽屉”和“抽屉上层”。当然此处有指涉不明之嫌,但其后的“新鲜蔬菜”及“区”却将这个φ?主语的指称限定在一个极小的范围之内。所以这样的零形回指是否可以认定为具有形成话题链的功能,尚待商榷。这种结构好像在叙事体中非常少见。至于“C”的小句之间的联结,则除了“第一层j”与“φj”之间的同指关系而外,首先由(h)小句以从属形式联结到(i)小句,再由其中的连接词“但”联结到(g)小句上去。所以“C”的结构可以用下面的图形表示:

上图方框外下标表示联结方式,箭头表示联结方向。这样的一个结构,除了(g)与(i)组合成一个话题链而外,各小句之间还有其他的联结方式,可以说是一个扎扎实实的“篇章句”。

现在再看“D”。此句并无语法标记将其中两个小句联结起来,只靠语义将之结合在一起:(j)小句中“剩菜”的语义,包含了(k)小句的“没吃完”和“汤菜饭”,甚至还可以引申出“糕点”。当然还有前后景的排列,也有助于小句之间的联结:(j)小句作为(k)小句的后景,以保证“行文通顺”(textual coherence)。试将此两小句的次序互换,即可看出前后景分配所发挥的功能。针对(19)中描写体的讨论,最后还应该一提的,就是其中以黑体呈现的部分。为讨论方便起见,将之重述,并加注(i)、(ii)、(iii),如(19″):

(19″) 我家的冰箱不大,分成各有其门的冷藏和冷冻上下两部分。

冷藏室区分四层,最下层唯一的抽屉通常只放蔬菜,水果则摆在抽屉上层,综合为新鲜蔬菜区。第一层置放鱼肉,但在短期吃素时,往往被乳制品、派皮越界占领。(i)近来,挪威超市i为了杜绝浪费,φi分设减价出售的快到期的食物,我j应把超市i专柜当作家里冰箱的鱼肉区,φj随机选购做一道荤菜就行。

最高的第三格乃剩菜专区,没吃完的糕点和汤菜饭等k连盒放进冰箱保鲜,(ii)以便日后食用或加热φk。鸡蛋、开封的玻璃罐食品和饮料一向摆在为之设计的冰箱门内空间,(iii)如此一来,φ?让我j对冰箱存放的食物一目了然,φj等蔬果吃得所剩无几,φj才再采买补货。

上列(i)、(iii)两组,其小句间的联结,均由回指担任,文中分别以方框显示,十分明确,不再赘述。但是,这三组如何与其上文联结,却各有不同。显然地,各组起首词语“近来、以便、如此一来”均具有联结功能,但其联结的内涵并不相同:“近来”带有时间因素,将该段文字从原来没有时间性的描写,转到有时间性的事件;“以便”达到将描写转移的目的;至于“如此一来”则总结其前所描写,进而叙述其结果。不过,(iii)中还有一个φ?是个疑点,即该组小句均无主语,也就是说,究竟是谁或什么“让我……”?要解决这个疑点只有借助于其前的“如此一来”,归结出应该是其前描写的总和。那么,与φ?同指的应该就是这些描写的结果。试将“如此一来”改换成带有回指性的代词“这”,其意即可不言自明。这个情形,与(19′.f)中的φ?几乎完全相同。然而,单靠这样的联结,似乎尚无法保证文体转换之后的通顺与否,所以还是要进一步依靠词汇来做联结:(ii)的φk与其前小句中的“没吃完的糕点和汤菜饭等”k就是这类词汇联结不甚明显的一个例子,其他还有许多相类似的词汇重复使用,也发挥了此一功能。

上面的分析显示,描写体也大量依靠话题链机制来联结小句而组成“篇章句”;同时,词汇联结似乎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法。至于“篇章句”的起迄,也相应于话题与语体的转换;然而,两者之间也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例如,(19″)中(ii)所标示的话题与语体转换,并不标示“篇章句”的起迄;而其中(iii)所标示的话题与语体转换却可以认作“篇章句”的界限。此中不同,完全在于其中两个连接词组“以便”及“如此一来”的功能:前者仅能用于“从属连接”,而后者则否。所以,原作者所用句号,与我们“篇章句”的分界大致相同,仅有的分歧就在位于(iii)的这个节点上。

3.3 说明体

(21) 做一个菜肉包,要准备多少材料?二十年经验的老板娘说,食谱写的数字是参考,手感和经验累积才是王道。如果要细算,只能说每个肉包的面粉大约50克、水17克、高丽菜35克、猪胛心肉15克。洋葱和调味一点点。

专家烘培的面粉跟一般家庭用包装不同,一袋22公斤装,骆驼、蓝菊花、水手都是常见的牌子。很久以前,每袋面粉的价格大约在300元上下,但从2007年底开始,价格从380元一路攀升到630元,之后起起落落的一直到现在,维持在550元上下。

(苏之涵《一个菜肉包的粮食自给率》,台湾《联合报》,2016.9.16,D2版)

上例围绕着做一个包子所需的各种材料逐一说明,故为说明体。严格而言,说明与描写并无法作一刀两断的分别:通常的分野是,描写体观察描写已知事物的外在面貌,而说明体则探索说明未知事物的内在本质,而此两者间的异同实际上还是极难作绝对性的分辨。不过,如果以篇章组织小句之间的链接来判断,倒也未尝不是进一步在形式上作出分辨的办法。

例(21)引文,原作者共用一个问号、五个句点,作六“句”处理。下面(21′)中将该引文中的“句”及小句,分别标以A、B、C……及(a)、(b)、(c)……以便讨论。

(21′) A、 (a) 做一个菜肉包,(b) 要准备多少材料?

B、 (c) 二十年经验的老板娘说,(d) 食谱写的数字是参考,(e) 手感和经验累积才是王道。

C、 (f) 如果要细算,(g) 只能说每个肉包的面粉大约50克、水17克、高丽菜35克、猪胛心肉15克。

D、 (h) 洋葱和调味一点点。

E、 (i) 专家烘培的面粉i跟一般家庭用包装不同,(j)φi一袋22公斤装,(k)φi骆驼、蓝菊花、水手都是常见的牌子。

F、 (m) 很久以前,每袋面粉i的价格j大约在300元上下,(n) 但从2007年底开始,(o) 价格j从380元一路攀升到630元,(p) 之后φj起起落落的一直到现在,(q)φj维持在550元上下。

以上六“句”,除了“D句”以外,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组成。A、B、C中都没有话题链:A中(a)是一个名词化的从属小句,作主语/话题用;B中的(d)(e)作“说”的宾语,而后两者之间的联系,则依靠词汇语义的对比(食谱写的 vs. 手感和经验;数字 vs. 累积;参考 vs. 王道;是 vs. 才是);C中的(f)也是一个从属小句,依靠连接词“如果”联结。而E、F两“句”则各自都是一个话题链,其中除了(n)小句是一个从属句而外,其他小句都是各该话题链中的一环。不过,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这些形成话题链的小句语法结构都可以分析为“双主语”:(j)(k)中的“双主语”结构是显而易见的;(o)(p)(q)中则都可以还原为“每袋面粉,价格”。换言之,这两个话题链都是利用“全体—部分”这个概念来形成的。

现在,再看“D句”。(h)作为小句,可以分析为:主语“洋葱和调味”,谓语“一点点”。但是,在该上下文中是否应该当作独立“句”,则颇有疑问,因为它在语法结构上与其前的“面粉大约50公克、水10公克、高丽菜35公克、猪胛心肉15克”完全一致;唯一的不同是(h)中所说的是调料,而(g)中的是食材。也许就是这细微的不同,促使原作者将之作为一个独立“句”处理。这样的处理,在原则上并非十分妥当;无论是在形式上或语义上,“D句”都应该并入“C句”作为同一个“篇章句”的一部分。

从上面的片断分析,可以看出说明体小句间的联结方式,话题链、词汇语义、句法形式、连接词等各种机制并存;但是“句”的划分,还是以话题链的手段最为确切有效,词汇语义似乎是最为脆弱的一环。

3.4 议论体

(22) A: (a) X部门的新经济政策和观光事业都是同一见解i,(b)φi亦即“φ?不能过度依赖单一市场”。B: (c)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里j,(d) 这j是众议咸同的常识。C: (e) 但φ?不依赖单一市场,(f) 难道φ?就该摧毁最大的市场。

D: (g) 其实,Y地区的游客k现在不来,(h) 但只要双方重新建立共识,(i)φk即有占上或超越总数百分之四十。E: (j) 另X地区对Y地区商贸出口的占比也达百分之四十,(k)进出口m因涉及契约及供应链,(m) 如今φm一时未见变化,(o) 但此一关系n如果断裂,(p) Y地区一旦转单改向其他国家进口,(q)φn就恐怕一去不返,(r)φn不可能像游客k一样说停就停、(s)φn说来就来。

(改写自《黑白集:何必摧毁最大的市场》,台湾《联合报》,2016/09/18,A2版)

上文所加注标记,除底线标示各该下标之适用范围外,其他与先前所用者相同,故不再说明。

从其标记可以看出,(22)虽为议论文,仍使用大量零形回指,俾以话题链形式构成“篇章句”。其中只有“B句”中没有φ,但仍使用回指词“这”,作为两小句之间的联结。不过,无论何种文体,词汇联结应该是文章通顺的重要一环,尤以议论文为甚。以(22)中之“A句”和“C句”为例,其间的联结就靠“依赖单一市场”的重复,而(e)与(f)两小句之间,则靠“市场”的重复、“单一”与“最大”的比较、以及“依赖” vs. “摧毁”的对比。至于“D句”及“E句”中多个小句的联结,则情况较为复杂,除了φ形回指而外,词汇联结更为多元。其中“Y地区”“固然”是明显的部分重复,然而“双方”则与之有较为隐性的联系;“进出口”固然包含了“进口”与“出口”,但“供应链”则与之仅有间接的关联;“一去不返、说停就停、说来就来”则除了语义上的关联以外,还有语法上的平行结构,也有助于巩固小句间的联结。

除此而外,例(22)中还有两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小句(b)、(e)和(f)中的φ?究竟所指为何?小句(o)中的“此一关系”究竟是什么关系?只有在它们的指称对象及所指关系确定以后,才能确认其联结功能。

先看“φ?”。例(22)摘自《黑白集》,是著名的社论专栏,多半评论社会时事,故评论对象多为社会、经济等等。在这个大前提下,没有主语的小句,如果无法与前后的小句以同指关系来确认的话,那么这个主语所指就可能是广泛地适用于该段或该文的广泛指涉。该文起首即以“X部门”为“语篇主题”(不同于本文所讨论的话题),即整个语篇所牵涉的主要对象;因之,此处φ主语很可能是指“X部门”或与之有关的实体(entity);再以其谓语与之作语义搭配,则即可拟构出适当的解释:“X地区的经济。”

再看“此一关系”。按照原文的标点符号,这个名词短语最可能的先行词,应该在同一个“E句”之内。可是,在其前的三个小句中实在无法找出一个实体,能与其后的谓语“断裂”相匹配。而且“关系”所指,一定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或物,而应该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状。而这个抽象的情状,有可能是其前三个小句(j)—(m)中的“商贸出口的百分比”或“一时未见变化的进出口”,但也有可能超越“E句”的界限而回溯到“D句”中的“观光客百分之四十的占比”,甚至于也可能是(h)小句中的“共识”,虽然后者所处的是从属结构中不够显著的语法地位。不过,如果从该评论的标题“何必摧毁最大的市场”来判断,则“此一关系”所指,最可能是(k)—(m)中“一时未见变化的进出口”。因之,经过分析后不妨认定,“此一关系”与小句(j)—(m)同指,同时也不妨以下列方式来标示:

(22′) [另X地区对Y地区商贸出口的占比也达百分之四十,进出口m因涉及契约及供应链,如今φm一时未见变化,]n但此一关系n如果断裂,Y地区一旦转单改向其他国家进口,φn就恐怕一去不返,不可能像游客一样φn说停就停、φn说来就来。

本小节以议论文为例,分析其篇章结构,发现小句间联结,仍然以话题链最为显著,但词汇衔接的角色,则显然比在其他文体中更为突出。而且,同指关系也会跳脱出名词组的范畴,而将一句或一组小句作为“先行词”,然后用一个(NA)回指,从而建立起一个同指关系。但是,例(22′)中方括号内的一组小句,与其后以“此一关系”作为话题所构成的话题链,是否应该认作属于同一“篇章句”,还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难题。

3.5 小结

本节根据实际语料,对叙事、描写、说明及议论四种文体中小句之间的联结,作了一个颇为详细的分析。分析显示,将小句联结成“篇章句”的各种机制,在运作中还有多种细节值得注意。当然,这仅仅是对有限语言事实的初步描述,是否可以成为通则,则尚待大量语料来支持。

然而,无论何种文体,都利用话题链作为小句间的联结手段,其利用之多寡则似乎随文体而异:叙事体无疑是以话题链为主,描写体与议论体则话题链与其他机制(如词汇联结)并重,而说明体却较少利用话题链的形式。其他的联结方式,则包括词汇语义、句法形式(如从属结构、平行结构)、连接词等等。经过这样的机制所联结起来的小句,可以自成一个单位,在篇章中独立运作。这些机制的集合,则可以作为现代汉语中“句子”定义的基础;而这样界定的“句子”,与一般认知的sentence不同,故名之为“篇章句”,以示区别。(参看屈承熹2006:290,2007a、2007b)

当然,伴随着话题链的运作及篇章句的定义,也发现了不少足可进一步探讨的事实。

(一) 除了从属结构而外,话题链似乎是构成“篇章句”所能采取的最严谨的形式,词汇/语义联结及连接词则较为松弛。其所以如此,就因为后两者在功能上都不是完全一致的聚合:例如,连接词通常有“从属”(subordinate)与“对等”(coordinate)之分,而词汇/语义联结更可细分为“同指、部分同指、重复、部分重复、同义、近义、对称、对比”等不同层次的关系。因此其间的弹性也较大。换言之,词汇语义及连接词,有时也可能是作“句外”联结之用。语义联结的实例,可参看(17′)中(b)、(c)之间的语义关系,虽然原作者将之作为小句间的联结,然而,如果从话题转换的机制出发,则也不妨看作是前后两个“篇章句”之间的联系。连接词之实例,则请参看(22)中之(e)及(o)两小句:其中同一个连接词“但”,却担任两种不同的联结角色。下文对之还有较为详细的说明。

(二) 对于话题链边界的划分,虽然最近才有人提出疑问(参看王建国2012;杨彬2006:75),但数十年来确实一直都没有过较为严谨的讨论。从本节的语料看,一个话题的引进,当然标示一个话题链的开始;然而,话题链的终结却有多种形式,包括新话题的引进、语体的转换、观点的转移、时间因素的改变、受众的不同等,都能构成其前话题链的终结。固然其后的语句可能是另一个话题链的开始,但也可能不是一个话题链,而是另外一种句式。在上面引用的语料中,(19″)中的(i)和(22)中的(c)是两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前者在没有时间因素的上文中引入时间因素,而后者则从对一个政府的批评转换到一个众所周知的观念,故两者均能标示其前话题链的终结。实际上,这样的界限甚至还可以扩展而成为“篇章句”的起迄标记。但是,由于这样的标记,并不一定有固定的形式[如上述(19″)中的(i)],而有时必须依靠各该句的内容,所以往往为许多作者所忽视,例如:(19″)中的(iii),此小句将作者的视点从“冰箱”转移到“我”,是可以作为一个新的话题链处理的,虽然该文作者将之与其前的小句合并,作为同一个“句子”处理。

(三) 话题链中作话题用的φ回指词,多数有明显与之同指的先行词,故指涉明确,毫无疑问。然而,也偶有无法追溯到一个显著的先行词,而引起指涉不明的问题。本节引文中就有多个以φ?标示指涉不明之处:(19″)中的(iii),(22)中的(e)和(f)。其实,甚至名词性回指词NA也可能有指涉不明的现象,如:(22)中(o)的“此一关系”。要厘清其指涉,必须从其谓语性质、上下文意、全篇主旨等多方面着手,故与行文之连贯与否有密切关联。这种情形过去未曾十分关注,却是应该进一步研究的。

(四)何种语法地位的名词组最有资格担任话题的角色,也是本节涉及的一个问题。例如,(17′)中(b)小句的“俊义”无法作为话题,而在其后(c)小句中必须用“他”来回指后才能重启新话题,就因为“俊义”在(c)中不是一个论元。

综上所述,话题链可算是构成“篇章句”最重要的机制,若配以从属结构、词汇语义联结、连接词连接、文体转换、观点改变等,应该可以为“篇章句”在结构上作一个相当可靠的界定。然而,除了话题链和从属结构在“篇章句”的定位功能上非常明确而外,其他机制却并不十分确定。换言之,其他机制在语句联结功能上颇有弹性:以连接词为例,有时可以联结小句,但也可以在“篇章句”之间产生联结作用,有时甚至扩张到段落之间也可适用。这就看在该节点有否其他联结或分割机制,在一起是否产生将彼此的功能加强或抵消的效果。

下面几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此等事实:

(23) (a) 安秀i进入加护病房的时候,

(b) 俊义j的女儿k和女婿m都在,

(c) 他j半坐半躺,

(d)φj虚弱得像枯草,

(e)φj看见她进房,

(f)φj眼睛亮了起来。[=(17′)A]

原作者将(23)作同一“句”处理,但是(a)—(b)与(c)—(f)之间,仅具有从属结构中非论元的“俊义”与“他”的同指语义关系,故联结甚弱。所以,此两组小句尽管可以作分属两个独立的“篇章句”来处理。例(24)是一个从属结构优先于时间因素的例子:

(24) (a) 最高的第三格乃剩菜区,

(b) 没吃完的糕点和汤菜饭等连盒放进冰箱保鲜,

(c) 以便日后食用或加热。[摘自(18′)]

例(24)中的(c)小句,虽然与(a)—(b)之间有时间因素的不同,但由于其起首的“以便”是一个标示“条件—目的”的从属连接词,就只能担任从属角色,而不能独立成“句”。

再看一个更为有趣的情形,上引(22)中同样一个连接词“但”,在不同的语境下,发挥不同的联结功能:

小句(e)中的“但”在“篇章句”B、C之间作联结,而小句(h)及(o)中的“但”则在小句之间联结,其原因在于:(e)小句之前的“B句”是对一句成语的评介,而(e)则是有责问之意,两者目的不同,语气各异,无法以同一“篇章句”表达;而其他两个节点,前后均有同指关系相互呼应(Y地区游客k=φk;[(j)—(m)]n= 此一关系n),故可以作同属一个“篇章句”的处理。而且,(h)这个节点的联结,其实更为复杂:其中的连接词“但”,实际上并不是将(h)小句直接与(g)联结,因为(h)是一个从属结构,附着于其后的(i),故“篇章句”D的结构可以用下图表示:

此图显示,在语法层次上(g)、(i)小句之间的关系,比(g)、(h)之间更为直接,所以其中 Y地区游客k和φk的同指关系,并不因其间插入了另一个小句而疏远。

总之,本节的分析发现,“篇章句”是一个在篇章组织中可以独立运作的语法单位,它可以仅包含一个小句,也可以由几个小句透过多种机制联结而成的一个语法结构。其联结机制则有如下几种:话题链和语法从属结构的联结功能非常坚强,是绝对性的;而词汇语义、连接词连接,则除了联结个别小句之外,还可以扩展到“汉语句”及段落之间的联结。如果这些联结机制有多个聚集在同一个节点上,往往会产生互相加强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文体转换、观点改变、时间切换等因素,则是构成划分“篇章句”及段落的动因。如果这些划分的动因与前述的联结机制在某个“语段”中同时出现,则不难产生相互抵消的作用。这种情况就使“篇章句”的确认与段落的界定,增加了不少弹性。

下节将进一步讨论,这些机制及动因在同一“语段”中互动以后所产生的结果。

四、 话题链、断句与分段

上节提到小句间的联结机制、话题链的形成、“篇章句”的分界、以及段落的起始等,其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不同的联结机制在同一节点出现时,可使其联结功能相互加强,但与分界因素同现时,则其功能可能相互抵消。本节将举例说明此类互动的多种结果。

例如,(19)中的第三段,改写为(26)如下:

(26) ……

A: (a) 最高的第三格乃剩菜专区,(b) 没吃完的糕点和汤菜饭等k连盒放进冰箱保鲜,(c) 以便日后φj食用或加热φk。B: (d) 鸡蛋、开封的玻璃罐食品和饮料一向摆在为之设计的冰箱门内空间,(e) 如此一来,φ?让我j对冰箱存放的食物一目了然,(f)φj等蔬果吃得所剩无几,(g)φj才再采买补货。

例(26)按照原文所用标点符号分成两“句”,分别以A、B标示。如此分“句”与本文所认定之“篇章句”虽然略相符合,但仍有不同之处,下面作进一步的讨论。

上节已经提到过,小句(c)在时间上与小句(b)完全不同,其间表达的是时间的转换,应该可以作为另一“句”的开始;但是,由于其中作联结用的“以便”是一个从属连接词(参看候学超1998:661),在语法上属于强制性的,可以将时间转换的断句功能抵消,因之小句(c)就成了“A句”的一部分。

另外,小句(e)中作联结用的词组“如此一来”具有“总结”的意思,其中“如此”所指可能是其前整个小句(e)的内容,也可能是其前整段、甚至是几段的整体内容。如果如此,则小句(e)应该是“总结”其前所述,不应该仅仅是“B句”的一部分而已。但是,由于“如此一来”所指涉的范围可大可小,所总结的范围随之改变,该小句在整篇中的地位也不同。所以,小句(e)可以作为另一句“篇章句”的起始,甚至引进另一个新段落也不为过。换言之,“如此一来”这个词语,其词义实际上更适用于作“篇章句”或“段落”之间的联结。所以(26)的原作者用它来仅作小句之间的联结,似乎并不恰当。此外,小句(e)—(g)这段组合与上文的联系,仅靠(e)中的φ?,而此零形回指词仅仅泛指其前的情况,没有与之同指的先行词;而且,其后的名词组“冰箱存放的食物、蔬果”等,在上文中也同样没有同指先行词,因之也无法起到词汇联结的作用。由于这些理由,小句(e)—(g)实在不应该作为“B句” 的一部分,至少应该自成一个“篇章句”而独立运作。更进一步而言,如果着眼于全文的布局,则该文共分五个段落,第一段为“引言”性质,介绍家里冰箱共分上下两部分,上层为冷藏、下层为冷冻。其后四段中,前两段描述冷藏库的使用情形,后两段则描述冷冻库的使用。例(19)所引用的是该文第一至第三段,而小句(e)—(g)实际上是该冷藏库使用情形的结语,所以也不无理由将之另立为一个短短的“段落”,作为其前两段的总结,然后再用另一个新“段落”来介绍冷冻库的使用。这个例子,显示了“篇章句”与“段落”(paragraph)之间界限的不稳定性。现在再看例(22)中的小句(o):

(22) ……

D: (g) 其实,X地区游客k现在不来,(h) 但只要双方重新建立共识,(i)φk即有占上或超越总数的百分之四十。E: (j) 另X对Y地区商贸出口的占比也达百分之四十,(k)进出口m因涉及契约及供应链,(m) 如今φm一时未见变化,(o) 但此一关系n如果断裂,(p) Y地区一旦转单改向其他国家进口,(q)φn就恐怕一去不返,(r) 不可能像游客一样φn说停就停、(s)φn说来就来。

其中的此一关系,与上述的“如此一来”,都有回指上文所述并作一总结的功能。然而,前者因含有“关系”一词,故所指较后者更为确定,因此其联结功能也较强。正如前节(22′)所示,其实“关系”的“先行语”很可能是其前的三个小句(j)—(m);但是,小句(o)还有“如果”这个连接词是从属性的,将之联结到下一个小句,而其前的连接词“但”虽然解作从属或对等均可,却有将之联结到前面小句的效果。因此,小句(o)固然仅有总结其前所述的语义关系,可以用来断“句”,但其中两个连接词却将之前后联结,作为“E句”的一个成员小句来处理。这显然是个很好的例证,可以用来说明,在篇章组织中语法结构联结功能通常是优先于(override)语义分界所起的作用的。

以上两例,显示了话题链内部小句的联结机制与认定“篇章句”界限之间的互动因素,及其所产生的几种结果。再看(17′),可作为一个有关“段落”划分的例子。

(17′) A: (a) 安秀i进入加护病房的时候,

(b) 俊义j的女儿k和女婿m都在,

(c) 他j半坐半躺,

(d)φj虚弱得像枯草,

(e)φj看见她进房,

(f)φj眼睛亮了起来。

B: (g) 她i也不管晚辈k+m在,

(h)φi一把搂住他j,

(i)φi泪不停地流。

C: (j)女儿k、女婿m识趣地出去了。

D: (k) 安秀i咽哽地说:“是我把你累坏了,工地回来,那么辛苦,还要照顾我……”

上例的原文没有分段,自成一个“段落”,但分成四“句”,如A、B、C、D所示。而且,这四“句”恰恰与我们所主张的“篇章句”完全吻合。不过,在作分析时,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的篇章组织,是不是独一无二,有没有其他的组织方法呢?先看(17′)中各个“篇章句”的形式,它们若不是一个纯粹的话题链,就是由一个新话题引进而能独立运作的单一小句。再看这四句话题的前后次序:A:安秀→B:她→C:女儿、女婿→D:安秀。这显然是按照话题转换而作的安排,可B中的“她”却与A中的“安秀”同指;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用φ将B并入A作同一个话题链处理呢?D中的“安秀”又为什么不用“她”呢?

如果单从同指的角度来探究,上述两个疑问,似乎不无道理。但是,如果从回指词与先行词间的距离、同指词之间有无其他同类名词组的干扰等角度来看,则(17′)中的选择确实是无可取代的。不仅如此,这样的选择还决定了该段的篇章组织:B中的“她”将小句(g)—(i)组织成话题链/篇章句B,凸显了该段叙述与其前A句在情节上的分隔;D中的“安秀”,则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是一个经过打断后重新继续的旧话题。这些就是话题的不同形式表现在篇章组织上的功能:零形回指φ,亦作ZA,标示话题链内部的组成分子,表达的是各小句内容间的紧密关系;代词性回指,亦作PA,标示新话题链的开始,表达的是与上文内容有所分隔;名词性回指,亦作NA,标示全新话题的开始或旧话题的重新开始,表达的是与前句或前段并无直接关联。(参阅屈承熹2006:243)由于其篇章组织功能,名词性回指词NA在篇章形式上既可以将之作为全新的“篇章句”,也可能成为一个新“段落”的开始。至于如何选择,则要看文体的需要,文章的长短,甚至作者个人的偏好而定。所以,(17′) 在分段上也不无可能作如下的安排:

(17″) 安秀进入加护病房的时候,俊义的女儿和女婿都在,他半坐半躺,虚弱得像枯草,看见她进房,眼睛亮了起来。她也不管晚辈在,一把搂住他,泪不停地流。

女儿、女婿识趣地出去了。

安秀咽哽地说:“是我把你累坏了,工地回来,那么辛苦,还要照顾我……”

其中将“女儿、女婿识趣地出去了”作为独立的一个段落处理,也未为不可,虽然在一般的叙事体的记叙文中略嫌稍短。

以上简述了话题链、篇章句与段落之间的关联:其中以话题链在形式与结构上最为确实;篇章句则在话题链的基础上可以作相当确实的界定,但还是有不少变数;至于“段落”的确认,则有些是可以用新话题来作指针的,但是文体、情节、个人偏好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NA可以用来作为段落的分界,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可靠标记。下面是一篇明显没有特定话题的散文的起首第一及第二段。该文全长800余字,共分七个段落,仅用十一个句号和一个惊叹号;换言之,全文仅分十二“句”,每“句”平均长度70余字,比一般的“句子”长了不少。所以,该文的文句组织确实是非常值得研究分析的。

(27) 就是门前石桥下那弯清澈见底、青苔卵石、岸边莽草成片,以及蜻蜓满天飞的美丽小溪,还有旁边那山风一吹,高大竹身便互相敲击、竹叶沙沙作响的孟宗竹林,加上初夏的蝉声唧唧、蛙鸣处处交织而成的田园交响曲,让我离开办公大楼的冷气房,成了铁工厂里唯一的女员工。

传统的家庭式铁工厂,没有光鲜亮丽的门面,没有整齐舒适的环境,只有工业用的大电扇呼呼地转呀转,切割声、砂轮机、焊接火花此起彼落,再加上陈小云的《舞女》乐曲和电台主持人挂保证“一定有效”的卖药声。年轻人不来(也实在做不来),老年人走不了(五十岁了要走去哪),严格讲起来,老师傅也舍不得走,开玩笑,一个月60K耶!待在这里的都是三高男——年纪高、血压高、火气高。

(素素“铁皮屋下吃香喝辣”,台湾《联合报》2016.9.19,D1版)

这两个“段落”共四“句”:第一段仅有一句长“句”;第二段则有三“句”。第二段的第一“句”是以“传统的家庭式铁工厂”为话题的一个话题链,故组织严密,在严格的定义上作为一个“篇章句”绝无问题。其他三“句”则除了最后一“句”是单独小句以外,另外两“句”则仅靠词汇语义联结为主,故其组织较为松散。当然,第一段第一句其实也包含一个话题链,只是作为话题的词组甚长,掩盖了其中的话题结构。其语法结构可以用下列(28)表示:

(28) 就是[门前石桥下那弯清澈见底、青苔卵石、岸边莽草成片,以及蜻蜓满天飞的美丽小溪]i,还有[旁边那山风一吹,高大竹身便互相敲击、竹叶沙沙作响的孟宗竹林]j,加上[初夏的蝉声唧唧,蛙鸣处处交织而成的田园交响曲]k,φi+j+k让我m离开办公大楼的冷气房,φm成了铁工厂里唯一的女员工。

例(28)首先以三个平行的呈现句引进多个名词词组,以[…]i、[…]j及[…]k标示,然后再以零形回指词φi+j+k将之联结成一个话题链,而这个话题链中,还包含着一个以“我”为话题的内嵌“子话题链”。所以,这一“句”实际也是一个结构既复杂又谨严的“篇章句”,只是由于其呈现句所引进的几个名词组非常冗长,内部仅靠语义联系,在感觉上似乎结构松散而已。

其实,这两个“段落”中最有趣的还是最后两“句”:其中完全没有任何语法联结,都靠词汇语义来联系。而且,这两“句”的分隔仅靠一个惊叹号,这个惊叹号也仅是附在一个插入语后面才用的。因此,严格而言,这两“句”根本毫无明显的结构上的分隔或联系,其组织极为松散,所主要依赖的是词汇语义,如:“年轻人”vs.“老年人/老师傅”;“不来”vs.“走不了/舍不得走”;“严格讲”vs.“开玩笑”等等。我们的问题是:这60余字的一段文句,既然联系松散,难道就只能靠一个插入的惊叹小句来断“句”吗?事实上,我们不妨将之改写如下:

(29) 年轻人不来(也实在做不来),老年人走不了(五十岁了要走去哪)。严格讲起来,老师傅也舍不得走。开玩笑,一个月60K耶!待在这里的都是三高男——年纪高、血压高、火气高。

这样的断句,当然可能略嫌琐碎,但也没有强力的理由将之认为是不合理的分“句”法。

再进一步的审视,则还可以发现,其实(29)尽管可以从(27)分出来,自成一个独立的“段落”:因为前段描述的是“工厂的环境”。而此段述说的是“工人的年龄、待遇和心态”,前后既无紧密的语义关联,也没有形式上的联系,当然也没有理由一定要出现在同一“段落”中。下面(30)是该文的第四段,从组句成篇角度看,似乎与众不同,非常值得注意:

这一段除了最前面两个小句自成一“句”以外,其他则就是一逗到底,似乎无可厚非。固然,其中以方框圈起的词语都是形成话题链的新话题,可以做断句的依据;但是作者并没有如此断句,也许是这些话题链都很短,而且该文是一篇散文,不是记叙文,没有必要强调事件/情状之间的关系,所以话题链之间的组织,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本节举例说明了下列几点:(一)连接词语如“如此一来”,固然具有回指功能,但若无其他语法联结,则倾向于标示新的“篇章句”,甚至新的“段落”。(二)名词组如“此一关系”,也具有回指功能,但若有“如果、但(是)”这样的从属连接词与之同现,则倾向于引进从属结构。(三)以NA形式表达的新话题或重提话题,都是“段落”起首的显著标记,虽然这样的划分也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文体的要求、文章的长度、个人的偏好等。(四)如果没有话题链出现,则断句的自由度较高,大致可依据其内容来决定。以上几点,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在篇章结构中,话题链、“篇章句”“段落”都是很重要的概念,但除了话题链以外,后两者都具有相当的弹性,并不是可以用严格的形式来界定的。然而,话题链毕竟是此两者的基础,再配合其他因素,则对各种不确定的现象,终于还是可以获得一个合理的解释的。

五、 结 语

本文首先就“话题链”定义,讨论是否有修正的必要;从而指出在研究方法上所作假设,必须有其普遍性,而且必须有“独立证据”来支持;否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更将使整个问题失焦,使论证显得支离破碎。

对话题链的定义,固然在现阶段并无共识。但对其功能,则不妨做进一步的探讨。因此,本文就其篇章组织功能,先作一概括:大致与先前研究相同,即零形回指(φ)标示话题链内部小句之间的联结;代词性回指词(PA)标示新话题链的开始,虽然其话题与其前之话题同指;而名词性回指词(NA)则标示新话题的开始或返回至先前的旧话题。话题链与回指词的选择,固然可以说是篇章组织的基本机制,可以使语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却也与多种其他因素互相制约,如词汇语义关系、连接词性质、体标记之使用或省略、句法结构、文体异同、篇章主题、语篇长度等。本文从第二节起,即以实际语篇为例,说明话题链、回指词与上述各种因素,如何经互动而产生语篇组织上的种种效果。此一分析研究指出,话题链固然是联结小句使之成为更大的语法结构单位(如句子,即sentence)的主要机制;但是其他机制也能发挥同样的功能。所以,现代汉语在小句上层的语法结构单位,应该是以话题链作为骨干,而配以由其他联结机制所组成的语法结构,此两者所涵盖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范畴,本文称之谓“篇章句”(discourse sentence)。

由于语篇的文体,一向被认为与话题链的使用有密切关联,本文乃选取通常适用的四种文体,叙事、描写、说明、议论各一篇,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固然如一般所认知,叙事体基本上依靠话题链来组织语篇,但也并用其他机制,作更为细致的分隔或联系。描写体与议论体中,则似乎话题链与其他机制并重,而说明体中则话题链分量较轻,更依赖词汇语义、句法形式(如平行结构)等机制来作语篇的组织。在分析过程中,也同时发现各种机制在联结功能上有强弱之分:话题链与从属结构联结功能最强,其他机制则较弱,故后者时有为分割机制所抵消的情形发生。凡此种种,都增加了汉语“篇章句”的不确定性(instability),当然也可说是它的灵活性(flexibility)。

最后,本文以实际语料展示了篇章句的不确定性/灵活性,例如:(i)从属连接词“以便”可以将两个表达不同时间的语句联结而成一个篇章句(见例26),这就显示了语法结构的联结功能往往优先于语义分界的功能;(ii)连接词语如“如此一来”“此一关系”,既可作为引进新篇章句的标记,也可以作为段落的分隔标记(见例26、22);(iii)回指词的不同形式在篇章组织中的分句、分段功能(见例17″);(iv)词汇连接在断句功能上的不确定性(见例27—30)。

总之,话题链是高于小句的一种语言形式,确实是语法与篇章之间的一个结合,也是篇章组织中的最基本的一种机制。但是,它还必须配合其他语法及非语法的机制才能界定这个高于小句的语言形式范畴,一般称之为“句子”(sentence)。为免于与其它语言中类似的范畴混淆起见,本文称之为“篇章句”(discourse sentence)。然而,由于语法标记的联结强于其他标记如词汇语义等,因此可能产生互相加强或抵消的作用。此一情形就赋予“篇章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也因而影响了段落分隔的稳定。下面以一短文,作为本文的结束:

(31) 针对老旧公寓更新成效不理想,市长……昨天召开市政决策协调会议,提出对安全堪虞的老旧住宅给予容积诱因,明确奖励规范,公股行库积极参与都更,以及相关部门就都市更新条例修正、设立专责机构及金融机构参与都更尽速整合等三大指示,并要求各该部门月底前提出规划方案。 (改写自台湾《联合报》2016.11.16,A1版)

这段报道给人的印象是,这个“市政决策协调会议”是专为“老旧公寓更新成效不理想”而举行的。而实际上,该会议是每周一的定期集会,而“老旧公寓更新成效不理想”也只是在此次会上的讨论议题之一而已。若要如实报道,其实也不难,只要将该句用从属结构处理为 “在昨天召开的市政决策协调会议上”,那么这次会议就显得并不是专为之而召开的了。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语法结构在表达上的重要,而且也与语篇组织息息相关。

语法研究一向着重于分析与解释,而忽略了语法结构在语言使用上的价值。本文借由话题链的结构与功能,进而探讨了现代汉语中“句子”与“段落”的形成,提出“篇章句”的概念。最后则指出,“篇章句”的灵活性导致了汉语语篇分段也不甚确定的结果。

注释

① 引文在Li(2005)原著中,无法依此处所标注页码找到相应的英文原文。

② 其实,这些性质即使正确,也只能算是特征,而不能认为是其定义。

③ 此三例根据杨文沿用下标“i”,其实并无此必要,因为这些名词组在引文中并无与之同指的词语。

④ 杨彬在对本段的分析中,并未使用“琐碎”这个形容词;不过,在p.75对另一个类似的话题链的评述中,认为如果将嵌入的话题链分析成一个独立的单位,则“不能不说过于琐碎。”

⑤ “zero cataphora”一词,汉语语言学界也有译为“零形反指”者,如陈平(1987)及方梅(2008)。但笔者认为用“前指”与“回指”相对立,更为贴切。

⑥ “从属”一词,一般认为可由主从结构以两分法认定。严格而言,“从属性”并不是黑白分明,而是具有连续不断的程度高低的。(请参看Li,2016)此处仅以一般说法处理。

⑦ 本节之理论依据,均采自屈承熹(2006)第九章之论述。

⑧ 从属结构,可以表达几十种修辞结构关系,如“阐述”“证据”“识别”等(详情请参看Mann and Thompson,1988;现代汉语在这方面的分析,有冯德正等,2016)。本文不拟作任何较细致的分别。

⑨ 本文此后所称“独立运作”,均依此解释为准。

猜你喜欢

连接词段落语义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趣味•读写练 答案
【短文篇】
语言与语义
心理小测试
宾语从句的语序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吸引阅卷老师的“连接词”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