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述位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小句翻译研究

2017-04-12邹玉婷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

【摘要】翻译等值标准是保持原文与译文的信息对等。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对原文信息进行处理和编排非常重要。系统功能语法主述位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独特的新视角,在此理论指导下,译文要尽量和原文在主述位结构上保持一致,以便更忠实地再现原文信息。同时还应注意到英汉语主述位的差异以及英汉语不同的表达习惯导致的翻译过程中原文主述位结构无法保留的情况及其解决办法。

【关键词】主位 述位 主述位结构 小句 英汉翻译

【Abstract】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means to keep the equal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Therefore, how to arrang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during E-C translation and C-E translation. Theme-rheme theory provides a new prospective in this problem.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target language should follow the theme-rheme structur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so as to reproduce the equal content and in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At the same time,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ituations where the theme-rheme structur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can not be followed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theme-rheme structures and the different habits of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two languages, and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above has been given in this paper.

【Key words】theme; rheme; theme-rheme structure; sentence; E-C and C-E translation

引言

西方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曾说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可见信息的传递在翻译的过程中十分重要。主述位理论对我们了解句子内部的信息结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主述位理论反映了句子内部信息的分布情况,如反映了哪些是已知信息、未知信息,哪些是表达出发点、表达核心;其次,反映了这些信息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分析它们的排列顺序可以得知不同信息的重要程度,还可以了解不同语言的结构特征。翻译中的等值指的是意义、内容或信息的对等,“原文与译文中主位的错位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文的信息结构,影响原文和译文之间意义传递的效度,造成意义的不连贯性,无法实现深层次上的等值。”因此,将主述位理论引入英汉翻译研究对于翻译实践有著重要的指导意义。“语言中最基本的组合单位是小句。”因此,本文就从小句入手,探讨主述位结构在句子层面的应用。

一、主位、述位与保留原文主述位结构的重要性

人们在使用语言交际时通常会根据词语在交际中所体现的功能来对其进行排序,决定先说哪些话后说哪些话。先说的是主位(Theme),是话语的出发点,后说的是述位(Rheme),是围绕主位逐步展开的实际内容。

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学认为,“在句子中,主位和述位构成一则信息,主位是信息的出发点,是句子组合的基础,是所谈论的对象,句子是围绕主位这个成分组织起来的;述位是句子剩余的部分,是对主位的描述、描写和说明,是话语的核心内容。一般而言,主位传递交际双方已经熟悉或有所闻的内容,即已知信息,通常位于句首,有时候与句子的主语重合,但有时候又不一致;述位则通常传递受话者未知信息或新信息,是对已知信息的补充和说明,通常置于句尾。”

可见,主述位反映了句子中新旧信息的分布和不同信息的重要程度。主述位的选择体现了说写者所选择的信息传递模式,不同的信息传递模式会造成语序的不同,基本概念相同的句子会因为语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意义,因此,在翻译中为了实现译文与原文结构与内容上的功能对等,要尽量保留原文的主述位结构。如这句话:President Obama will visit China next month。

译文1:下个月(T)奥巴马总统将访华。

译文2:奥巴马总统(T)下个月将访华。

原文的主位是“President Obama”,在译文1中被放在了述位的位置上,从已知信息变成了新信息,而述位中的新信息被置于主位的位置上,成了已知信息,此译文虽传达了原文的语法意义和语义意义,但破坏了原文的信息结构,即破坏了原文的语用意义。译文2保留了原文的主述位结构,是对原文更忠实的翻译。因此,在翻译当中,在不影响译文的通顺连贯的前提下,都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主述位结构,这样才能更忠实地传达原文信息。

然而,在实际翻译中,常常会碰到无法保留原文主述位结构的情况,致使原文与译文主位产生错位,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英汉语主述位的差异,二是英汉语表达习惯的不同。

二、英汉语主述位差异造成原文主述位结构无法保留

1.英汉语主述位差异的原因。众所周知,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本上说是中西方的思维差异导致的。季羡林曾总结道,“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comprehensive),而西方则是分析的(analytical)”。西方的分析性思维造就了英语这种形合语言,而中国人综合性思维造就了汉语这种意合语言。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衔接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注重显性连接和语法构建。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而是通过前后左右综合的意义网来表达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注重隐形连贯和语义构建。英汉语的这种句法差异表现在主述位结构上就是:英语是一种主语主位的语言,汉语是一种话题主位的语言。

2.主语主位和话题主位。主语主位:英语作为一种形合语言,主语是必不可少的语法成分。主位中的主语和述位中的谓语动词往往构成施动者和动作的关系,也存在着人称和数上的一致关系。在现代英语中,除了有些特殊用意的标记性主位外,英语的主位大部分情况下都与英语的主语重合,主位和述位基本上相当于“主语+谓语”结构。

话题主位:汉语作为一种意合语言,主语重要性低,可以自由省略,无主句多,主语和谓语之间也不像英语那样具有严格的形式关系,并不一定是施动者和动作的关系。而话题却使用很广泛,任何成分都可以成为话题。如:这种天气我最喜欢。这句话中,主位上的“这种天气”和述位上的“我最喜欢”就不再是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了,而是话题与评论的关系,汉语句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话题+评论”式的语言。

3.英汉语主述位差异下的英汉翻译。由于英汉语分属主语主位和话题主位结构,具有各自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为这种结构差异导致不能在译文中自然地再现原文主述位结构的情况。因此,在英汉互译时要根据英汉语的不同特点对主述位结构进行适当的转换。

英译汉时,往往需要将英语句子中的“主语+谓语”结构转换成“话题+评论”结构。

例如:Do you see the glass as half full rather than half empty?

原文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疑问句,显然汉语译文若沿用同样的主述位结构会造成语义表达不畅,因此需要转换成话题评论结构。译为:盛有半杯水的杯子,你是否只考虑它有水的一半,而不管那没水的一半?

汉译英时,往往要将汉语中的“话题+评论”结构转换成“主语+谓语”结构,进行语法建构。

如:这几天(T)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个话题评论式的句子,无主语,不符合英语句法,译成英文时,需要将其转换成主语主位结构,找出句子隐含的主语并在主位位置补上。译为:Ive been in the uneasy frame of mind lately.

三、表达习惯差异造成原文主述位无法保留

中西方的思维差异不仅导致句法差异,还导致表达习惯的不同。两种语言特有的表达习惯是翻译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果保留原文的主述位结构会损坏译文的通顺自然,那就必须舍弃,并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调整。

在表达习惯上,英汉语主要有物称与人称、被动与主动、后饰与前饰、复合与简单、时间状语的位置、前重心与后重心等方面的差异。以下选其中三种作简要说明。

1.物称与人称。物称表达法是英语常见的一种优美句式,将其汉译时要考虑到汉语重人称的表达习惯,不能照搬原文主述位结构,而是从句子的述位部分找出相应的人称作为汉语的主语,重组句子结构。例如:

(1) An idea (T) suddenly struck me.

我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

(2) The truth (T) began to dawn on him.

他开始明白真相。

2.前重心与后重心。英语具有直接性,习惯“开门见山”,先表明结论或结果,再进行论证或描述事实,因此往往把重要信息置于句首,形成前重心。而汉语则习惯“循序渐进”,往往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安排信息,即先叙事或论证或给出原因,最后才给出结论、观点或结果,因此重要信息一般位于句末,形成后重心。在翻译中要考虑到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作相应调整。

如:我的父母早丧,未婚夫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这一切我都顶住了。

译文1:My parents died at early ages and my fiancé died in World War II and I bore up well against all these misfortunes.

譯文2:I weathered the early loss of my parent and the death of my fiancé in World War II.

原文先叙事,后评论,符合汉语后重心的表达习惯。对比两个译句,译文1照搬了原文的主述位结构,用两个并列连词将三个分句连接起来,结构较为松散,没有将原文的信息重点翻译出来。译文2将 “weathered”一词置于句首,凸显了原文的信息重点,后面才接事实,符合英语前重心的表达习惯,读起来更为地道。

3.后饰与前饰。英语中定语可以根据长短放于中心词之前或之后,而汉语的定语一般放于中心词之前。翻译时要根据英汉语的不同表达习惯作相应调整。

如:The probability (T) of finding a perfect match among siblings was one in four.

原文主位后面有一个由of引导的后置定语,这种情况在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表达,因此翻译时要将原文位于述位的定语提前。译为:在兄弟姐妹中间找到一个完全相配的人,其概率为四分之一。

四、结语

主述位理论对小句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主述位反映了整个句子的信息结构,因此在翻译中,在不影响译文通顺自然的前提下,都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主述位结构,这样才能更忠实地传达原文信息,实现原文与译文深层次上的等值。同时还应注意到英汉语两种语言主述位的差异和不同的表达习惯造成的原文主述位的无法保留,前者需要解决主语主位与话题主位之间的转换的问题;后者则需要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对主述位进行调整,以确保译文的通顺自然。

参考文献:

[1]杨信彰.从主位看英汉翻译中的意义等值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1):44-48.

[2]杨信彰.多模态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J].外语教学, 1996,(4):11-14.

[3]Hal1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llold.1994.

[4]季羡林.季羡林自选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8.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5.

作者简介:邹玉婷,女,广西人,助教,厦门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汉笔译。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
语用学理论视域下的英汉翻译探析
头韵的英汉翻译在《学术英语》的实践和研究
高校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探究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
浅析英汉翻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方法
学习英汉翻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
探讨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及其解决策略